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君士坦丁堡淪陷給十字軍後,東羅馬的三大繼承者國家:「尼西亞」、「伊比魯斯」、「特拉比松」之間,尼西亞以1261年擊敗拉丁帝國、光復東羅馬聞名於世。
但在1205年初,局勢則不是如此,相反地,拉丁帝國勢如破竹,兵鋒所向,眾多希臘勢力束手無策,一時之間,反而頗有十字軍會「完全取代」東羅馬的聲勢。尼西亞也赫然在列。十字軍為了征服小亞細亞這塊「未臣服的封地」,大舉登陸並與眾東羅馬殘餘勢力發生衝突。十字軍不只有驍勇善戰的騎士,還有亞美尼亞人的協助。而這批十字軍的領袖,則是「法蘭德斯的亨利」——他是拉丁帝國皇帝的弟弟,並且在往後會以拉丁帝國最賢明的君主聞名於中世紀。
尼西亞軍隊也在小亞細亞西側發展,他們的主要據點尼西亞更是距離君士坦丁堡咫尺之遙。二者毫無懸念地發生衝突——然後尼西亞就敗了。
尼西亞在這一系列衝突中,最關鍵性的大敗發生於3月19日,阿德拉米堤翁城(Adramyttion ),在這兒,尼西亞的首領君士坦丁-迪奧多羅兄弟盡一切可能聚集人力,要阻擋「拉丁人」的攻勢。
然而負責守城的君士坦丁最後無能在短兵相接中取勝。阿德拉米堤翁城淪陷,一時之間,似乎象徵著尼西亞將徹底退出小亞細亞在黑海、馬爾瑪拉海的沿岸地區,尤其是比提尼亞和密西亞一帶。
在三月這當口,尼西亞的慘敗看來將是致命一擊——不只十字軍的步伐無可阻擋,連另一個東羅馬繼承國特拉比松,都在大衛.科穆寧(特拉比松建國兄弟檔之兄)領導下於比提尼亞穩步擴展勢力。
然而,就在尼西亞看來完蛋的時刻,尼西亞的奇蹟出現了——4月14日,「亞德里亞堡大戰」,拉丁帝國鮑德溫皇帝的軍隊於這個地方,全面潰敗於保加利亞第二帝國之手,鮑德溫被俘,從此失蹤。
由於局面過於危急,在小亞細亞方面的統帥,皇弟亨利急忙帶著絕大部分的軍隊撤出小亞細亞,返回巴爾幹半島穩定局勢。亨利首先被選為攝政王,承諾鮑德溫回來之前代掌國政,稍後因鮑德溫全無消息,最後加冕為皇,成為拉丁帝國二代目。
正因為保加利亞恰逢其時的全面勝利,導致尼西亞忽地在小亞細亞獲得寶貴的喘息空間、時間,並對付特拉比松的擴張勢力。
某種程度上說,保加利亞「救了」尼西亞,並連帶地救了東羅馬。如果沒有這場大敗,拉丁帝國的發展很可能不會有這麼慘澹,自然也就沒有尼西亞帝國什麼事了。
&
圖片來源:
Wiki Commons, "Frankokratia 1204.png"底圖製作
資料來源:
A. Gardner, "The Lascarids of Nicae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