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專注力,不是苦苦追求,而是大腦的重新開機:現代人注意力的自救指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9 分鐘


raw-image


在資訊如同潮水般不斷湧來的時代,許多人都感受到自己的專注力正一點一滴地流失。想要靜下心來好好讀一本書、完成一份報告,甚至只是完整地看完一部電影,似乎都變成了一項艱鉅的挑戰。思緒總是不自覺地飄向遠方,各種通知與雜念輪番上陣,讓我們在多重任務的夾縫中疲於奔命。如果這也是你的日常,請先不用過於自責,因為這並非個人的失敗,而是我們這個時代共同面對的課題。


許多時候我們以為提升專注力就等於「更努力地用意志力去集中精神」,但結果卻往往事與願違,甚至越是用力越是感到身心俱疲。其實專注力的培養,與其說是一場意志力的拔河,不如說是一門需要理解並與我們大腦巧妙合作的藝術。當我們學會解讀大腦運作的某些模式,就能找到更有效的方法來校準我們的注意力設定,甚至發現一些意想不到的捷徑。羊羹想跟大家分享一些關於專注力的觀察與思考,或許能為處在注意力困境中的我們,帶來一些新的啟發。


你以為的專注,真的是專注嗎?
「注意力眨眼」與「過度專注」的迷思


我們時常將「專注」想像成一種聚光燈,將所有心神都投射在單一目標上。但有時候,這種看似牢不可破的專注,卻可能隱藏著某些盲點,讓我們在不經意間錯失重要的訊息。


看見了,卻也錯過了:無處不在的「注意力眨眼」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類似的經驗:明明眼睛盯著前方的路況,卻在事後才發現自己錯過了一個重要的路標;或者在熱鬧的聚會中,明明與人交談甚歡,卻對身旁朋友的呼喚充耳不聞。這種「看見了卻沒注意到」或者「聽見了卻沒聽進去」的現象,在認知心理學中有個很傳神的稱呼,叫做「注意力眨眼」(Attentional Blink),也有人翻譯成「注意瞬脫」。


它的意思是,當我們的大腦在處理第一個目標訊息之後的極短時間內,如果出現第二個目標訊息,我們很可能會對第二個訊息「視而不見」或「聽而不聞」,彷彿大腦的注意力在那一瞬間「眨了一下眼睛」,造成了短暫的資訊接收盲點。好比說在快速閃動的一連串英文字母中,如果要求辨識出兩個特定的字母,當第二個字母緊跟在第一個字母之後出現時,我們成功辨識出它的機率就會大幅下降。


這個現象提醒我們,所謂的「專注」並非保證我們能滴水不漏地接收所有資訊。特別是當我們過於「用力」地專注於某一點時,反而可能縮窄了我們的注意力寬度,導致「注意力眨眼」的頻率增加。有些關於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DHD)的討論也提到,部分個案可能並非完全無法集中精神,而是因為他們對某些刺激「過度專注」,導致更頻繁地經歷注意力眨眼,從而遺漏了其他環境中的重要線索。


愈用力愈分心?「過度專注」的隱形成本


延續「注意力眨眼」的討論,我們來談談「過度專注」這個看似矛盾的概念。一般會覺得,專注力當然是越集中越好,怎麼會有「過度」的問題呢?這就像先前有朋友跟羊羹我分享過一個很棒的比喻:我們處理某些事情,或許只需要一個杯子容量的專注力就足夠了,但我們卻常常不自覺地傾倒了如同一片海洋般巨量的專注力進去,結果自然是「滿溢」出來,讓那些無處安放的專注力反而變成了讓我們焦躁、想要分心的源頭。


羊羹的觀察是,這種情況在處理相對簡單、重複性高,或者已經非常熟練的任務時尤其常見。好比說一個熟練的打字員,如果突然要求他高度專注於每一個手指按下的鍵盤位置和力道,他的打字速度和準確性反而可能會下降。因為這些動作早已內化為「肌肉記憶」或程序性記憶,它們的執行已經高度自動化,不太需要我們投注大量的意識控制。當我們硬是要對這些自動化流程進行過度的「微觀管理」,不僅浪費了寶貴的認知資源,剩餘的專注力就像一群無所事事的員工,開始在辦公室裡遊蕩、喧嘩,也就是我們感受到的「分心」。


