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場與生活都適用!掌握關鍵技巧,提升你的人際關係
Hello,我是最愛和你一起讀商業好書的老查。在職場和生活中,我們每天和形形色色的人互動:包括一起加班奮鬥的同事、客戶夥伴,或是相約運動、看展、玩樂的朋友。這些關係,無論深淺,都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提供情緒支持與樂趣。
但你曾停下來思考嗎?這些來來往往的人中,真正讓自己感到心靈相通、能夠交心的,究竟有幾位?深刻而有意義的關係,從來都不是輕易得來的。它需要雙方的投入與付出,更需要信任、真誠與良好的溝通來細心維繫。
那麼,究竟該如何將一份「點頭之交」,逐步昇華為「知己」,甚至是你職場上的「神隊友」呢?策略一:學會「讓對方發光」
建立關係的第一步,往往不是你展現多麼幽默風趣,也不是你有多麼見多識廣,而是你讓對方感受到他有多麼被重視。奧美廣告創辦人大衛奧格威有句名言:「If you want to be interesting, be interested. (如果你想變得有趣,先對他人產生興趣。)」這句話點出了人際互動的黃金法則:真正有魅力的人,懂得把舞台讓給對方,讓對方成為談話的中心。
要做到這點,最簡單卻也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專注於「積極傾聽」。試著稍微壓抑自己發言的衝動,把焦點放在對方身上。當你真心投入對方的談話時,對方會感覺到前所未有的自在與被理解,這正是關係得以萌芽、逐步深入的關鍵起點。
當然,傾聽絕不只是保持沉默、心不在焉。真正的傾聽,是透過有效的提問來推動對話,讓對方感受到你的專注與好奇。掌握以下兩個提問技巧,讓你的傾聽更有深度:
- 善用開放式問題: 避免問出只用「是」或「不是」就能回答的問題。例如,與其問「你喜歡這份工作嗎?」,不如問「這份工作最吸引你的部分是什麼?」「你在工作中遇到過哪些挑戰?」,這能促使對方分享更多細節,也能讓你更全面地了解對方。
- 避免「假提問」: 不要把你的觀點包裝成問題來「誘導」對方同意你。這種提問方式容易變成辯論的導火線,或是讓對話陷入尷尬的沉默。例如,與其問「你是不是也覺得這個專案這樣做比較好?」,不如直接表達你的想法,或詢問「對於這個專案,你有沒有其他看法?」。
有趣的是,當你越放下「想證明自己」的念頭,越真誠地尊重對方,你反而會更容易贏得他人的尊重與青睞,展現出與眾不同的個人魅力。
策略二:用「15%規則」,從安全地帶逐步拓展
當你成功讓對方感受到被重視後,接下來,建立深度關係的關鍵就在於「適度的自我揭露」。關係是雙向的,除了你了解對方,也要讓對方有機會認識真實的你。這意味著你需要分享自己的經歷、故事、想法和感受。
當然,自我揭露也伴隨著一定的風險:對方會如何解讀你的分享?會不會產生誤解?他們的反應又會是什麼?這讓很多人在分享時猶豫不決。此時,不妨試試被許多人驗證有效的「15%規則」。

從舒適圈往外拓展15%,就算這個嘗試的效果不佳,也不至於以災難收場
這個規則的核心概念是:從你覺得「安全、無害」的議題開始,每次「多冒險一點點」,往外拓展約15%的自我揭露範圍。 舉例來說,如果你通常只聊工作內容,可以試著多分享一些你對某個業界趨勢的個人看法,或是最近在某個專業領域學習到的新知識。
即使這次「試水溫」的效果不如預期,也不會造成災難性的後果;但如果成功,你會發現對方對你的理解更深一層,此時你就可以再往前推進15%。這種漸進式、可控風險的方式,能讓你一步步地走出舒適圈,讓關係在安全、穩定的基礎上逐步深化。
策略三:共同作戰,建立革命情感
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教授布萊恩烏齊(Brian Uzzi)的研究指出,真正強大的人際網絡,並非來自表面的寒暄,而是透過共同參與重要活動、協力完成任務而建立。 這種在合作中產生的相互依賴感,正是關係深化的最強大引擎。
在職場上,這點尤其適用。與其只是在茶水間閒聊,不如積極尋求與同事或合作夥伴共同協作的機會,特別是那些需要高度合作與溝通的專案。透過共同解決問題、面對挑戰,彼此之間的信任與默契會自然而然地提升。
此外,你還可以巧妙運用著名的「富蘭克林效應」來深化關係。這個效應源自一個故事:富蘭克林曾向一位討厭他的政敵借書,政敵為了顯示大方而借了。沒想到,這次單純的借書行為,反而拉近了兩人的距離,甚至讓他們成為朋友。富蘭克林總結道:「相較於那些被你幫助過的人,那些曾經幫助過你的人,會更願意再幫你一次。」
這背後的心理學原理是:當一個人幫助你時,他的行為會促使他的大腦產生「我喜歡這個人,所以我幫助了他」的認知,進而強化對你的好感。換句話說,適時且真誠地向他人尋求幫助,是建立連結、拉近距離的巧妙方式,讓對方在幫助你的過程中,對你產生更多善意與認同。
關鍵思維:關係重質不重量
你的人際網絡中,可能有很多「相處還不錯」的朋友或同事,但真正能發展出深刻意義的,往往是那些經過時間考驗、甚至共同經歷挑戰後才逐漸升溫的關係——正所謂「不打不相識」。
史丹佛商學院一門持續開設50年的傳奇課程「人際動力學」,其創始人大衛布雷弗德(David Bradford)教授對「超凡關係」給出了六個明確定義:
- 你們都能真實地做自己。
- 你們都願意展現脆弱的一面。
- 你們相信自我揭露不會被對方當作攻擊的把柄。
- 你們可以坦誠相待。
- 你們能以建設性的方式處理衝突。
- 你們都投入彼此的成長與發展。
從這些標準來看,你會發現,要與所有人都建立起這樣的關係,既不現實也沒必要。對我而言,能夠符合這些標準的知己或夥伴或許只有少數幾位,但這已經足以為我的生活和事業帶來極大的支持與意義。
人際關係從來都不是靜止不變的。它會隨著個人成長、環境變遷、偶發事件而不斷演化。今天親密的關係可能因故疏遠,而過去不太順暢的關係,也可能因為你的持續投入與調整而變得更加緊密。
因此,經營關係的智慧在於:清晰地界定你希望與對方發展到什麼程度的關係,並持續有意識地投入心力去維繫與調整。 記住,每一份有意義的關係,都是一場需要耐心澆灌的旅程。
-----------------------------------
我是 vocus 官方主題專家—老查,歡迎追蹤、加入我的沙龍!
方格子近期主題活動:
想成為官方主題專家?歡迎加入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