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大腦正在被「慢性消耗」|為什麼2025年的上班族,每天醒來都覺得累?

更新 發佈閱讀 13 分鐘

💥 不是你注意力差,而是你的大腦被過度使用卻無法休息

凌晨一點,林小姐躺在床上已經兩個小時,手機螢幕的藍光照亮她疲憊的臉。她告訴自己「再看最後一支影片就睡」,但手指卻不由自主地繼續滑動。白天在公司開了四場會議,處理了八十七封郵件,切換了無數個工作視窗,現在她只想「放空一下」。但諷刺的是,這種「放空」讓她的大腦更加疲憊。

這不是個案。根據台灣睡眠醫學會2024年底公布的調查數據顯示,全台有超過460萬上班族自述「入睡困難」,其中35歲以下族群比例高達68%。更驚人的是,這些人平均每天使用手機時間超過8.5小時,遠高於2020年的5.2小時。

你有沒有發現,明明什麼都沒做,卻感到筋疲力盡?


🌍 第一部分:全世界都在失去專注力

科技疲勞正在吞噬我們的認知資源

2025年的工作環境,已經徹底改變了我們大腦的運作模式。每天早上睜開眼睛的第一件事,不再是伸懶腰或看窗外,而是拿起手機查看訊息。Microsoft在2024年針對亞太區15國的「工作生產力研究」指出,台灣上班族平均每11分鐘就會被數位訊息打斷一次工作,而每次被打斷後,需要花費約23分鐘才能重新進入深度工作狀態。

這意味著什麼?如果你一天工作8小時,扣除午休,實際工作時間約7小時(420分鐘)。以每11分鐘被打斷一次計算,你一天會被打斷約38次。每次需要23分鐘恢復專注,這些「恢復時間」加總起來超過14小時——比你的工作時間還長

社群疲勞讓我們成為「永遠在線」的數位奴隸

2024年10月,台灣某知名科技公司的陳姓主管在公司內部信中宣布,因「長期失眠與焦慮」申請留職停薪三個月。他在信中坦承,自己習慣在通勤、吃飯、甚至上廁所時都在處理工作訊息,「因為害怕錯過重要訊息而被責備」。這封信在社群媒體上瘋傳,引發上萬名上班族共鳴。

raw-image

行政院主計處2024年第三季「受僱員工薪資調查」附帶統計顯示,有工作用通訊軟體的受僱者中,73.2%表示下班後仍會查看工作訊息,其中42.1%每天查看超過10次。這種「永遠待命」的狀態,讓我們的大腦從未真正休息。


⚡ 第二部分:五種慢性大腦消耗現象正在發生

現象一:記憶力衰退,常常忘記剛剛要做什麼

「我剛剛想說什麼來著?」這句話是否經常出現在你的日常對話中?神經科學研究指出,當大腦處於「資訊超載」狀態時,海馬迴(負責短期記憶轉換為長期記憶的區域)的功能會顯著下降。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2024年針對30-45歲上班族的認知功能評估發現,受測者在「工作記憶」項目的平均分數,比十年前同齡族群低了約17%。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受測者並無器質性病變,純粹是功能性退化。

我自己在2023年也遇過類似狀況。當時我同時負責三個專案,每天在不同的視訊會議、即時通訊和郵件之間切換。有一次我竟然在開會途中,完全忘記這場會議的主題,腦中一片空白。那種感覺很可怕——不是沒有準備,而是資訊在腦中打結,什麼都抓不住

現象二:無法專注超過10分鐘

你有多久沒有完整讀完一篇超過3000字的文章?不是讀不懂,而是根本靜不下心。

加州大學資訊學系Gloria Mark教授的研究團隊長期追蹤數位時代的注意力變化。2004年,人們平均可以在單一任務上持續專注2.5分鐘;到了2024年,這個數字降到47秒。台灣的情況更嚴重,根據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2024年的「數位媒體使用行為調查」,18-39歲族群在單一內容上的平均停留時間僅有38秒。

現象三:短影音成癮,刷了就停不下來

「只是想放鬆一下」,結果一刷就是兩小時。這不是你意志力薄弱,而是演算法精準掌握了你的心理需求。

raw-image

短影音平台使用「可變比率增強」(Variable Ratio Reinforcement)的心理機制——你不知道下一支影片會不會有趣,這種不確定性反而讓你更難停下來。神經科學研究證實,這種機制會觸發大腦釋放多巴胺,與賭博、毒品成癮的神經迴路相似。

根據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2024年11月發布的報告,台灣民眾每日平均觀看短影音時間達97分鐘,週末更高達132分鐘。許多人承認,明知道要早睡,卻總是「再看一支就睡」,結果看到凌晨三點。

