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曾經羨慕過那些在螢光幕前的演員藝人?
我有!甚至曾經夢想成為那個人!
因為他們有錢、有名、光鮮亮麗,生活好像很有趣。
前一陣子因為金鐘獎的關係,我好像看見了一個以前沒注意到的事實。
因為《影后》這部片,我看見的不只是演員這個工作的光鮮亮麗,
還有更深入地看見了這個工作吸引人的原因。
一個戲劇的靈魂,在於各個演員所扮演的角色是否投入。
以前在看這些電影、影集的時候,從來都只是看劇情而已,
從沒想過這些演員怎麼能夠把角色詮釋得淋漓盡致,讓大眾這麼投入一部戲裡。
對我而言,一部戲好不好看,是一開始的演員吸不吸引我,
還有故事的劇情有沒有引起我的興趣。
直到我開始聽曾寶儀的 Podcast《曾寶儀的人生藏寶圖》,
常聽到她對演員這個職業的喜歡與敬佩。
再加上她的節目《我們回家吧!》,
讓我慢慢對演員這個職業有了不同的想法。
不只是有名、很紅、大明星、有錢,
更深入看到的是演員對每一個角色的詮釋與投入。
他們必須完全投入在當時的那個角色裡,才能演出吸引大眾的故事。
而「怎麼投入」就是每個演員最重要的靈魂所在。
這些投入有可能是他們本身的經驗,
另一個就是要把自己想像帶入那樣的故事裡。
我想要做到這件事,其實真的不是這麼容易。
在《我們回家吧!》第九集,百白有提到,
演員這個職業要有同理心、對人有強烈的好奇心以及興趣,
這幾句話其實讓我印象深刻。
原因可能是因為來到澳洲太久,
我自己的生活圈裡,大家都只投入在自己的世界裡;
又或是人們專注在自己的工作生活,
加上現在科技發達、人手一機的時代,
手機裡的影像比起現實生活中的人更吸引人,
導致現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少,
對人的同理心、好奇心以及興趣,甚至是共感能力,
好像越來越低。
除了看見了這個,我也看見了另一個更深的層面。
應該說,這件事其實是每個人都清楚知道的事,
但「看見了」和「做不做得到」又是另一件事。
我在演員身上看見了投入,看見了熱愛,看見了深深的興趣。
他們對這個工作的熱愛與投入,
其實是讓他們再辛苦都願意繼續下去、
也是讓他們發光發熱的原因。
他們所得到的名聲、地位,甚至是大量的金錢,
其實就是他們對這個工作的熱愛所帶來的能量。
這點其實不只是在這些演員、藝人身上,
在很多商業大佬,甚至很多有名又有錢的人身上,
都能看見這個影子——
熱愛你的生活,熱愛你的工作,
這個熱愛的能量就會轉換成金錢回到你身邊。
這不是雞湯,是事實。
但就我自己而言,要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事,好像沒有這麼容易。
也許是過去的教育體制,又或是我出生的時代,
我所看見的社會是「興趣是無法當飯吃的」,
必須要找一份正當的工作,好好賺錢,才能養活自己、養活家人。
以前會覺得這很有道理——要先養活自己,才有能力提興趣。
不是說現在就應該把興趣當飯吃,
而是因為過去這樣的觀念,
導致大家遺忘了「找尋自己的能力」,
只是一昧地符合社會的期待。
即使到最後,對自己的生活狀態有很多不滿足,
埋怨工作、疑惑自己為什麼賺不到錢,
卻也從來沒想過,其實真正的問題在自己身上。
而這個問題其實就是:
你到底是誰?你到底喜歡什麼?你想成為誰?
而不是只是一個符合社會期待的軀殼。
但也許這些問題太赤裸,
又或是因為已經習慣了過去的模式,
所以當這些問題來的時候,
我們習慣性地選擇逃避,
又或是因為在舒適圈的自己是安全的,沒必要改變。
儘管我自己嘗試著在找這些問題的答案,
卻也陷入了深深的迷惘中。
心裡的矛盾,與符合社會的期待——我到底該怎麼走?
尤其當我開始大膽地去設想未來的時候,
心裡反覆打架,一直在質疑自己的能力以及害怕。
要說自己是在做白日夢,
還是要勇敢地去面對那個也許是符合自己內心、對未來想像的自己?
因為演員這個職業,讓我看見了這些事。
戲劇帶給人們的,是揭露你沒看見的事,
帶你走進你從來沒想像過的世界裡,
並期望你能從中得到一些啟發。
最近舒淇導的《女孩》,很可惜在澳洲看不到。
我其實真的很想看,也許是因為她的行銷做得太吸引人,
又或是她想說的故事和社會議題有關,
還是她的經歷,甚至是她的同理心、共感能力,
讓我對這部戲有很深的好奇心與期待。
希望在澳洲也能看見這部戲!
總之,這是我這陣子看完金鐘獎後,很深的感觸。
有人也跟我一樣看見這些事?
還是你也跟我一樣,在找尋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