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1:人脈,不在名片厚度,而在彼此願意伸手的距離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人脈不是你認識多少人,而是有多少人願意幫你。
真正的高手,不是忙著找人,而是成為「被人找」的人。

我曾以為人脈=多認識人

剛踏入業務這行的那幾年,我幾乎活在各種名片堆裡。
每個禮拜至少有三場活動:
上午是產業論壇,下午是產品說明會,晚上是聯誼酒會。

我總是提早到現場、穿著筆挺的西裝、臉上掛著微笑。
那是一種「職場禮貌」,但也是一種「焦慮偽裝」。
我告訴自己:「只要多認識人,就會有機會。」

那晚的商會聚會,人聲鼎沸。
有人談笑風生、有人交換名片、有人拍照上傳。
我像是被機械程序驅動,笑、點頭、遞名片。
看著桌上那一疊厚厚的名片,我覺得自己好像贏了。

但回到家,面對桌上一堆陌生名字,心卻空了。
我試著回想那些人長什麼樣子,卻模糊到只剩一張張笑臉。
我終於意識到——那場活動,其實沒有人「真的」在認識誰。

那一晚,我第一次產生懷疑:
人脈真的等於人多嗎?

我想起一位前輩曾說過的話:

「人脈,不在名片厚度,而在彼此願意伸手的距離。」

那句話直到多年後,才真正印在我心裡。

raw-image



第一階段:讓別人先知道你是誰

後來我開始反思:
如果別人連我做什麼都不知道,那些寒暄就像煙火——華麗但短暫。

於是我開始練習一句「清楚又溫度」的自我介紹:

「我是做電池安全技術的,如果產品在高溫測試時有風險,我能幫忙排查問題。」

這句話很簡單,卻改變了一切。
因為那是「讓別人記得我的價值」。

那一年我參加一次技術論壇,
分享完案例後,有一位研發主管走過來,說:
「你剛講的那個隔離膜溫度控制,我們最近也卡關,你下週有空嗎?」

那天晚上我回到家,第一次有一種奇妙的成就感。
我沒主動推銷自己,但別人主動找上門。

我終於懂了,人脈的起點,不是你去找誰,而是誰會想到你。

被看見的關鍵,不是你曝光多少,而是你清楚自己代表什麼。


「讓別人一想到你,就知道能找你解決什麼問題。」
raw-image



第二階段:從關係到信任

幾個月後,我開始學會「經營而非打擾」。
那時有位合作過的供應商,我主動約他喝咖啡。

沒有要談合作,也沒有業務推進。
只是單純聊聊:「最近市場變化大嗎?你們團隊還好嗎?」

他笑了笑:「你是少數沒事還會聯絡我的客戶。」
那一刻,我心裡有點酸。
因為我突然明白,多數人只在需要時才出現。

那次的聊天,我們從市場趨勢聊到孩子上小學。
幾週後,他主動介紹我一位朋友——
那位朋友後來成了我最大的客戶之一。

原來,信任就是這樣被「時間」灌溉出來的。
沒有目的的互動,才最能累積真實。

我後來寫在筆記本上:

