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時候會看到人說,東羅馬/拜占庭帝國本地的希臘人不會打仗,非常軟爛。這其實是過於含混的錯誤講法。
拜占庭的歷史橫跨千年,希臘本地人的戰鬥力當然應時、地而變化,不可能一概而論。而今日為什麼會有「東羅馬希臘人文弱不打仗」的刻板印象,則主要來自於十二世紀後期到十三世紀初的十字軍。
這段時間十字軍對付東羅馬軍隊無往不利、甚至有「希臘人不交戰直接逃跑」的現象,故讓十字軍的紀載中,頗為輕視希臘人戰士。
但這是由於這個年代的東羅馬本就處於國力下降期、內、外政與軍事一團紊亂,加上先前的科穆寧時代大量仰賴傭兵,所以在十字軍衝突時,東羅馬的軍隊素質本就處於歷史低谷。
實際上,若我們把目光從亂成一團的首都與巴爾幹移開,轉向東部邊境,會發現那邊的希臘人挺剽悍的。
例如,在十字軍攻破君士坦丁堡沒過多久,東羅馬繼承國尼西亞帝國的軍隊就頗有煥然一新的氣象。
在這塊「小亞細亞西部」,因為長年必須要面對突厥人的快馬輕騎劫掠,越是靠近邊陲,居民越是勇武。
非拉鐵非城(Philadélphia)的市民,甚至有「全城成年男性都能彎弓射箭」的美譽。
而尼西亞帝國更是直接頒布政策,以「完全免稅」、「授予普羅尼亞包稅權」等利多,招募身分自由的人民到東方邊境居住——條件是他們能自己保衛自己。
這些邊民成為尼西亞最剽悍的希臘武力之一,跟突厥相愛相殺是日常,走上巴爾幹戰場則成為歐洲最一流的弓手——基本上他們的生活模式跟突厥牧民也沒太大差別,算是希臘/突厥文化交融的產物。
這也可以讓我們見到,即使在同一個時代,「希臘人善戰與否」也是因地而不同的。巴爾幹當地駐防軍評價很差,但小亞細亞西部邊民則是一時之選。
這其實提醒我們的是,歷史現象是很複雜分歧的,往往不能一概而論。
一些既定的刻板印象、什麼拜占庭希臘人文弱軟爛、法國人不能打仗之類的,也就是當迷因說著玩而已,真的探討過就知道不是這麼回事的。
&
資料來源:
Michael Angold, "A Byzantine Government in Exil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圖片:
東羅馬全覆裝甲騎兵的模型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