現象四:睡眠失序,躺下後腦袋更清醒

失眠不只是「睡不著」這麼簡單。台灣睡眠醫學會理事長在2024年的記者會上指出,臨床上因「報復性晚睡」就診的患者增加了34%。什麼是報復性晚睡?就是白天被工作、會議、訊息轟炸,只有深夜才是「屬於自己的時間」,即使很累也捨不得睡。

我有位在新竹科學園區工作的朋友,他每天晚上十點下班回家,理應很累,但總要刷手機到凌晨兩點才願意睡。他說:「如果十點就睡,感覺這一天就只有工作,太虧了。」但隔天早上七點又要起床,長期下來,他開始出現記憶力衰退、情緒不穩的狀況。

現象五:情緒容易爆炸,小事都能點燃怒火

「為什麼同事發訊息不加『請』字?」「為什麼家人問我今天過得如何,我會覺得煩?」當你開始對日常小事產生過度反應,這是大腦過載的警訊。

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負責情緒調節和理性思考。當它因過度使用而疲勞時,我們會更容易被情緒主導,失去理性判斷的能力。這就是為什麼工作一天後,你對家人的耐心值為零,對另一半的一句話都能吵起來。


🎯 第三部分:專注力危機的真正來源

注意力經濟:你的專注力就是商品

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Daron Acemoglu教授在得獎演說中提到:「21世紀最稀缺的資源不是石油或黃金,而是人類的注意力。」

raw-image

社群平台、短影音APP、串流媒體,都在爭奪你的注意力。它們雇用頂尖的神經科學家、心理學家,研究如何讓你「上癮」。每一次的「下拉更新」、「無限滾動」、「自動播放下一集」,都是精心設計的陷阱。

根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2024年「台灣網路報告」,台灣人平均每天接觸到的廣告訊息超過5000則,主動點擊的內容通知超過200則。我們的大腦原本設計來應付「獅子來了」這種生存威脅,現在卻要處理數千條「你有新訊息」的提醒,當然會崩潰。

過度刺激的環境讓大腦無處可逃

我們的工作環境也在加劇這個問題。開放式辦公室、隨時可能響起的訊息提示音、永不停歇的群組討論,讓大腦處於「持續戒備」狀態。

2024年8月,某位在台北市大型金融機構工作的黃小姐,因長期失眠和焦慮求診身心科。醫師發現,她的手機裝了23個工作相關的通訊軟體,加入了47個工作群組。她說:「我不敢關靜音,怕錯過老闆的訊息。」醫師建議她關閉大部分的群組通知,但她回答:「這樣我會更焦慮,因為不知道有沒有錯過重要訊息。」

這就是典型的「FOMO」(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錯過)心理。但我們真的需要「即時」回覆所有訊息嗎?


🧬 第四部分:大腦如何因過度資訊而受傷

前額葉疲勞:決策力、自制力全面下降

史丹佛大學神經科學系的研究指出,前額葉皮質是大腦最「昂貴」的部位,消耗的能量佔大腦總消耗的25%。當它過度使用時,會進入「節能模式」,優先處理緊急任務,放棄複雜思考和長遠規劃。

這就是為什麼下班後,你只想躺著滑手機,連煮飯、運動這些「對自己好」的事都做不到。不是你懶,而是你的前額葉已經沒電了。

我曾經連續一週每天工作超過12小時,處理一個緊急專案。那週結束後的週末,我發現自己連「要不要出門買晚餐」都無法決定,最後叫了外送,卻因為菜單選項太多而陷入焦慮,花了30分鐘才決定要吃什麼。當時我意識到,我的決策系統已經超載了

內在焦慮升高:無法安心享受當下

當大腦習慣了高刺激、高節奏的資訊轟炸,它會失去「處理平靜」的能力。你有沒有這種經驗:難得放假,卻感到空虛不安,不知道該做什麼?

心理學稱此為「刺激閾值提高」。就像長期吃重口味食物的人,會覺得清淡料理無味一樣,長期暴露在高刺激環境的大腦,會失去品味「平凡」的能力。


💪 第五部分:專注力重建——三種超高效練習

練習一:單任務法(Monotasking)

**核心概念:**一次只做一件事,拒絕多工。

實作步驟:

  1. 選定一項任務(例如:寫報告、回覆郵件)
  2. 關閉所有干擾源(手機靜音、關閉瀏覽器分頁、退出通訊軟體)
  3. 設定時間限制(例如:50分鐘)
  4. 全神貫注完成,不管其他事
  5. 休息10分鐘後,再決定下一個任務