更有甚者,這種對簡單任務不自然的「過度專注」,本身就可能引發一種不適感。大腦的「預設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簡稱DMN)」在我們沒有進行需要高度專注的外部任務時會變得活躍,負責處理一些內在思緒,像是自我反思、回憶或規劃未來。如果當前任務過於單純,無法有效運用我們投入的全部心神,DMN 就很容易「見縫插針」,讓我們開始想東想西。這或許能部分解釋,為何有時我們在做一些枯燥乏味的事情時,即使很想專心,腦袋卻總是不聽使喚地飄向九霄雲外。


打破專注的框架:從「吸管視野」到「全景模式」


既然「過度專注」可能帶來反效果,那麼理想的專注狀態又是什麼樣子呢?或許,關鍵不在於將注意力收得有多「緊」,而在於如何更有彈性地運用它,學會在適當的時候,從如同吸管般的狹窄視野,切換到更開闊的「全景模式」。


你的視野,決定了你的專注品質:「開放式監控」的力量


相對於將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單一目標上的「聚焦式注意力 (focused attention)」,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討論圍繞著另一種注意力模式,稱為「開放式監控 (Open Monitoring)」。這種模式強調的是對內在(思緒、情緒、身體感覺)和外在環境的各種刺激,保持一種不加評判、廣闊而開放的覺察。


打個比方,如果說聚焦式注意力像是用一支雷射筆指向特定目標,那麼開放式監控則更像是點亮一盞燈籠,溫和地照亮周遭的一切。在這種狀態下,我們並非漫無目的地任由思緒紛飛,而是有意識地擴展我們的覺察範圍,同時感知到周遭的環境,而不僅僅是視野中心或腦海中的單一焦點。有人將這種視覺上的開放,稱為「全景視覺 (Panoramic Vision)」。


練習開放式監控或全景視覺,有助於減少先前談到的「注意力眨眼」現象。因為當我們的覺察範圍更廣時,就比較不容易因為過度聚焦於一點而忽略其他重要的周邊訊息。同時,這種模式也能讓我們以更快、更全面的方式來處理多重資訊。這並非意味著放棄深度思考,而是在需要深度思考時,依然能保有一份對整體背景的覺察,讓思考更有彈性,也更不容易陷入死胡同。


訓練「全景視野」:不只是看得廣,更是看得深


那麼我們要如何培養這種「全景視野」或開放式監控的能力呢?它聽起來有點玄妙,但其實可以從一些簡單的練習開始。


一個直接的方法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練習「擴展你的凝視 (dilate your gaze)」。好比說,當我們正看著電腦螢幕工作時,可以偶爾練習在保持主要視線方向的同時,也去覺察到螢幕邊框以外的物品、牆壁的顏色、甚至房間另一頭的動靜。重點不是要「看清楚」每一個細節,而是要去「感知到」它們的存在。


另一個練習方式,則是在靜坐或獨處時,不去刻意壓抑或追逐任何念頭,而是像一個旁觀者一樣,溫和地注視著腦海中浮現的各種思緒、情緒和身體感覺,任其來去,而不加以分析、評判或干預。這有點像是站在河邊看著河水流過,我們知道河裡有各種東西,但我們不跳下去打撈任何一樣。


這些練習的初期可能會覺得不容易,因為我們的大腦太習慣於「抓住」某個東西來專注。但透過持續的練習,我們可以逐漸提升這種「既專注又開放」的覺察能力。這種能力不僅能幫助我們在需要廣泛接收資訊時更有效率,也能在我們進行深度工作時,提供一個更穩定、更不容易被內外在干擾打斷的心理背景。羊羹覺得,這就像是為我們的注意力系統增加了一個「廣角鏡頭」的選項,讓我們在不同情境下能更靈活地切換。


喚醒內在的專注力GPS:神奇的「內感覺」17分鐘練習


談到專注力,我們通常會把焦點放在如何抵抗外在的干擾,或是如何訓練大腦的認知功能。但其實我們往往忽略了一個與生俱來、卻極其強大的專注力調節工具——我們的身體,以及感知身體內部狀態的能力,也就是「內感覺 (Interoception)」。


身體,其實是專注力的秘密武器:「內感覺」是什麼?


