第一顆藥
初次接觸精神科藥物是因為我長年的腸躁症,看過無數的腸胃科醫生與照胃鏡,腸躁症始終反覆發作。我試著從網路上找腸躁症無法根治的原因,有文章引導到情緒問題,建議可以轉向精神科求助。
於是我掛了雙和醫院的精神科,想說也是個大醫院,就把狀況交代給醫生,看看醫生會有什麼處置。在第一次看診的時候醫院沒有做憂鬱症的標準量表,總之我當時也不覺得我有憂鬱症,所以好像也沒差,醫生聽了我的狀況沒有給太多回應,就說開個藥給我吃看看。
於是我在畢業後大約一年的時間開始吃精神科藥物,一天一顆的離憂。
藥物對我的神經緊張與腸胃問題似乎沒有太大的改善,之後也是愛吃不吃的,沒有太當作一回事,有很長一陣子也停止再繼續吃血清素的藥物。
中度憂鬱症
再隔兩年後,經歷了一段蠻想珍惜的感情,但最後以斷崖式分手結尾,在巨大悲痛之下我又回去求助精神科,繼續把離憂吃回來,還接觸到了贊安諾這顆BZD藥物。
當時我可能算是短期的中度鬱症,第一次體會到躺床動彈不得的感覺,但我還是在三個月內強迫自己振作,勉強去面試,找了一份鳥鳥的工作,然後我把香菸給戒掉了,還安排了每週的健身,這次難關也算是過去了吧,過了這麼長的時間想到也只是淡淡的感受。
從2015年重新吃回憂鬱症藥物後,到2022年我感覺到自己非常容易煩躁,對凡事都沒有耐心,我向馬偕的醫生反映,醫生思考了一下把我常年吃的SSRI離憂換成了褪黑激素機轉的煩多閃,可能是因為當時(或是長久以來)我有睡眠上的障礙,醫生希望我睡好一點來改善情緒問題。

在離憂減量的接下來數週我感受到非常明顯的戒斷症狀,我幾乎是以每8秒就頭暈一次的頻率,當時同事在跟我討論事情我也難以專注,戒斷反應有點太強了,但我想說SSRI本來就會有戒斷反應,只要忍耐幾週就會過去,所以就繼續撐著每天照常上班。

重度憂鬱症
2022年5月,我明顯感覺到工作與生活失去動力,我很快地警覺到情況不對勁,於是我馬上回去找馬偕的醫生反映,我懷疑是SSRI拿掉之後造成的副作用,但其實原因可能很多且複雜,我不知道,我的醫生也不知道,他最後的決策是換成敏特斯給我,把血清素補充的藥物補回來。

換了藥之後對我的病情沒有太大幫助,我的狀況每況愈下,過了一週我已經沒辦法正常應對人際與工作,我請主管放我一個月的長假,開始專心想辦法藉由醫生治療我的症狀。
在病情變得嚴肅且嚴重的初期,我換過非常多的藥物,每個藥物都需要至少等待兩週才能確認他對我是否有效果,在每次等待兩週的期間我都抱著期待也害怕,當藥物沒效的時候我的醫生會再幫我調整成其他組合的藥物,每次我都會想說,可能就是這顆藥了,可能它就可以把我從深淵拉回了,然後再一次次的失望被打回谷底。
用藥紀錄
在試藥換藥的初期,我非常認真地在記錄每次的用藥紀錄
這些是我有紀錄藥物的片段,其實中間還有很多心情紀錄沒有貼出來,畢竟這篇是在講我服用精神科藥物的歷程吧。




















如果有注意到藥物記錄的時間,你會發現從一開始積極每兩週記錄、到後來幾個月記錄一次、到後面甚至半年以上,直到不再記錄。
為什麼呢?因為我已經查閱了每顆藥物的仿單,試著去瞭解不同藥物的機轉,試著瞭解BZD&non-BZD(Z-Drug)可以怎麼樣的搭配組合來讓我好一點,我從積極的面對處理到許多鬱症病患會體會到的:「習得無助感」。我們吃了各種藥物,但他們卻似乎無法發揮理想的效果,很努力的想解決一件事卻無能為力,就是這種感覺。
以上只是我的用藥經驗,現在我還是持續的在服用藥物,其他方面的治療如rTMS(重複經顱磁刺激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ECT(電痙攣療法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鼻噴劑等等,或是現在比較新的 dTMS,我只試過 rTMS,而它同樣對我毫無效果。
經過多年的抗病後,我感覺遠離壓力源與時間才是唯一的解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