**真實案例:**某位在台中從事軟體開發的張先生,採用單任務法三個月後,原本需要一整天才能完成的程式開發工作,現在只需要4-5小時就能完成,而且品質更好。他說:「以前我以為自己在『多工』,其實只是在『多次切換任務』,每次切換都會損耗專注力。」

練習二:10分鐘專注法(The 10-Minute Rule)

**核心概念:**降低開始的門檻,用小目標建立專注習慣。

實作步驟:

  1. 告訴自己「只做10分鐘」
  2. 設定計時器
  3. 開始執行
  4. 10分鐘後,決定要繼續或休息

神奇的是,當你真的開始做,通常會自然地超過10分鐘。這個方法破解了「拖延症」——不是我們不想做,而是開始太難

raw-image

我自己寫作時經常使用這個方法。原本覺得「寫一篇文章」很龐大,改成「只寫10分鐘」後,心理壓力大減。而且通常10分鐘後,我已經進入狀態,會自然寫下去。

練習三:Digital Detox(數位排毒)

**核心概念:**定期讓大腦遠離數位刺激,重建自然節奏。

實作建議:

**入門版:**每天設定「無手機時段」

  • 晚餐時間(19:00-20:00)不碰手機
  • 睡前一小時(22:00-23:00)手機放客廳充電

**進階版:**每週一天「數位安息日」

  • 週日不使用社群媒體
  • 不查看工作郵件
  • 手機只用來接打電話(緊急聯絡)

**高手版:**每季一次「數位斷食」

  • 三天兩夜不碰電腦、手機(緊急聯絡除外)
  • 去郊外、山上,只帶書和筆記本
  • 重新體驗「無聊」的感覺

根據台灣大學心理系2024年的小型實驗,參與「週末48小時數位排毒」的受試者,在恢復使用後的一週內,自評專注力提升約30%,睡眠品質改善42%


🎯 第六部分:保護專注力,就是保護你的未來收入

專注力就是你最有價值的資產

在知識經濟時代,創造價值的不是工作時間,而是深度工作的品質。暢銷書《深度工作力》(Deep Work)作者Cal Newport教授指出:「未來最有競爭力的人,是那些能夠長時間專注於複雜任務的人。」

讓我用實際數字說明。假設你月薪5萬元,一個月工作22天,每天8小時,時薪約284元。但如果你的「有效工作時間」只有30%(因為不斷被打斷、分心),你真正的時薪只有85元。

反過來說,如果你能將有效工作時間提升到70%,同樣的薪水,你的真實時薪就是199元。更重要的是,當你產出高品質的工作成果,升遷和加薪的機會也會增加。

從今天開始,重新掌控你的注意力

我不會告訴你「完全斷網」或「辭職去山上修行」,這不現實。但你可以從小處開始:

本週任務:

  • 找出你最容易分心的三個來源(通常是某些APP或群組)
  • 設定每天一段「勿擾時段」(30分鐘即可)
  • 睡前一小時,手機放在客廳充電

本月目標:

  • 練習「單任務法」,每天至少一次
  • 減少訂閱不必要的資訊來源
  • 每週找一天不滑社群媒體

長期習慣:

  • 建立「數位邊界」,讓工作和生活分開
  • 定期「無聊」,讓大腦有機會整理資訊
  • 把「專注力」視為需要刻意保護的資源

✨ 結語:你的大腦值得被善待

2025年,我們活在人類史上資訊最爆炸的時代。我們的祖父母一生接觸到的資訊量,可能不及我們一週的份量。這不是誰的錯,但我們必須學會保護自己。

專注力不是天生的能力,而是一種需要刻意訓練的肌肉。當你開始認真對待它,你會發現:工作更有效率、睡眠更安穩、情緒更穩定、生活更有掌控感。

記住:不是你不夠努力,也不是你不夠聰明。是這個時代太吵雜,而你的大腦需要休息

從今天開始,給自己一個機會,重新找回那個可以專注、可以思考、可以好好感受生活的自己。


💬 你的專注力還好嗎?

你覺得自己的專注力比3年前更差嗎?你最常在什麼情況下分心?留言跟我分享你的經驗,或是你已經在實踐的專注力訓練方法!