「關係靠互動建立,信任靠時間累積。」

信任就像植物——
不是澆一次水就長花,而是每天給陽光、給空氣。

raw-image



第三階段:讓自己成為「可被需要的人」

有一天,一位創業朋友問我:「你覺得自己在業界的定位是什麼?」
我愣了一下,想了幾秒說:「我希望自己是讓別人合作起來更順的人。」

他點頭:「這很棒,你是在當橋。」

那年我幫兩位互不相識的朋友牽了線。
A 公司在找新材料,B 公司剛好能量產。
他們後來成功合作,兩邊都來謝我。

我沒有任何利益分潤,也沒有獎金回報,
但那通電話結束後,我笑了很久。

因為那是我第一次感覺到:
我不只是旁觀者,而是讓事情發生的人。

有時候,人脈不是你認識誰,
而是你能「讓誰彼此相遇」。

「當別人因你而成功,你就成了節點,而不只是連線。」

那天晚上我寫下:「幫助別人成功,是最快被世界記住的方法。

raw-image



第四階段:讓人脈流動起來

後來我開始刻意「製造流動」。
每次參加活動,如果看到兩位想法契合的人,
我就會主動介紹:「你們應該認識,我覺得你們在做的事情能產生火花。」

有一次,我這樣的介紹意外促成了一場跨國合作。
他們後來寄來一封簡訊:「謝謝你,因為你的介紹,我們完成了第一個海外案。」

那天我沒有獲得任何報酬,
但那封訊息,讓我覺得所有努力都有意義。

因為我知道,這就是人脈的最高形式——流動。
當你能讓別人彼此產生連結,你就變成了能量的中樞。

「當你讓別人受惠,你的價值就會自然被放大。」
raw-image



第五階段:避免人脈陷阱

但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曾被「假人脈」消耗。
有一個朋友,每次開場都是:「最近方便幫個忙嗎?」
當我幫完之後,他就消失無蹤。

我曾經以為這是「人情往來」,
但後來我懂得分辨:
真正的關係是互相的,單向付出只會讓彼此疲累。

那天晚上,我看著那條訊息,心裡有點苦。
我開始為自己定下原則:
「幫助別人,是選擇,不是義務。」

有界線的善良,才走得長久。
於是我逐漸懂得篩選人際圈——
留下誠實、真誠、願意一起成長的人。

「人脈不是提款機,而是一個互相存款的關係。」
raw-image



結語:當你成為別人的節點,你就擁有影響力

幾年後,我不再主動追求人脈的數量。
但奇妙的是,我被介紹的次數越來越多。
當你幫過足夠多的人,他們自然會記得你。

有次,一位創業家對我說:
「你不是最會講話的人,但你讓人覺得可靠。」
那句話讓我想起自己走過的路。

我終於懂得——
人脈的最高境界,不是熱絡,而是信任。
不是多,而是深。

當你成為一個「讓人安心、能幫別人成功」的節點,
人脈就會自動流向你。

「被需要,是最溫柔的影響力。
而願意給予的人,永遠是這張網的核心。」
raw-image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金句摘錄

