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過勞」與「取代」的十字路口:AI時代台灣勞權的轉型之路

回甘老茶湯-avatar-img
發佈於政治社論 個房間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台灣的勞權,正站在一個極為關鍵的歷史分水嶺

長期以來,台灣勞權的核心困境圍繞在「過勞之島」的標籤——我們以不成比例的長工時,換取不成比例的微薄薪資。然而,人工智慧(AI)與自動化浪潮的猛烈來襲,正帶來一個截然不同、甚至更為嚴峻的挑戰:「科技性失業」(Technological Unemployment)。

我們所面臨的,是一個「過勞」與「取代」並存的弔詭十字路口。舊有的勞動體制尚未解決分配不均的問題,新的生產方式就已兵臨城下,威脅著要將勞工從生產過程中徹底排除。

若我們不進行深刻的結構性反思,AI的效率革命,最終只會演變成一場加劇貧富差距的完美風暴。生產力暴增的紅利將完全被資本方獨佔,而廣大受薪階級,則在「為AI工作至過勞」或「被AI取代而失業」的兩難中,失去尊嚴與未來。

困境的剖析:為何台灣勞權在AI前如此脆弱?

台灣現行的勞權體制,是建立在一個早已過時的工業時代思維上,這種思維在新自由主義的浪潮下,使勞工在面對AI時顯得格外脆弱。

1. 個體化的勞動者與失能的工會 台灣的工會組織率長年低迷,且絕大多數是依附於單一企業的「企業工會」。這種結構性的弱勢,使得勞工在資方面前一直是「原子化」(atomized)的個體。當勞工只能單打獨鬥時,根本不具備與資方(未來更是掌握AI演算法的平台巨頭)進行實質談判的能力。《團體協約法》雖已存在,但缺乏強大的「產業工會」作為後盾,便無法發揮集體議價的真正力量。

2. 形式化的參與和缺席的「共同決定」 我們的《勞基法》雖有「勞資會議」的設計,但在實務上,多數淪為資方宣達政策、應付法規的形式。勞工對於企業的重大經營決策——例如是否引進AI系統、如何分配自動化產生的利潤、乃至於裁員計畫——幾乎毫無置喙餘地。我們缺乏如德國「共同決定權」(Mitbestimmung)那樣,讓勞工代表進入董事會、監事會,從根本上參與治理的機制。

3. 被扭曲的「彈性」與低薪的陷阱 數十年來,台灣的勞動政策不斷朝著「彈性化」傾斜。然而,這種「彈性」往往只服務於資方的成本考量,而非勞工的生活品質。「四週變形工時」等制度,使得長工時與不規律排班合法化。當勞工的基本薪資過低時,他們被迫只能依賴加班費來維持生計,這使得「縮短工時」的倡議顯得不切實際,也讓勞工陷入「自願過勞」的結構性陷阱。而企業一邊濫用「無薪假」的同時,卻又一邊哭喊缺工要求政府開放更多的外勞,更是對台灣勞動政策的最大諷刺。

4. 重學歷、輕技職的社會偏見 社會長期對技職教育的貶低,導致技術人才斷層,也壓抑了藍領技術勞工的薪資天花板。當一個社會不願給予「師傅」與「工匠」應有的尊重與報酬時,便會加劇「學歷通膨」。AI時代固然需要頂尖的研發人才,但更需要大量能夠操作、維護、並與AI協同工作的「新藍領」。一個輕視技術的社會,在AI轉型中將更加步履蹣跚。

AI時代的新社會契約:從「成本」走向「夥伴」

面對AI的衝擊,我們需要的不是細枝末節的法條修補,而是一場根本的「勞權典範轉移」。我們必須重新確立一個認知:勞工不是企業的「人力成本」,而是社會的「核心資產」與企業的「治理夥伴」。

基於此,台灣勞權的未來發展,應朝以下四個結構性方向轉型:

1. 重建集體力量:從「企業工會」走向「產業工會」 這是所有改革的基石。政府必須修法大力扶持「產業工會」與「行業工會」的發展,並賦予其強制的集體談判權。唯有跨越單一企業的集體力量,才能代表所有勞工,與掌握數據和演算法的平台巨頭進行平等的協商。同時,必須立法保障「零工經濟」(Gig Economy)工作者的勞動三權,防止AI催生出一個龐大的「數位赤貧階級」。

2. 深化工作場所民主:從「形式參與」走向「實質共決」 我們必須將「勞工董事」(或勞工監事)制度,從現有的公營事業,強制推廣至一定規模以上的私營企業。更關鍵的是,企業在引進AI系統、變更工作流程、或進行演算法管理時,必須成立包含勞工代表的「技術倫理委員會」或「數位轉型委員會」,賦予勞方在技術導入過程中的知情權、協商權甚至是否決權。

3. 共享AI紅利:從「長工時」走向「新收入分配」 AI的本質是生產力的大幅解放。如果生產力提升,社會總財富增加,為何勞工仍需忍受長工時?

  • 立法縮短法定工時: 應積極研議將每週法定工時降至35小時,或推動「週休三日」的可能性。讓AI的效率成果,轉化為全體國民共享的、有品質的休閒時間。
  • 研議「全民基本收入」(UBI): 面對AI可能造成的結構性失業,政府應啟動「全民基本收入」的可行性研究,並探討以「機器人稅」、「數據稅」或「資本利得稅」作為財源,建立一個在AI時代仍能保障全民基本生存尊嚴的社會安全網。

4. 公共化的終身學習:從「個人責任」走向「國家投資」 AI時代的技能迭代速度極快,個人的「學用落差」將成為常態。我們不能再將「再培訓」(Reskilling)的責任丟給個別勞工。政府必須投入巨額資源,建立一個「公共化」的終身學習系統,並將「有薪學習假」制度化,確保所有勞工在職涯中,都有權利暫停工作、帶薪學習新技能,以適應AI帶來的工作轉型。

技術的未來,取決於制度的選擇

AI革命既是技術挑戰,更是社會制度與價值觀的挑戰。

台灣過去的經濟奇蹟,是建立在犧牲勞工權益與環境的基礎上。在AI時代,我們不能再重蹈覆轍。技術本身是中立的,但它被如何使用、利益被如何分配,則取決於我們的法律、制度與集體選擇。

我們正站在一個決定未來數十年社會樣貌的關鍵時刻。我們是選擇一個讓AI加劇不平等、讓勞工在「過勞」與「取代」間掙扎的未來?還是選擇一個利用AI的效率、建立一個工時更短、分配更均、民主更深化、人人皆有保障的新社會契約?

