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嗨我是 Mech Muse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一個很貼近日常、但其實意義蠻大的更新:OpenAI 在日本、紐西蘭、南韓和台灣,正式開始試辦 ChatGPT 的「群組聊天」功能。
簡單說,以前是你一個人對著 AI 問東問西,現在你可以直接把朋友、同事拉進來,大家一起在同一個聊天室跟 ChatGPT 合作、討論、做計畫。
讀完這篇,你會更清楚:- 這個新功能到底長怎樣、能做什麼
- 它背後其實是 OpenAI 想把 ChatGPT 社交化的一步
- 你可能會怎麼用到
- 有哪些隱私與安全細節要注意
整篇會用四個小標帶你走完:背景、發展 Timeline、功能補充、最後的整體整理與感想。
這次群組聊天試辦到底在試什麼?(功能、玩法與基本概念)
OpenAI 在 11 月正式宣布,在 日本、紐西蘭、南韓與台灣 四地,開始試辦 ChatGPT 的 「群組聊天 Group Chats」。目前在 Web、iOS、Android 都可以陸續看到,開放給 Free、Go、Plus、Pro 等多種帳號使用。也就是說,不只付費用戶可以玩,一般使用者也有機會搶先體驗。
這個功能核心概念很直白:
👉 1~20 個人可以在同一個聊天室裡,跟 ChatGPT 一起對話。
而且你可以像在一般群組中一樣:
- 隨時拉人進來(或用邀請連結加入)
- 分享內容、貼連結、丟圖片或 PDF
- 用 @ChatGPT 點名它回答
- 使用 emoji 回應訊息(ChatGPT 也會用 😆)
- 用群組成員的頭像生成一些有趣的小圖片
比較貼心的地方是:
人與人之間聊天不會消耗任何 ChatGPT 用量,只有 AI 自己回覆的訊息才會算進使用額度。
所以你不用擔心朋友跟你吵架也會算到你頭上 😅。
群組隱私怎麼處理?
這部分 OpenAI 其實做得比預期嚴謹:
- 群組是邀請制,你要主動加人或傳連結給他們
- 個人記憶(memory)不會在群組啟動
- ChatGPT 在群組中只會看到該聊天室的內容,不會讀取你的私人對話
- 若群組裡有未成年人,整個群組會套用更嚴格的「青少年模式」
整體來說,它比較像是一個「可以一起跟 AI 合作的共享工作桌」,而不是要取代 LINE 或 Messenger 這種日常聊天 App。
AI 變得更社交的發展時間線
如果把這次群組聊天放回 ChatGPT 的演進脈絡,就會發現它其實不是突然冒出來,而是一步一步往「多人協作」靠攏。下面我整理一條簡單的 timeline:
2022 年:完全一對一的 AI 助理
ChatGPT 初登場,就是單純你問我答,主要做寫作、翻譯、程式這些個人用途。
2023–2024 年:開始變成「工作平台」
這時期 OpenAI 加了很多外掛能力:
- 檔案上傳功能
- Apps / Plug-ins
- Bing 搜尋
- 團隊方案、教育方案
- 能存取公司內部資料的 Company Knowledge
這些更新把 ChatGPT 從「聊天」變成「工作工具」。
2025 年初–中:開始試水溫社交化功能
OpenAI 開始推出一些「多人合作」味道的功能:
- Study Together 共學實驗
- Canvas、協作編輯
- Sora 2(算是半社交的影音 App)
雖然當時還不是真正「多人同場聊天」,但脈絡已經很明顯了:
👉 OpenAI 想讓 ChatGPT 變成一個「大家一起用」的平台,而不是只有你跟 AI 私下對話。
2025 年 11 月:ChatGPT 進入社交化的正式第一步
在推出 GPT-5.1 的同一天,OpenAI 公開了這次的群組聊天試辦。官方也說得很直接:
「這只是讓 ChatGPT 更社交化的第一步。」
這個 wording 非常清楚:
OpenAI 正在觀察「AI 能不能自然而然融入多人聊天」,以及「大家會不會真的用」。
實際怎麼用?功能細節、使用場景與注意事項
(1)怎麼開群組?