  1. 人脈,不在名片厚度,而在彼此願意伸手的距離。
  2. 人脈的起點,不是你去找誰,而是誰會想到你。
  3. 關係靠互動建立,信任靠時間累積。
  4. 真正的高手,不是忙著認識人,而是被人記得。
  5. 當別人因你而成功,你就成了節點,而不只是連線。
  6. 幫助別人成功,是最快被世界記住的方法。
  7. 人脈的最高形式,是讓資源流動起來。
  8. 當你讓別人彼此受益,你的人脈才開始活起來。
  9. 人脈不是提款機,而是一個互相存款的關係。
  10. 被需要,是最溫柔的影響力。
  11. 人脈不是交際,而是價值交換。
  12. 讓別人一想到你,就知道能找你解決什麼問題。
  13. 有界線的善良,才能走得長久。
  14. 人脈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真越有力。
  15. 真正的連結,是讓別人更好,也讓自己更亮。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lan大叔的職場真心話
85會員
389內容數
我是 Alan大叔,熱愛閱讀與寫作,樂於分享心得與見解。在職場打滾多年,我以真誠的筆觸記錄所見所聞,提供實用的經驗與建議,幫助讀者在職場少走冤枉路。閒暇時,我喜歡透過攝影捕捉生活的美好,也熱愛騎單車享受自由與探索的樂趣。寫作對我而言不只是分享,更是一種與世界交流的方式,期待透過文字與更多人產生共鳴,一起成長、前行!
2025/11/18
你有沒有遇過這種情況—— 客戶全程禮貌、會後卻「再也沒下文」? 他說「我們再討論看看」,你以為還有機會; 但事實上,那句話的意思是「謝謝,別再來了」。 表面上,我們在聽對方的話, 實際上,對方是在「試探我們有沒有聽懂他沒說的話」。 這篇文章要談的,是如何從「聽話的人」進化成「懂人心的人」。
Thumbnail
2025/11/18
你有沒有遇過這種情況—— 客戶全程禮貌、會後卻「再也沒下文」? 他說「我們再討論看看」,你以為還有機會; 但事實上,那句話的意思是「謝謝,別再來了」。 表面上,我們在聽對方的話, 實際上,對方是在「試探我們有沒有聽懂他沒說的話」。 這篇文章要談的,是如何從「聽話的人」進化成「懂人心的人」。
Thumbnail
2025/11/17
第一次拜訪客戶時,我帶著厚厚的簡報、滿腔的熱情,卻只換來一句「你再寄資料過來吧」。 那天我才明白,表達不是說得多,而是讓對方聽得懂、願意聽。 後來我整理出面對面拜訪客戶的五個黃金法則— 從開場三句話、到秒懂結構、再到優雅收尾— 這些方法讓我在會議桌上重新贏回信任,也讓我學會什麼叫真正的禮貌力量。
Thumbnail
2025/11/17
第一次拜訪客戶時,我帶著厚厚的簡報、滿腔的熱情,卻只換來一句「你再寄資料過來吧」。 那天我才明白,表達不是說得多,而是讓對方聽得懂、願意聽。 後來我整理出面對面拜訪客戶的五個黃金法則— 從開場三句話、到秒懂結構、再到優雅收尾— 這些方法讓我在會議桌上重新贏回信任,也讓我學會什麼叫真正的禮貌力量。
Thumbnail
2025/11/16
有時候,一杯咖啡能解決的問題,比十次會議還多。 我在茶水間學到的,是信任不是靠職位建立的,而是靠一點真誠、一句關心。 當你願意主動給予、願意理解對方的壓力,那個瞬間你就跨出了部門的牆。 真正的專業,不只是把事情做好,而是讓別人願意和你一起做好。
Thumbnail
2025/11/16
有時候,一杯咖啡能解決的問題,比十次會議還多。 我在茶水間學到的,是信任不是靠職位建立的,而是靠一點真誠、一句關心。 當你願意主動給予、願意理解對方的壓力,那個瞬間你就跨出了部門的牆。 真正的專業,不只是把事情做好,而是讓別人願意和你一起做好。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職場紅人真的只靠關係? 本文深入探討如何透過建立信任與展示成果,成為主管眼中不可或缺的人才。 避免過度討好,用專業能力獲得升遷機會與職場影響力,打造長遠的職涯發展策略。
Thumbnail
職場紅人真的只靠關係? 本文深入探討如何透過建立信任與展示成果,成為主管眼中不可或缺的人才。 避免過度討好,用專業能力獲得升遷機會與職場影響力,打造長遠的職涯發展策略。
Thumbnail
💎 為什麼有些人不求人,機會卻找上門?揭開「價值吸引力」的秘密 凌晨兩點,林小姐坐在電腦前發出第68封LinkedIn訊息,這個月她已經加了200多位「業界人士」,但真正回覆她的不到10人。隔壁辦公室的陳先生從不主動社交,卻總有客戶、合作夥伴主動找上門。 這個反差讓她困惑了整整一年,直到某天