如果這篇文章讓你有所收穫,請分享給同樣深陷專注力危機的朋友。我們一起找回大腦的主導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PassiveSpark被動收入課程啟發系統
95會員
186內容數
為什麼上班族需要這套系統? 🔹 90%的人陷入「時間換錢陷阱」:加班賺外快 ≠ 真正被動收入 🔹 你只需做到這3件事: 1️⃣ 「微流量煉金術」:每天30分鐘將興趣變現的實戰框架 2️⃣ 「自動印鈔模組」:複製已被驗證的7種收入管道藍圖 3️⃣ 「防呆監控系統」:用AI工具即時排除90%營運地雷
2025/11/11
「感情最怕的不是不愛,而是越愛越窮。」 捷運上,一對情侶因為晚餐要吃什麼而起了爭執。女方想去剛開的網美餐廳慶祝交往週年,男方卻說:「上個月信用卡還沒繳完,能不能先吃便當?」這個場景,你熟悉嗎? 根據2024年台灣主計總處統計,30歲以下青年的實質薪資倒退至16年前水準,但約會、送禮、節慶慶祝的「
Thumbnail
2025/11/11
「感情最怕的不是不愛,而是越愛越窮。」 捷運上,一對情侶因為晚餐要吃什麼而起了爭執。女方想去剛開的網美餐廳慶祝交往週年,男方卻說:「上個月信用卡還沒繳完,能不能先吃便當?」這個場景,你熟悉嗎? 根據2024年台灣主計總處統計,30歲以下青年的實質薪資倒退至16年前水準,但約會、送禮、節慶慶祝的「
Thumbnail
2025/11/11
「真正讓人破產的不是花費,而是無法控制的情緒。」 🔥 當信用卡帳單來臨,你才驚覺自己又失控了 凌晨一點,林小姐躺在床上滑著手機,購物車裡已經放了十幾樣東西。白天被主管釘了整天,晚上還要處理客戶的無理要求,她只想要「對自己好一點」。按下結帳的那一刻,心裡湧起一股短暫的快感——彷彿買了這些東西,
Thumbnail
2025/11/11
「真正讓人破產的不是花費,而是無法控制的情緒。」 🔥 當信用卡帳單來臨,你才驚覺自己又失控了 凌晨一點,林小姐躺在床上滑著手機,購物車裡已經放了十幾樣東西。白天被主管釘了整天,晚上還要處理客戶的無理要求,她只想要「對自己好一點」。按下結帳的那一刻,心裡湧起一股短暫的快感——彷彿買了這些東西,
Thumbnail
2025/11/10
💬 「你並沒有浪費時間,只是時間不再屬於你。」 🎬 當凌晨三點的訊息震醒你 手機螢幕在黑暗中亮起,LINE群組跳出主管的訊息:「明天早會要用的數據,麻煩現在整理一下。」你看著時鐘顯示凌晨3:17,這已經是這週第四次半夜被工作訊息驚醒。隔天拖著疲憊的身軀進公司,卻發現主管根本沒用到那份報表。
Thumbnail
2025/11/10
💬 「你並沒有浪費時間,只是時間不再屬於你。」 🎬 當凌晨三點的訊息震醒你 手機螢幕在黑暗中亮起,LINE群組跳出主管的訊息:「明天早會要用的數據,麻煩現在整理一下。」你看著時鐘顯示凌晨3:17,這已經是這週第四次半夜被工作訊息驚醒。隔天拖著疲憊的身軀進公司,卻發現主管根本沒用到那份報表。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你滑手機上癮、注意力渙散,真的不是你意志力差,而是大腦長期缺乏專注訓練。 本文帶你從神經科學與行為心理學角度理解手機對專注力的破壞, 並教你用「無干擾專注區」「番茄鐘訓練法」與「分心筆記法」3招,有系統地重建你的注意力。 重新訓練大腦的專注肌,你會發現效率提升、焦慮下降,真正掌握生活節奏。
Thumbnail
你滑手機上癮、注意力渙散,真的不是你意志力差,而是大腦長期缺乏專注訓練。 本文帶你從神經科學與行為心理學角度理解手機對專注力的破壞, 並教你用「無干擾專注區」「番茄鐘訓練法」與「分心筆記法」3招,有系統地重建你的注意力。 重新訓練大腦的專注肌,你會發現效率提升、焦慮下降,真正掌握生活節奏。
Thumbnail
「你相信每天只要花短短的時間,沒有額外花費、不用繁瑣準備,就能夠活化大腦,實現逆齡的可能嗎?」 這聽起來像是釣魚網站的標題,但是這是會發生的!現代神經科學發現,透過持續的冥想練習,大腦真的會「改變」!包括結構增厚、情緒反應降低、專注力提升。現在就一起透過科學視角,了解不同冥想方式如何訓練你的大腦吧!
Thumbnail
「你相信每天只要花短短的時間,沒有額外花費、不用繁瑣準備,就能夠活化大腦,實現逆齡的可能嗎?」 這聽起來像是釣魚網站的標題,但是這是會發生的!現代神經科學發現,透過持續的冥想練習,大腦真的會「改變」!包括結構增厚、情緒反應降低、專注力提升。現在就一起透過科學視角,了解不同冥想方式如何訓練你的大腦吧!
Thumbnail
本篇解析專注力訓練的系統方法,從心理原理出發,拆解專注力的形成機制與分心的根源,並透過三階段訓練法,逐步打造深度工作能力。 同時提供實戰工具如番茄鐘、耳機儀式、時間標籤表與任務切割技巧,幫助讀者具體建立高專注環境。
Thumbnail