「內感覺」指的是我們感知和理解來自身體內部的生理狀態的能力。這包括了心跳的快慢、呼吸的深淺、肌肉的鬆緊、體溫的變化,甚至是更細微的,像是腸胃蠕動的感覺、口渴或飢餓的訊號等等。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對自己「身體內部正在發生什麼」的覺察。


為什麼內感覺對專注力如此重要?因為一個能敏銳覺察到自身內在狀態的人,通常也更能有效地調節自己的情緒和生理激發水平,而這兩者都與我們能否保持專注息息相關。好比說,當我們能及早察覺到自己因為壓力而心跳加速、呼吸變淺時,就能及時採取一些放鬆技巧,避免情緒進一步影響到工作或學習。良好的內感覺也能幫助我們建立更穩固的「自我感」,讓我們在面對外界紛擾時,有一個清晰的內在「錨點」,不容易迷失。


許多傳統的養生智慧,像是東方的靜坐、瑜珈、氣功、太極等,其實都非常重視對內感覺的培養,只是它們可能用了不同的詞彙來描述,像是「內觀」、「調息」、「意守丹田」等等。這些練習的核心,都在於引導我們將注意力從外在世界轉向內在的身心感受,從而達到身心平衡與專注的狀態。


一次17分鐘,重設你的專注力迴路


近年來神經科學領域也開始關注內感覺對大腦功能的影響。有些研究指出,進行特定的內感覺練習,甚至能在短時間內顯著改善我們的專注力表現,而且效果可能相當持久。


其中一個被提及的練習相當簡單: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坐下,可以舒服地靠著椅背,閉上眼睛。然後將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自己的呼吸上,感受每一次吸氣和吐氣時,胸腔或腹部的起伏。不需要刻意控制呼吸的節奏,只是純粹地去觀察它自然的流動。接著可以將注意力擴展到整個身體,去感受皮膚與衣物、椅子接觸的感覺,感受手腳的溫度,感受身體各部位是放鬆還是緊繃。


如果在過程中,發現自己的思緒飄走了不用感到挫折,這很正常。只要溫和地、不加評判地將注意力再次拉回到呼吸或身體的感覺上就好。整個練習大約持續15到20分鐘,有些說法提到,即使只進行一次約17分鐘這樣的練習,就能對大腦的注意力迴路產生正面的影響,顯著減少「注意力眨眼」的次數,提升後續處理視覺目標或依序處理多重事物的能力。


這個練習的精妙之處在於,它透過主動減少視覺等外在資訊的輸入,強迫我們去「傾聽」身體內部的聲音。這種對內在狀態的專注,似乎能提升一種更根本的「覺察力」,讓大腦的注意力系統得到一次「重新校準」。無論是兒童、成人,是否有注意力相關的困擾,或者只是想延緩隨年齡增長可能出現的認知功能下降,這樣一個簡單的練習都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益處。它並非要求我們進入某種玄妙的冥想境界,而僅僅是回歸到對自身最基本生理狀態的純粹關注。


專注力的日常修煉:釐清「一件事」與管理「專注力溢出」


了解了一些關於注意力運作的底層邏輯後,我們更關心的或許是,如何在充滿挑戰的日常生活中,將這些知識轉化為可行的策略。其中如何定義「專心做一件事」,以及如何處理那些「滿出來」的專注力,是兩個非常實際的問題。


「一次專心做一件事」,但「一件事」究竟是什麼?


「一次只做一件事」是提升效率、減少錯誤的黃金法則,這點大概沒有太多爭議。但問題的癥結往往在於,到底什麼才算是「一件事」?這個界線如果沒有釐清,很容易讓我們在實踐上感到困惑,甚至適得其反。


試想一個情境:我們決定要「專心讀書」。那麼拿起書本算是一件事嗎?翻開某一頁算是一件事嗎?閱讀文字是一件事,遇到不懂的地方停下來思考算不算另一件事?拿起筆在旁邊做筆記,又是不是分心去做了「另外一件事」呢?如果把「一件事」定義得如此細碎,那我們幾乎無時無刻不在進行「多工處理」,「一次做一件事」也就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比較務實的做法,或許是從「目標導向」而非「行為導向」來界定「一件事」。好比說,如果我們當前的核心目標是「徹底理解教科書的第三章內容」,那麼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所進行的一系列相關活動,像是閱讀文本、思考文意、查閱相關段落、做重點筆記、甚至短暫翻閱另一本參考書來釐清某個概念,只要它們都是緊密圍繞著這個核心目標展開的,就可以被視為「同一件事」的不同組成部分或執行步驟。