這場轉型之路沒有捷徑,它需要強大的政治意志、有力的工會組織,以及全體社會對於「尊嚴勞動」的共識。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回甘老茶湯
7會員
55內容數
像一壺值得細細品味的老茶,帶來一縷絲絲回甘的啟發。
回甘老茶湯的其他內容
2025/10/27
本文試著從社會學、政治經濟學與社會心理學的交叉視角,剖析「過度標榜利己主義與唯物主義」的現象對社會風氣所產生的正反影響。
Thumbnail
2025/10/27
本文試著從社會學、政治經濟學與社會心理學的交叉視角,剖析「過度標榜利己主義與唯物主義」的現象對社會風氣所產生的正反影響。
Thumbnail
2025/10/25
當我們譴責暴力、要求嚴懲失職司機時,社會大眾的輿論不應僅止步於情緒的宣洩。我們必須將此事件視為一個痛苦的觸發點,從三個看似無關、實則緊密相連的層面,進行一場深刻的系統性反思與革新:個人的「即時防衛」、政策的「摩擦緩解」,以及科技的「終極解方」。
Thumbnail
2025/10/25
當我們譴責暴力、要求嚴懲失職司機時,社會大眾的輿論不應僅止步於情緒的宣洩。我們必須將此事件視為一個痛苦的觸發點,從三個看似無關、實則緊密相連的層面,進行一場深刻的系統性反思與革新:個人的「即時防衛」、政策的「摩擦緩解」,以及科技的「終極解方」。
Thumbnail
2025/10/24
台灣年輕世代對兵役的疏離與抗拒,實非個人因素,而是國家認同模糊、戰爭目的不明、兵役制度不公、訓練方式老舊、福利待遇低落及社會價值觀扭曲等系統性問題所致。對比新加坡、瑞士、以色列等國的軍役制度與社會觀念,強調政客為一己之私操弄民意是問題核心,呼籲年輕世代與選民覺醒,正視並改變現狀,重拾國家守護的榮耀。
Thumbnail
2025/10/24
台灣年輕世代對兵役的疏離與抗拒,實非個人因素,而是國家認同模糊、戰爭目的不明、兵役制度不公、訓練方式老舊、福利待遇低落及社會價值觀扭曲等系統性問題所致。對比新加坡、瑞士、以色列等國的軍役制度與社會觀念,強調政客為一己之私操弄民意是問題核心,呼籲年輕世代與選民覺醒,正視並改變現狀,重拾國家守護的榮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雙11購物節準備開跑,蝦皮推出超多優惠,與你分享實際入手的收納好物,包括貨櫃收納箱、真空收納袋、可站立筆袋等,並分享如何利用蝦皮分潤計畫,一邊購物一邊賺取額外收入,讓你買得開心、賺得也開心!
Thumbnail
雙11購物節準備開跑,蝦皮推出超多優惠,與你分享實際入手的收納好物,包括貨櫃收納箱、真空收納袋、可站立筆袋等,並分享如何利用蝦皮分潤計畫,一邊購物一邊賺取額外收入,讓你買得開心、賺得也開心!
Thumbnail
分享個人在新家裝潢後,精選 5 款蝦皮上的實用家居好物,包含客製化層架、MIT 地毯、沙發邊桌、分類垃圾桶及寵物碗架,從尺寸、功能到價格都符合需求,並提供詳細開箱心得與購買建議。
Thumbnail
分享個人在新家裝潢後,精選 5 款蝦皮上的實用家居好物,包含客製化層架、MIT 地毯、沙發邊桌、分類垃圾桶及寵物碗架,從尺寸、功能到價格都符合需求,並提供詳細開箱心得與購買建議。
Thumbnail
『工人的異化源自於失去對勞動的掌控。』~ 卡爾·馬克思 目前談到人工智慧(AI)的快速發展,越來越無法忽視的是:它對工作環境帶來的深遠影響。從一方面來看,AI賦予企業更高的效率與創新能力,另一方面,也引發了關於「工作異化」的激烈討論。究竟,AI如何影響工作異化?這背後又蘊藏著哪些社會與經濟的衝突?
Thumbnail
『工人的異化源自於失去對勞動的掌控。』~ 卡爾·馬克思 目前談到人工智慧(AI)的快速發展,越來越無法忽視的是:它對工作環境帶來的深遠影響。從一方面來看,AI賦予企業更高的效率與創新能力,另一方面,也引發了關於「工作異化」的激烈討論。究竟,AI如何影響工作異化?這背後又蘊藏著哪些社會與經濟的衝突?
Thumbnail
「主權 AI(Sovereign AI)」意識興起。然而,什麼是主權 AI?為什麼現在是談主權 AI 的時機?
Thumbnail
「主權 AI(Sovereign AI)」意識興起。然而,什麼是主權 AI?為什麼現在是談主權 AI 的時機?
Thumbnail
微軟和 LinkedIn 共同發布的《2024 年工作趨勢指數》報告中指出,過去半年中生成式 AI 在工作中的使用量成長近兩倍,AI 不僅重新定義日常工作型態,善用 AI 更成為企業應對新局的致勝關鍵,重塑各產業領域、加速推動轉型。
