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們的心情就像是一台過熱的筆電——還在努力運轉,但系統早就開始卡頓。
你知道該休息,可偏偏覺得「現在不能停」。 於是繼續撐、繼續笑,直到某天突然崩潰,連呼吸都覺得是一種負擔。
我們這一代人,擅長假裝沒事。把痛苦修飾成幽默,把焦慮包裝成忙碌,然後在深夜關燈的瞬間,才悄悄打開瀏覽器搜尋:
「為什麼我明明沒發生什麼事,卻覺得好累?」
一、快樂焦慮:當「要開心」變成一種壓力
你有沒有發現,「快樂」已經變成一種現代義務?
每個人都在社群上展示著精心挑選的笑容,說著:「我很好。」 於是你開始懷疑,為什麼只有自己不夠陽光、不夠積極、不夠感恩?
但事實上,美國心理學家 James J. Gross 在情緒調節理論中指出:
「壓抑負面情緒會讓壓力反而加倍。」
當我們不允許自己悲傷,不只是情緒會被卡在體內,連生理層面都會出現疲倦、焦慮、免疫力下降。
所以,真正的問題不是「為什麼你不快樂」,而是「為什麼你不允許自己不快樂」。
二、低潮不是錯,它只是生命的呼吸節奏
快樂與低落,就像吸氣與吐氣。
你不能只吸氣不吐氣,否則終將窒息。
低潮的出現,不是要懲罰你,而是要讓你「停下來」。
停下追趕別人的腳步,停下責怪自己的語氣,停下那種想「趕快恢復正常」的焦慮。
因為有時候,真正的「正常」就是現在這樣。
只是你太急著逃離,所以還沒看見。
心理學裡有個概念叫 「情緒接納(Emotional Acceptance)」。
它的意思不是「喜歡低潮」,而是「不再跟它打仗」。 當你願意讓悲傷存在,它反而會慢慢變小; 就像水面上的波紋,你越想壓下去,它越亂;你靜靜看著,它自然會平靜。
三、溫柔對待低潮的日常練習
(1)給自己的情緒一個名字
情緒最怕被忽略。 當你說出「我今天真的覺得很沒力」、「我有點孤單」時,痛苦就不再那麼模糊。 它變成一個可被理解的存在,而不是一個籠罩你的陰影。
(2)練習「不做更好」的一天
我們太習慣效率,連療癒都想排成進度表。 但有時候,最該做的就是:什麼都不做。 不解釋、不反省、不改變,只是靜靜坐著,讓世界繼續轉。
(3)用一件「微小但真實」的事連回生活
倒一杯熱水、曬一件衣服、帶貓去陽台看雲。 這些動作微不足道,但卻是你與現實的連線。 因為低潮最容易讓人覺得「自己不存在」,而這些小事,正是在提醒你:「我還在。」
(4)練習「不要太快原諒世界」
你可以生氣、可以失望,不用那麼急著正能量。 有時候,允許自己「不原諒」,才是真正的誠實。 因為真正的釋懷,不是裝出來的,而是時間自然浸出來的。
四、溫柔不是軟弱,是一種智慧
很多人以為「溫柔」是被動、是退讓。
但其實,能溫柔地對待自己,是極少數人能做到的勇氣。 因為它需要你看清現實,還願意選擇不再對自己殘忍。
正如心理治療師 Tara Brach 所說:
「慈悲不是讓痛苦消失,而是讓我們不再孤單地承受它。」
所以,下次當你感覺又被低潮困住時,不妨對自己說:
「沒關係,我今天不用快樂。」 這句話不是消極,而是一種溫柔的自我允許。 因為真正的快樂,從來都不是逼出來的。
📚 系列導讀
《幸福其實在日常》心理學專欄
探索幸福的真實模樣——它不是完美人生的結果,而是日常情緒被理解與接納的過程。 這個系列以生活心理學為基礎,帶你看見那些被忽略的小情緒、小瞬間, 如何悄悄地影響我們的快樂、穩定與自我價值。
這不是教你「如何變快樂」的專欄,
而是陪你學會,在不快樂的時候,也能溫柔地活著。
① 幸福不是一直快樂,而是允許自己「不快樂」
② 為什麼總是那麼容易焦慮?其實你只是太努力想變好
③ 別急著「正向思考」,有時負面情緒才是真實的你
④ 當你學會「不反應」,人生開始變得安靜而清楚
⑤ 別再逼自己快樂:學會溫柔對待低潮的日常練習
⑥ 你不必活得那麼好才值得被愛
⑦ 為什麼幸福總是短暫?心理學教你延長快樂的「半衰期」(即將發佈)
⑧ 每天都好累?你的「心理電量」其實早就透支了(即將發佈)
⑨ 當生活讓你覺得什麼都沒意義,其實是靈魂在請你慢下來(即將發佈)
⑩ 真正的幸福不是沒有痛苦,而是有力量面對痛苦(即將發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