真正會損害專注力和效率的,是那些與當前核心目標「無關」或「高度不相關」的行為切換。像是在讀書讀到一半,突然拿起手機刷起了社群動態,回覆了並非緊急的訊息,或者開始構思週末的出遊計畫——這些行為會將我們的認知資源從主要任務上強行抽離,造成顯著的「注意力切換成本」,讓我們需要花費額外的時間和精力才能重新回到原先的專注狀態。


別讓專注力「滿出來」:識別重複任務,釋放「動腦空間」


前面我們討論過「過度專注」可能導致專注力「溢出」的問題。這在處理一個較大的、內含多種不同性質子任務的「專案」時,尤其需要留意。如果我們試圖對所有子任務都投入百分之百的「戰鬥模式」專注力,那很快就會精疲力盡,而且效果可能還不好。


一個更聰明的策略是,先學會辨識任務中哪些環節是相對「重複性」、「程序化」的,哪些部分才是真正需要我們投入深度思考、發揮創造力的「核心動腦區」。對於那些重複性的、已經可以半自動化處理的部分,我們可以嘗試用一種較為「輕量化」的注意力去應對,甚至思考如何將它們批次處理或建立標準作業流程,以減少其對我們寶貴認知資源的消耗。


打個比方,寫一份研究報告可能包含文獻蒐集、閱讀整理、數據分析、撰寫初稿、校對修正等多個環節。其中文獻的初步篩選和格式整理,可能就相對重複;而數據分析和核心論點的闡述,則需要高度的腦力激盪。如果我們能有意識地將主要的「專注火力」保留給後者,而不是在前者就耗盡心神,那麼整體的工作品質和效率自然會提升。


羊羹的經驗是,刻意將一些例行公事,像是回覆電子郵件、整理桌面文件等,安排在特定時段集中處理,確實能讓我在需要深度思考時,感覺腦袋清爽許多。


這麼做的好處是,我們能將有限的「高強度專注力」用在刀口上,避免了對瑣碎事務的「過度專注」,也讓那些原本可能「溢出」的專注力,有了一個更具建設性的去處——那就是為真正需要「動腦」的部分,保留充足的思考空間和能量。


當音樂成為學習的夥伴?──「海量專注力」的另一種可能


聊到專注力分配,就不能不提一個常見的現象:有些人習慣在讀書或工作時聽音樂,並且覺得這樣反而更能專心。但同時,也有不少人覺得音樂是干擾,會讓自己無法集中精神。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之前有朋友提出一個很有意思的假說:會不會是某些人的「總體專注力」比較「海量」,如果學習或工作的任務本身無法完全「填滿」他們的注意力容器,多餘的專注力就會讓他們感到不適或容易分心。在這種情況下,特定類型的音樂,或許就扮演了一個「調節閥」或「填充物」的角色,幫助他們將適量的專注力維持在主要任務上。


關於音樂對學習和專注力的影響,學術上的看法其實相當多元,並沒有一致的定論。效果好壞,往往取決於許多因素:

  • 音樂類型:一般說來,有歌詞、節奏強烈、旋律複雜,或者個人特別喜愛(容易跟著哼唱或投入情感)的音樂,比較容易對需要高度認知參與的任務(尤其是語文理解和記憶)造成干擾。相對地,無歌詞、節奏平緩、曲調重複性高或氛圍型的背景音樂(像是某些古典樂、器樂、Lo-fi 音樂)對專注力的負面影響可能較小,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有助於營造穩定的工作氛圍。
     
  • 任務性質:音樂對需要大量語言處理的任務(如閱讀、寫作)的干擾,通常大於對較為機械性、重複性或創造性發想的任務。
     
  • 個人差異:這點非常重要。每個人的性格特質(內向或外向)、工作記憶容量、對音樂的敏感度、以及從小養成的習慣,都會顯著影響音樂在學習或工作情境中的實際作用。有些人可能需要音樂來屏蔽環境噪音,有些人則可能需要音樂來提升適度的生理喚醒水平(尤其在感到疲倦或對任務缺乏興趣時),有些人則可能純粹是將聽音樂作為一種進入「工作模式」的儀式感。
     

所以,對於「學習時該不該聽音樂」這個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最關鍵的還是誠實地自我觀察:音樂對「我」而言,究竟是提升了專注的品質,還是僅僅提供了一種陪伴感,卻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分散了部分的認知資源。

當專注力不小心「飄走」了,如何溫柔地把它喚回?