Thumbnail
💎 為什麼有些人不求人,機會卻找上門?揭開「價值吸引力」的秘密 凌晨兩點,林小姐坐在電腦前發出第68封LinkedIn訊息,這個月她已經加了200多位「業界人士」,但真正回覆她的不到10人。隔壁辦公室的陳先生從不主動社交,卻總有客戶、合作夥伴主動找上門。 這個反差讓她困惑了整整一年,直到某天
Thumbnail
因為工作、生活,我們因而認識很多形形色色的人,但真正讓你感到心靈相通、能夠交心的,究竟有幾位?深刻而有意義的關係,從來都不是輕易得來的。它需要雙方的投入與付出,更需要信任、真誠與良好的溝通來細心維繫。 究竟該如何將一份「點頭之交」,逐步昇華為「知己」,甚至是你職場上的「神隊友」呢?讓這篇文章告訴你
Thumbnail
因為工作、生活,我們因而認識很多形形色色的人,但真正讓你感到心靈相通、能夠交心的,究竟有幾位?深刻而有意義的關係,從來都不是輕易得來的。它需要雙方的投入與付出,更需要信任、真誠與良好的溝通來細心維繫。 究竟該如何將一份「點頭之交」,逐步昇華為「知己」,甚至是你職場上的「神隊友」呢?讓這篇文章告訴你
Thumbnail
在《日本第一女公關的人際溝通術》中,小川愛莉以高情商和精湛的社交技巧,教會女性如何在職場上建立個人品牌、發揮影響力。從曝光效應到精準的禮物選擇,再到用心經營人脈,這些策略不僅讓她在公關界脫穎而出,也能幫助你在職場、創業或社交場合無往不利。想了解如何提升人脈關係並創造長久影響力嗎?來看看她的成功秘訣
Thumbnail
在《日本第一女公關的人際溝通術》中,小川愛莉以高情商和精湛的社交技巧,教會女性如何在職場上建立個人品牌、發揮影響力。從曝光效應到精準的禮物選擇,再到用心經營人脈,這些策略不僅讓她在公關界脫穎而出,也能幫助你在職場、創業或社交場合無往不利。想了解如何提升人脈關係並創造長久影響力嗎?來看看她的成功秘訣
Thumbnail
CreareCmu社課回顧05|職場人脈第一步 — — LinkedIn檔案建立工作坊 日期:2024/12/09(一) 講師:吳珮伃 Betty 此次工作坊我們邀請到擁有 6 年海內外市場拓展經驗的講師 Betty 吳珮伃,分享如何透過 LinkedIn 打造吸引人的個人檔案。不僅能主動找到理想
Thumbnail
CreareCmu社課回顧05|職場人脈第一步 — — LinkedIn檔案建立工作坊 日期:2024/12/09(一) 講師:吳珮伃 Betty 此次工作坊我們邀請到擁有 6 年海內外市場拓展經驗的講師 Betty 吳珮伃,分享如何透過 LinkedIn 打造吸引人的個人檔案。不僅能主動找到理想
Thumbnail
在求職過程中感到挫敗嗎?你並不孤單!本文分享三個有效的方法幫助你找到理想工作:首先,愛自己並建立自信;其次,打造獨特的個人品牌,讓你的履歷脫穎而出;最後,積極參加業界活動,建立人脈,開拓更多職業機會。掌握這些策略,讓你在求職過程中更從容不迫。
Thumbnail
在求職過程中感到挫敗嗎?你並不孤單!本文分享三個有效的方法幫助你找到理想工作:首先,愛自己並建立自信;其次,打造獨特的個人品牌,讓你的履歷脫穎而出;最後,積極參加業界活動,建立人脈,開拓更多職業機會。掌握這些策略,讓你在求職過程中更從容不迫。
Thumbnail
「假如你想引起一場令人至死難忘的怨恨,只要發表一點刻薄的批評即可。」卡內基曾費時10年研究林肯的一生,他認為被後世視為人格完美高潔的林肯,從前述的那場意外之中,學會了如何與人相處的藝術:不再寫信罵人,也不任意嘲弄人;甚至不再為任何事指責任何人,因為「尖銳的批評和攻擊,所得到的效果都是零。」
Thumbnail
「假如你想引起一場令人至死難忘的怨恨,只要發表一點刻薄的批評即可。」卡內基曾費時10年研究林肯的一生,他認為被後世視為人格完美高潔的林肯,從前述的那場意外之中,學會了如何與人相處的藝術:不再寫信罵人,也不任意嘲弄人;甚至不再為任何事指責任何人,因為「尖銳的批評和攻擊,所得到的效果都是零。」
Thumbnail
你的公司裡,誰的人緣最好?正值歲末,你大概也覺得,只要工作表現不差,受歡迎的人不需要太擔心考績?甚至於,如果談到晉升,兩位能力差不多的候選人,假設你是主管,會不會傾向提拔,受其他同事喜愛的人?
Thumbnail
你的公司裡,誰的人緣最好?正值歲末,你大概也覺得,只要工作表現不差,受歡迎的人不需要太擔心考績?甚至於,如果談到晉升,兩位能力差不多的候選人,假設你是主管,會不會傾向提拔,受其他同事喜愛的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