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那個仍在顫抖、卻願意前行的自己
那是一種全身的反應—— 心跳急促、手指發涼、連呼吸都變得小心翼翼。 那一刻,我幾乎以為自己被什麼力量包圍, 膽顫心驚,寒毛直豎。
但就在恐懼最強烈的瞬間,我忽然「看見」了—— 原來這一切,只是心念的回聲。 它那麼真,那麼懇切, 像是一個用力想保護我的孩子, 在用盡全力提醒:「危險、別靠近、會痛!」 我知道,它不是要毀掉我,而是要守護我。
而當我再往深一層看—— 那個「害怕」本身,其實也是虛幻的心識。 它並沒有獨立存在的形體, 只是在心念與感官的交錯裡,短暫現起又消散。 它看似真實,其實只是「我以為的真實」。 當我不再緊抓那個「我」與「怕」的故事,
靜靜的待著,與害怕,同在。
恐懼就像霧,慢慢散去。
害怕,是「想要保護」的信號
我們害怕失去,是因為我們在乎; 害怕被拒絕,是因為渴望被接納; 害怕做錯,是因為希望被肯定。
所以,害怕本身並沒有對錯。
但常常被我千絲萬縷的心念纏綁,用「害怕」表現
總是像探照燈的迷惘,莫名期待、渴望、在乎裡轉換登場,
害怕也許只是一種提醒—— 有一個正在顫抖的願望,還想被好好擁抱。
害怕,是「尚未看清」的部分
很多時候我們害怕的,並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未知」。 當我們越能看清楚「我到底在怕什麼」,那個恐懼就會慢慢化開。
我開始發現: 我不是怕失敗,而是怕別人看我失敗的眼神; 我不是怕面對母親的病,而是怕自己承受不了那份悲傷與沈重。
一旦能命名那份恐懼,它就不再是黑暗的霧, 而變成一個可以被看見、被安撫的影子。
而當看見之後,再進一步地「不執著於看見的那個自己」, 恐懼就化為一場夢,一場來去無痕的心識遊戲。
害怕,是通往勇氣的門
勇氣並不是沒有恐懼, 而是明知道自己還會怕,恐懼還會如影隨形,仍然願意往前。 那是一種溫柔、安然的力量—— 在害怕裡仍願意呼吸,在顫抖裡仍願意看清。
也許, 害怕只是生命的一個信差, 傳遞著關於「在乎」「愛」「生存」的訊息。
當我願意對它說:「我看見你了」, 恐懼便卸下盔甲, 化成一縷微風,拂過我的胸口。
我又一次,突破了害怕—— 不是因為我不再害怕, 而是因為我學會在害怕中,依舊安然地活著。 而那份「活著」本身, 就是看見幻象、也超越幻象的證明。
害怕,是心識的影子;當我願意照見它,它便無處可躲。
勇氣不是不怕,而是願意帶著怕,仍能安然行於光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