即便我們掌握了再多關於專注力的知識和技巧,思緒偶爾「出軌」或「神遊太虛」也是在所難免的。重點不在於追求永不分心,而在於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分心時,能夠用什麼方法,溫和且有效地將注意力重新「校準」回來到我們想要聚焦的地方。


承認吧,分心是常態:快速重置專注的實用小技巧


首先要建立的觀念是:分心是人類大腦的自然傾向,並非意志力薄弱的表現。與其為此感到懊惱或自責,不如準備一些「急救包」,在專注力迷路時能快速將它引導回來。


以下是一些簡單實用的「快速重置」技巧:


  1. 刻意暫停 (The Conscious Pause):當你意識到自己思緒飄遠了,或正在做與當前任務無關的事情時,在心中給自己一個明確的指令,像是「停!」或「回來!」。這個小小的動作,就能有效打斷分心的慣性。
     
  2. 錨定呼吸 (Mindful Breath Anchor):將注意力短暫地轉移到自己的呼吸上。不用刻意控制,只是去感受空氣吸入和呼出時,身體的細微感受,像是鼻腔的氣流、胸腹的起伏。做個三到五次深長而緩慢的呼吸,就能幫助身心回到當下。這其實也是一種微型的「內感覺」練習。
     
  3. 身體微調 (Physical Shift):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容易讓身體僵硬,思緒也跟著凝固。試著稍微改變一下身體姿態,像是伸個懶腰、轉動一下脖子和肩膀、挺直一下腰背。如果條件允許,站起來走動幾步,或者喝口水,都能幫助喚醒身體,打破固著的思緒模式。
     
  4. 視覺暫歇 (Visual Reset):如果長時間盯著螢幕或書本,可以暫時將目光移開,望向遠方幾秒鐘,讓眼睛放鬆。也可以有意識地看看周遭環境中一些比較開闊的景象,短暫地運用一下先前談到的「全景視覺」,再重新聚焦回任務上。
     
  5. 重溫目標 (Re-state Your Goal):在心中快速默念一遍:「我現在正在進行的任務是什麼?」或者「我接下來要完成的最小一個步驟是什麼?」有時候分心是因為我們對眼前的目標不夠清晰,重溫目標能幫助我們重新定向。
     

這些小技巧的共通點是簡單、快速、易於執行,它們的核心目的都是在分心的第一時間,提供一個「中斷點」和「重新定向點」。


為何「回到自己身上」總有效?呼吸與身體感的奧秘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許多引導專注力、平復心緒的方法,無論是古老的禪修、瑜珈,還是現代的冥想、正念練習,都不約而同地會引導我們將注意力「回到自己身上」,特別是回到呼吸和身體的感覺上。這背後其實有其深刻的道理。


當我們的專注力渙散時,思緒往往像脫疆的野馬,在過去的記憶、未來的擔憂,或是各種天馬行空的想像中奔馳。而我們的身體感覺和呼吸,卻是永遠忠實地存在於「此時此刻」。因此將注意力拉回到這些「當下」的生理感知上,就像是為飄盪的風箏找到了一條穩固的線,能立即將我們從紛亂的思緒中「錨定」回現實。


當我們專注於內在的呼吸或身體感受時,等於是主動減少了對外在紛擾刺激和內在雜念的關注。這就像是暫時調暗了周遭的「噪音」,讓心靈獲得片刻的寧靜,從而更容易重新匯聚能量。這也與「內感覺」的培養息息相關,當我們越能敏銳地覺察到自己身體內部的細微變化,就越能掌握調節自身情緒與專注力的鑰匙。


