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型心肌病(HCM):從歷史追溯到靶向治療的演變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種古老的病症。早在19世紀60年代,法國就出現了病例報告,當時描述的左心室流出道肥厚與現今所見完全一致。HCM影響所有年齡層、所有種族和性別,在全球範圍內發病頻率相近。儘管該病症並不罕見,但臨床上仍處於診斷不足的狀態。根據影像學的估計,其盛行率約為每500人中就有1人。然而,估計每確診一位患者,可能就有兩位被遺漏。
在1950年代,關於該病症的定義變得更加清晰。一位病理學家在1958年報告了八個不對稱性心肌肥厚病例,描述了心肌束在組織學上表現出奇特且紊亂的排列。這些心臟的室間隔極度增厚,遠超過左心室後壁。幾乎在同一時期,有臨床團隊發現,一些表現出左心室流出道阻塞的患者,在手術中卻找不到解剖學上的阻塞。經過研究,該團隊得出結論:這種阻塞是「功能性」的,其特點是只有在心臟收縮時才會起作用,而在藥物誘導的舒張期麻痺時則不會出現。這種發現導致了HCM被理解為由心肌肥厚引起的功能性阻塞。
二、 分型、遺傳學與傳統治療
HCM的阻塞程度具有高度變異性。根據定義,約三分之二的患者在靜息狀態或透過Valsalva動作、運動或其他干預措施(如擬交感神經藥物)下會出現阻塞。研究觀察到,任何增加心肌收縮力的因素(如β受體激動劑)都會增加阻塞的嚴重程度。與此相對,約三分之一的患者屬於非阻塞性肥厚型心肌病。
HCM的發生與重要的遺傳組成有關,通常表現為體染色體顯性遺傳的家族性異常。研究發現,致病因素是肌節基因突變,這些突變干擾了肌動蛋白(薄肌絲)在肌球蛋白(粗肌絲)上的滑動。這導致肌球蛋白與肌動蛋白的交聯橋數量過多,從而產生HCM特徵性的收縮過強現象。
在早期治療方面:
- 藥物治療: 由於發現收縮力增加會惡化阻塞,因此β受體阻滯劑被引入治療。心臟學會的指南確認了這類藥物的重要性,因其相對良性且有助於改善症狀。
- 手術治療: 另一主要的早期治療形式是手術肌切除術(myectomy)。這項手術旨在切除部分極度增厚的室間隔組織,以消除左心室流出道阻塞。對於擁有經驗豐富手術團隊的機構來說,手術肌切除術能夠完全消除肥厚性主動脈下狹窄。
三、 疾病風險與最新靶向療法
在病程發展中,由於心室壁增厚,可能會導致左心室充盈受限和舒張功能受損。最令人擔憂的風險是猝死,這是最常見的死亡原因。現今,對於高危險群患者,可以透過植入式裝置預防,以便在發生心室顫動或心室心動過速時進行電擊。此外,少數患者會發展為心室擴大和充血性心臟衰竭(所謂的「耗盡型」HCM),這些患者可能需要考慮心臟移植。
基於對肌節突變的理解,目前已經開發出針對心肌收縮過強的靶向小分子藥物。這些藥物是首創的心臟肌球蛋白抑制劑,透過減少肌球蛋白-肌動蛋白交聯橋的數量來降低HCM特有的過度收縮力。
臨床試驗(如EXPLORER-HCM)顯示,針對阻塞性HCM患者,使用Mavacamten能顯著改善其運動能力、左心室流出道阻塞及紐約心臟病協會功能分級。在該試驗中,接受治療的患者在靜息狀態下的壓力差從平均51顯著下降至14。類似的臨床結果在西方和東方患者群體中均得到證實。同一類別中的另一種藥物(Aficamten)也展現了相似的療效,提高了患者的最大攝氧量。
總體而言,這類靶向治療的益處包括:減少左心室流出道壓力差、降低心室壁厚度、改善舒張期充盈,並減少收縮過強。臨床上使用這些藥物時,需小心監測,緩慢調整劑量,並定期進行超聲心動圖檢查,以避免過度抑制心肌收縮力導致心臟衰竭。
四、 未來的展望
展望未來,研究重點是疾病的預防和早期診斷。針對肌球蛋白結合蛋白C等突變基因的基因替換療法目前正在進行臨床試驗。此外,人工智慧(AI)算法的開發對於更早期的檢測和管理至關重要。由於目前有許多未診斷的病例,AI的應用有望發現更多早期帶有基因突變的家庭成員,從而允許更密切的追蹤和干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