流程其實跟一般社群 App 差不多:
你會在側邊欄看到 Group chats →
點開 → 設定你的名稱、頭像 → 建立群組 → 透過連結或直接加人進來。

一個重要設計是:
如果你先跟 ChatGPT 一對一對話,後來想「加朋友一起看」,系統會直接生成一個新的群組聊天室,你的私人對話紀錄不會被公開,這點超重要。
(2)ChatGPT 在群組裡會怎麼「講話」?
它不是一直插話的 AI,而是像一個貼心助理,一被點名就會跳出來幫忙。
例如:
- 你問它:「@ChatGPT 幫我們整理這些旅館的差別?」
- 它就會列出重點、做比較
- 如果你們只是彼此聊天,它會默默在旁邊看,不會突然冒出來
這樣的設計讓 AI 在群組中不會變成擾流,而是你需要,它才出現 ✨。
(3)可以用在哪些場景?
這裡是我覺得最有感的地方,有些場景真的很實用:
🌏 旅行規劃
大家把:
- 景點
- 航班
- 民宿連結
- 想吃的餐廳
全部丟進群組,ChatGPT 帶你們整理成行程表、交通動線、費用估算。
📚 讀書會、小組報告
丟一份 PDF,叫 ChatGPT:
- 摘要
- 出題目
- 整理重點
- 做背景補充
早知道以前寫小組作業就不會那麼痛苦 😂。
🏡 生活討論:買家具、裝潢、家電比較
你們把喜歡的圖片丟一丟,ChatGPT 就會幫你們找出風格、列出優缺點。
🧑💻 工作小團隊
像是:
- 初版簡報
- 市場研究
- 產品需求整理
- Side project 腦暴
全部可以在群組裡一起看著 AI 整理。
這些都是以前你「自己」跟 AI 做完後再傳給別人的流程,但現在大家能一起看到變化過程,透明度更高。
(4)有哪些「注意事項」?(隱私很重要)
官方寫得很細,我幫你整理成幾個生活化的提醒:
- 不要把敏感資料丟進群組 因為所有群組成員(+ChatGPT)都看得到。
- 邀請連結要小心傳 任何拿到連結的人,都可能進來,並看到完整歷史訊息。
- 記憶(Memory)在群組裡是關閉的 這點對使用者來說是加分,不會混入你私下教過 AI 的習慣。
- 只要有未成年,整個群組會變保護模式 所以有些結果會比較保守。
整體來講,OpenAI 把「隱私」放得比「功能酷不酷」還前面,這點算是蠻加分的。
總結:ChatGPT 正式邁向「多人協作」時代,你會是第一批用的人嗎?
最後幫你收個尾。
這次群組聊天試辦,看起來只是多了一個聊天框,但背後其實代表一個蠻大的轉折:
- ChatGPT 不再只是你和 AI 私聊的平台,而是一個可以讓大家一起做事的共享空間。
- 功能本身非常務實,像旅行、專案、讀書會、工作小組,都是你我日常真的會用到的場景。
- 這個功能的成敗,很大程度取決於:大家願不願意「把其他人一起帶到有 AI 的地方」。
對我們身在台灣的用戶來說,其實蠻幸運的,因為我們是全球最早能試用的四個地區之一。接下來幾週,應該會陸續看到更多人開始分享自己的使用體驗。
如果你之後有拿到這個功能,我也推薦你先從簡單的小任務試試看,比如旅行規劃或整理教材,你會蠻快感受到「AI+多人」的工作流真的不太一樣。
如果你喜歡這類科技趨勢整理、產品深度分析,歡迎留下追蹤,Mech Muse 之後還會繼續陪你一起觀察 AI 世界往哪裡走 👋✨
延伸閱讀:
【Mech系列】 美國人型機器人公司總覽|開場篇:含各公司詳細介紹🤖
【Mech系列】美國小型核能新勢力大揭密:8 大公司完整解析
【Mech 系列】全球機器人補助與政策總覽|各國政策解析方向
【Mech系列】人形機器人核心硬體全解析:從零件開始的下一場科技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