更重要的是,這種「回到自己身上」的練習,並非要我們陷入以「自我」為中心的胡思亂想,而是引導我們去覺察那些客觀、中性、不帶評判的生理現象——像是呼吸的節奏、心跳的韻律、皮膚的觸感。這些都是最真實、最直接的生命體驗,它們提供了一個穩定的「參照點」,讓我們在思緒混亂時,能有一個可以安心「回家」的地方。從這個安穩的「家」重新出發,我們才能更清晰地掌控自己的注意力方向。


---羊羹學堂訂閱牆預備處---

羊羹學堂功德箱
本篇內容共 11417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羊羹學堂:學習與生產力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迷途的羊羹
43會員
368內容數
在資訊紛繁的時代,知識的累積往往是決定人生方向的關鍵。 作為一個熱愛學習並致力於提升自我的人, 我希望能夠透過分享自己在學習、投資與健康這三大人生基礎領域的一些見解。 給讀者帶來些許啟發,並幫助我們在前行的道路上取得更好的進展。
迷途的羊羹的其他內容
2025/05/16
大家是不是也曾想過,自己的學習能力或某些習慣,是不是就這樣定型了呢?過去我們常覺得大腦成年後就很難改變,但其實,我們的腦袋比想像中更有彈性,它就像一塊可以不斷雕琢的璞玉。羊羹我深入研究後發現,這個叫做「神經可塑性」的奇妙特性,正是我們大腦升級、潛力無限的秘密。
Thumbnail
2025/05/16
大家是不是也曾想過,自己的學習能力或某些習慣,是不是就這樣定型了呢?過去我們常覺得大腦成年後就很難改變,但其實,我們的腦袋比想像中更有彈性,它就像一塊可以不斷雕琢的璞玉。羊羹我深入研究後發現,這個叫做「神經可塑性」的奇妙特性,正是我們大腦升級、潛力無限的秘密。
Thumbnail
2025/05/13
如果人生是一場大型RPG,那我們的「技能樹」該怎麼點,才能玩出獨特又精彩的結局?羊羹我發現,當學習不再只為一張文憑或一份工作,而是為了豐富自己這趟旅程時,許多意想不到的風景就會悄悄展開。一起探索那些學校沒教,卻能讓我們生命更豐盛的關鍵能力吧。
Thumbnail
2025/05/13
如果人生是一場大型RPG,那我們的「技能樹」該怎麼點,才能玩出獨特又精彩的結局?羊羹我發現,當學習不再只為一張文憑或一份工作,而是為了豐富自己這趟旅程時,許多意想不到的風景就會悄悄展開。一起探索那些學校沒教,卻能讓我們生命更豐盛的關鍵能力吧。
Thumbnail
2025/05/09
每天追趕著永遠做不完的待辦事讓我們感到有些力不從心,甚至懷疑起努力的意義?羊羹我也曾深陷這樣的時間困境,直到後來才漸漸明白問題或許不在於時間不夠用,而是我們看待和運用時間的方式需要一點調整。與其盲目追求塞滿行程的「高效率」,不如探索讓時間的運用更貼近內心的聲音,找回那份從容與生活的意義感。
Thumbnail
2025/05/09
每天追趕著永遠做不完的待辦事讓我們感到有些力不從心,甚至懷疑起努力的意義?羊羹我也曾深陷這樣的時間困境,直到後來才漸漸明白問題或許不在於時間不夠用,而是我們看待和運用時間的方式需要一點調整。與其盲目追求塞滿行程的「高效率」,不如探索讓時間的運用更貼近內心的聲音,找回那份從容與生活的意義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與其焦慮那些我們無法控制的事情,不如把心思放在我們能做到的事情上。生活中,總會有很多讓人煩惱的事情,比如工作的壓力、人際關係的變動,這些都讓我們覺得焦慮和不安。但如果一直糾結在這些上面,只會讓自己陷入無謂的煩惱和壓力。 倒不如把精力放在眼前能做的事情上,專心去完成每天的小目標,提升自己的能力。
Thumbnail
與其焦慮那些我們無法控制的事情,不如把心思放在我們能做到的事情上。生活中,總會有很多讓人煩惱的事情,比如工作的壓力、人際關係的變動,這些都讓我們覺得焦慮和不安。但如果一直糾結在這些上面,只會讓自己陷入無謂的煩惱和壓力。 倒不如把精力放在眼前能做的事情上,專心去完成每天的小目標,提升自己的能力。