本篇解析專注力訓練的系統方法,從心理原理出發,拆解專注力的形成機制與分心的根源,並透過三階段訓練法,逐步打造深度工作能力。 同時提供實戰工具如番茄鐘、耳機儀式、時間標籤表與任務切割技巧,幫助讀者具體建立高專注環境。
Thumbnail
要好好專心做完一件事,好像越來越難了。羊羹我啊,也時常在與各種分心抗戰的過程中,感受到那份力不從心。但後來發現,專注力或許不像我們想的那樣,只能靠意志力硬撐。如果我們能換個角度,試著去理解大腦是如何「分心」又是如何「專注」的,說不定就能找到一些巧妙的「重新開機」按鈕,找回那份久違的清晰與平靜。
Thumbnail
要好好專心做完一件事,好像越來越難了。羊羹我啊,也時常在與各種分心抗戰的過程中,感受到那份力不從心。但後來發現,專注力或許不像我們想的那樣,只能靠意志力硬撐。如果我們能換個角度,試著去理解大腦是如何「分心」又是如何「專注」的,說不定就能找到一些巧妙的「重新開機」按鈕,找回那份久違的清晰與平靜。
Thumbnail
袁人偉教授分享深度專注力訓練法:掌握注意力的黃金習慣 引言:專注力為何變得稀缺?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明明打算好好工作30分鐘,結果5分鐘後就被手機通知拉走?現在這個時代,資訊爆炸、干擾無所不在,專注成了一種「奢侈品」。袁人偉教授認為,真正厲害的人不是什麼都做,而是能長時間專注做一件事。掌握專
Thumbnail
袁人偉教授分享深度專注力訓練法:掌握注意力的黃金習慣 引言:專注力為何變得稀缺?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明明打算好好工作30分鐘,結果5分鐘後就被手機通知拉走?現在這個時代,資訊爆炸、干擾無所不在,專注成了一種「奢侈品」。袁人偉教授認為,真正厲害的人不是什麼都做,而是能長時間專注做一件事。掌握專
Thumbnail
專注力的提升來自於減少生活中的干擾與過量的資訊輸入。我們可以透過主動篩選資訊、簡化日常決策,以及建立一個清晰、有序的工作環境來找回專注力。這樣的減法練習能幫助我們有效應對信息過載與決策疲勞,讓大腦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任務,從而提升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質。
Thumbnail
專注力的提升來自於減少生活中的干擾與過量的資訊輸入。我們可以透過主動篩選資訊、簡化日常決策,以及建立一個清晰、有序的工作環境來找回專注力。這樣的減法練習能幫助我們有效應對信息過載與決策疲勞,讓大腦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任務,從而提升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質。
Thumbnail
文章探討我們在學習新技能時,大腦如何透過神經可塑性進行自我調整,並強調錯誤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作用。我們也將了解開環與閉環技能的差異,並學習如何利用視覺化訓練來加速掌握技能。透過深入的知識點與實用的建議,我們能夠更有效地提升學習速度,實現技能的長期鞏固,讓學習不再只是重複練習,而是有策略地精進自我。
Thumbnail
文章探討我們在學習新技能時,大腦如何透過神經可塑性進行自我調整,並強調錯誤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作用。我們也將了解開環與閉環技能的差異,並學習如何利用視覺化訓練來加速掌握技能。透過深入的知識點與實用的建議,我們能夠更有效地提升學習速度,實現技能的長期鞏固,讓學習不再只是重複練習,而是有策略地精進自我。
Thumbnail
在當今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的學習方式也隨之改變。碎片化學習成為許多人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徑。但你是否好奇,大腦是如何適應這種短暫且分散的學習方式?今天,我們將深入探討大腦在碎片化學習中的運作機制,幫助你更高效地利用這一學習方法,從而提升學習效率。
Thumbnail
在當今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的學習方式也隨之改變。碎片化學習成為許多人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徑。但你是否好奇,大腦是如何適應這種短暫且分散的學習方式?今天,我們將深入探討大腦在碎片化學習中的運作機制,幫助你更高效地利用這一學習方法,從而提升學習效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