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說不練是空談。我們來看幾個真實世界裡的案例,他們完美印證了我們這套「KOC 轉型」邏輯:
【案例一:房仲業的「Zack 模式」—— 國際超級房仲 Zack(李昌鵬)】
- 驗證了什麼?:「誠實」與「揭露缺點」是最高明的銷售。
- 他的操作「術」:
- 身份重構: 他不是「賣你房子」的業務,他是「站在買方立場」,幫你「看穿」房市陷阱的「顧問」或「學長」。
- 內容為王(教育型): 他出版了《這個房仲太狠了!》這樣的書籍,內容不是「物件廣告」,而是「揭開買賣秘辛」、「教你躲過黑心建商」。
- 信任閉環: 他在 YouTube 和社群上,不斷分享「一般房仲不會告訴你的事」。他專挑「痛點」講。
- 如何「變現信任」? 當一個買方,看了他 10 支「揭秘」影片、讀了他一本書,他還會信任那個只會說「格局方正、採光良好」的傳統房仲嗎?不會。 Zack 建立了極高的「信任壁壘」。他甚至不需要主動「招攬」,客戶(無論買方或賣方)會「指名」要他服務,因為他已經證明了,他是「站在客戶這邊」的。
【案例二:保險業的「Paul 模式」—— 劉彥修(Paul Liu)】
- 驗證了什麼?:「不談產品」的教育,才是最強的「招攬」。
- 他的操作「術」:
- 身份重構: 他在網路上的身份不是「保險業務」,而是「財經作家」、「理財規劃顧問」。
- 內容為王(教育型): 他專注於「提升大眾的財商(FQ)」。他談論「金錢觀念」、「理財邏輯」、「風險意識」。他幾乎不談論任何單一保險產品。
- 信任閉環: 他透過 Podcast、專欄、書籍,持續「給予」價值。他把自己塑造成一個「理性的家庭財務守門人」。
- 如何「變現信任」? 當一個粉絲聽了他半年的 Podcast,建立起健康的金錢觀後,他自然會回頭檢視自己的「風險缺口」。這時,他會「主動」私訊 Paul 的團隊,說:「Paul,我聽了你的觀念,想請你幫我做一次完整的『財務健檢』。」——這就從「銷售」變成了「諮詢」。
【案例三:B2B 業務的「LinkedIn 思想家」模式(以 信義房屋 汪智凱 為例)】
- 驗證了什麼?:「專業」和「利他」的長期主義,是高單價客戶的唯一敲門磚。
- 他的操作「術」(如報導所示):
- 身份重構: 他不是「賣豪宅的」,他是「不動產顧問」。
- 內容為王(線下轉線上): 像汪智凱(信義房屋 2022 年業績王)這樣的頂尖業務,他的核心是「正確的事情重複做,複雜的事情用心做」。他會花極長時間處理「兄妹間的產權糾紛」,這本身就是一個「超級內容」。
- 信任閉環: 這種「解決複雜問題」的過程,一旦被他「數位化」(無論是寫成文章、拍成影片),就會成為他「思想家」形象的鐵證。他服務的不是「客戶」,而是「客戶的整個家族」。
- 如何「變現信任」? 高淨值客戶(B2B 客戶同理)在乎的不是「折扣」,而是「可靠」與「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當你透過數位內容(如 LinkedIn 深度文章)證明你具備這種「顧問」而非「業務」的能力時,客戶才會把「上億元」的案子託付給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