Thumbnail
以下文章包含: (1)為什麼我們總是分心? (2)如何建立深度工作力的能力? (3)透過「生產力冥想」的練習找回專注力!
Thumbnail
以下文章包含: (1)為什麼我們總是分心? (2)如何建立深度工作力的能力? (3)透過「生產力冥想」的練習找回專注力!
Thumbnail
對於自由工作者來說,專注力代表產能的效率,早期機械化生產與現今的生產力已經不同,過去工作的變化性不大,沒有太多個人優化工作流程的空間,基本上就是照表操課。但現在很多工作型態自我掌控度更高,且內容複雜度提高,甚至有的工作內容是屬於創作性質,更需要更有效地利用時間分配,才能達到最好的產能與學習力。
Thumbnail
對於自由工作者來說,專注力代表產能的效率,早期機械化生產與現今的生產力已經不同,過去工作的變化性不大,沒有太多個人優化工作流程的空間,基本上就是照表操課。但現在很多工作型態自我掌控度更高,且內容複雜度提高,甚至有的工作內容是屬於創作性質,更需要更有效地利用時間分配,才能達到最好的產能與學習力。
Thumbnail
只要提高專注力,就能從忙碌中解脫,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如果待辦事項太多而恐慌,就用GTD消除法
Thumbnail
只要提高專注力,就能從忙碌中解脫,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如果待辦事項太多而恐慌,就用GTD消除法
Thumbnail
管理和配置專注力 第一步驟實踐起來感覺如何呢?今天跟大家分享第二步驟 : 管理和配置專注力我們的專注在這時代可以說是「稀缺物」,任何可以獲取我們專注力與精力的事物都應該要是最珍貴的。因此,「請勿干擾」這四個字請作為自己在進行所有重要工作時的對外鄭重宣告。
Thumbnail
管理和配置專注力 第一步驟實踐起來感覺如何呢?今天跟大家分享第二步驟 : 管理和配置專注力我們的專注在這時代可以說是「稀缺物」,任何可以獲取我們專注力與精力的事物都應該要是最珍貴的。因此,「請勿干擾」這四個字請作為自己在進行所有重要工作時的對外鄭重宣告。
Thumbnail
現代人都為拖延症所苦,也嘗試了眾多方法想要解決拖延症,我也是其中之一。嘗試過番茄鐘工作法、艾森豪矩陣排列優先緊急順序、遠離手機…..等等,大多都失敗。後來我發現,拖延症是一種抗拒的情緒,當我們拖延,就代表大腦在抗拒。偏偏人類的大腦又是喜歡做不費力的事情,此時就會把注意力轉到滑手機等不費腦力的事。
Thumbnail
現代人都為拖延症所苦,也嘗試了眾多方法想要解決拖延症,我也是其中之一。嘗試過番茄鐘工作法、艾森豪矩陣排列優先緊急順序、遠離手機…..等等,大多都失敗。後來我發現,拖延症是一種抗拒的情緒,當我們拖延,就代表大腦在抗拒。偏偏人類的大腦又是喜歡做不費力的事情,此時就會把注意力轉到滑手機等不費腦力的事。
Thumbnail
好像問題主要是出在「人一天能做的決策量有限」的設定上。
Thumbnail
好像問題主要是出在「人一天能做的決策量有限」的設定上。
Thumbnail
其實在做洗碗、吃飯等生活瑣事時,也能靜心。只要放空大腦,一次又一次把注意力拉回當下此刻──此刻若在洗碗,就把注意力放在洗碗上,把你的注意力當成特寫鏡頭,凝望感知每個動作。練習放空大腦,專注於當下,可以提升我們的覺察力與感知力,更容易接收共時的訊息。如果心中煩憂的問題是重要的,那麼,自然會有答案浮現。
Thumbnail
其實在做洗碗、吃飯等生活瑣事時,也能靜心。只要放空大腦,一次又一次把注意力拉回當下此刻──此刻若在洗碗,就把注意力放在洗碗上,把你的注意力當成特寫鏡頭,凝望感知每個動作。練習放空大腦,專注於當下,可以提升我們的覺察力與感知力,更容易接收共時的訊息。如果心中煩憂的問題是重要的,那麼,自然會有答案浮現。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