Thumbnail
微軟和 LinkedIn 共同發布的《2024 年工作趨勢指數》報告中指出,過去半年中生成式 AI 在工作中的使用量成長近兩倍,AI 不僅重新定義日常工作型態,善用 AI 更成為企業應對新局的致勝關鍵,重塑各產業領域、加速推動轉型。
Thumbnail
全世界都在瘋AI,而且瘋狂的是台灣的AI 在這波浪潮中,台灣能支撐多久?
Thumbnail
全世界都在瘋AI,而且瘋狂的是台灣的AI 在這波浪潮中,台灣能支撐多久?
Thumbnail
以下都是轉貼各方觀點,重點可以進一步看發表者跟回應者,我自己也有自身應用場景的murmur : 低利率環境可能回不去 科技掌握在大資金公司時代則是持續下去 工業時代引導一波人才需求 東方社會喜歡考試定生死 學校教育外還有補習班可以協助 既然AI工具隨處可得 培養厚植的各方素養與多元興趣
Thumbnail
以下都是轉貼各方觀點,重點可以進一步看發表者跟回應者,我自己也有自身應用場景的murmur : 低利率環境可能回不去 科技掌握在大資金公司時代則是持續下去 工業時代引導一波人才需求 東方社會喜歡考試定生死 學校教育外還有補習班可以協助 既然AI工具隨處可得 培養厚植的各方素養與多元興趣
Thumbnail
通用型AI還沒那麼快出現 所以說人類的工作要全面被取代 目前不會發生 但如果是"部分"的專精工作 可以被模組化 高重複性 可被預測 與其說取代人類工作 不如說 AI可以替代部分"流程" 如果有專屬於法律條文聊天機器人 或是 專屬於公司內部規章的聊天機器人 遇到問題 或是不確定的流程 直接詢
Thumbnail
通用型AI還沒那麼快出現 所以說人類的工作要全面被取代 目前不會發生 但如果是"部分"的專精工作 可以被模組化 高重複性 可被預測 與其說取代人類工作 不如說 AI可以替代部分"流程" 如果有專屬於法律條文聊天機器人 或是 專屬於公司內部規章的聊天機器人 遇到問題 或是不確定的流程 直接詢
Thumbnail
AI崛起和財務自由對於未來的職場和個人生活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在這篇文章中,探討了AI取代工作和財務超前部屬的必要性,以及存錢和開源的重要性。在未來,人們需要適應新技術和技能,並且明智地進行投資,以實現財務自由。
Thumbnail
AI崛起和財務自由對於未來的職場和個人生活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在這篇文章中,探討了AI取代工作和財務超前部屬的必要性,以及存錢和開源的重要性。在未來,人們需要適應新技術和技能,並且明智地進行投資,以實現財務自由。
Thumbnail
我們正處在一個由人工智慧(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主導的新技術革命時代。如果我們我們想要瞭解這個影響,也許從『勞動經濟學』中『技術替代效應』與『』技術補充效應』兩個視角來分析,可以有一些有趣的收穫。
Thumbnail
我們正處在一個由人工智慧(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主導的新技術革命時代。如果我們我們想要瞭解這個影響,也許從『勞動經濟學』中『技術替代效應』與『』技術補充效應』兩個視角來分析,可以有一些有趣的收穫。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人工智能對勞動市場的影響及應對策略。隨著AI技術的進步,許多傳統職業面臨被自動化的風險,同時也創造了新的職業機會。文章強調了教育與培訓的重要性,以培養未來勞動市場所需的技能。必須積極擁抱變化,通過教育和政策創新,為未來的工作環境做好準備。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人工智能對勞動市場的影響及應對策略。隨著AI技術的進步,許多傳統職業面臨被自動化的風險,同時也創造了新的職業機會。文章強調了教育與培訓的重要性,以培養未來勞動市場所需的技能。必須積極擁抱變化,通過教育和政策創新,為未來的工作環境做好準備。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