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幾篇聊完簡報設計後,有人私訊問我:「要怎麼做出適合演講主題的圖像呢?」
好問題,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一塊。
我們先回憶一下
製作簡報的目的是什麼?
不是展示資訊量,而是真誠地傳達訊息,引起共鳴,啟發行動。

很多人明明準備很用心,卻因為排版、文字或圖片的問題,讓觀眾注意力跑掉。就像舞台上演員表現出色,卻被燈光或音樂搶走焦點。
那些令人扼腕的簡報排版錯誤包含:
- 看不清楚:字太小、顏色淡或與背景色近似,圖片模糊。
- 看不到重點:文字或數據像新聞稿一樣堆滿整頁,觀眾無從聚焦。
- 版面擁擠:內容塞太多、字靠邊界太近、沒有留白。這通常是簡報者「怕忘詞」或「怕講不滿」的徵兆。
- 太花俏:用了太多字型、顏色或動態效果,搶走主題本身的焦點。
問題的根源往往不在技巧,而在思維。
太想證明自己準備得很充分,結果卻讓畫面變得又擠又亂。
其實,好的簡報不在於你塞了多少內容,而在於你讓觀眾記住了什麼。
少即是多,圖像是一種「減法設計」
圖片不是裝飾,而是幫助觀眾更快理解要說的事。
我們可以在演講的以下段落中運用圖像:
- 目錄解說時
傳統做法是條列章節。改成用圖像呈現主題脈絡,這樣聽眾就能一眼抓到全貌。

- 提示主題時
開始講新段落時,用一張關鍵圖片「定錨」主題,能讓聽眾記得更久。

- 舉例示意時
當解釋抽象概念,不妨用幾張對比或具象化的圖片,幫助觀眾想像畫面。

- 內容圖解時
把一整段文字轉成圖像。 例如流程圖、概念圖、心智圖。這會大幅提升理解速度。

當熟悉了這些運用時機後,你可能會想:「如果我要把一篇完整文章或報告,直接轉成一張清晰的圖,要怎麼做呢?」
別擔心,接下來我們就用一個簡單公式,把文字變圖像:
「一篇文章」變成「一張圖」的實用公式,結構圖解的三步驟
- 找出關鍵字
先標出句子中最核心的名詞與動詞。 - 找出關聯性
這些關鍵字之間是「因果」、「對比」還是「層級」? - 圖像化呈現
用樹狀圖、流程箭頭或關係線將內容圖像化,再把重點文字補上。
來看下面案例:
接著適當的圖像化

讓訊息被理解,也被記住
下一次有人問你:「怎麼做出適合演講的圖像?」
你已經有答案:挑出關鍵字、整理關聯,再用圖像呈現。
不需要塞滿每頁,不必呈現每個細節。 少即是多,讓訊息被理解,也被記住,你的簡報自然更有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