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嗨我是 Mech Muse 👋
今天想跟你聊一則來自澳洲的 AI 基礎設施新聞: Firmus 這家公司準備募資最高約 3.25 億美元(約 5 億澳幣),為未來在澳洲的 GenAI 基礎設施、AI 工廠計畫加速備戰上市。
如果你平常有在關心算力、資料中心、NVIDIA、綠能,或是單純好奇「AI 模型背後到底要吃多少電?」這篇會陪你一起拆解幾件事:- Firmus 是誰?這 3.25 億美元要花在哪裡?
- 它怎麼從新加坡起步,一路跨到塔斯馬尼亞、再擴散到全澳洲?
- 為什麼它不做模型,卻被視為 GenAI 時代的重要角色?
- 這種「AI 工廠+綠電+主權 AI」的組合,可能會怎麼影響未來幾年的產業發展?
Firmus、3.25 億美元,還有「AI 工廠」是啥?
1. 募資規模與用途:為 Project Southgate 加速 🔧
根據路透社 11 月 13 日(雪梨時間)報導,澳洲 AI 基礎設施公司 Firmus 正準備透過股權增資等安排,募資最高約 3.25 億美元(約 5 億澳幣)。這筆錢被視為它往 IPO(上市)前進的一環,為後面更大規模的擴張暖身。
這次募來的資金,主要會砸在幾件很「重磅」的地方:
- 站點開發(site development):包括拿地、設計、環評、前期工程等
- 基礎設施建置:GPU 伺服器、網路設備、變電系統、冷卻系統等整套硬體
- 能源合約:鎖定長期的再生能源供給,確保 AI 算力背後的電力來自綠電
簡單說,這筆不是「研發經費」,而是非常典型、重資本的 基礎建設型投資,目標就是把一座又一座的 AI 工廠(AI Factory) 變成現實。
2. Firmus 的定位:不是做大模型,而是做「AI 工廠」🏭
Firmus 不是在跟 OpenAI、Anthropic 搶「誰的模型比較強」,而是專心扮演 「幫別人跑 AI 的基礎設施供應商」。
它們把產品直接叫做 AI Factory,概念很直白:
- 把傳統資料中心「升級」成專門為 AI 訓練/推論設計的高密度機房
- 主打三個關鍵字: 電力效率:同樣的電力,跑出更多 FLOPs(運算量) 水資源效率:利用液浸式冷卻、封閉循環,降低冷卻用水 空間效率:在有限空間塞進更多 GPU,不犧牲穩定性
對客戶來說,買的不是單純的機櫃或伺服器,而是整套「幫你生出 AI token 的工廠」:硬體、冷卻、電力規劃全部包在一個解決方案裡。
3. Project Southgate:澳洲版「AI 國家基礎設施計畫」🌏
這次募資的主角,就是 Firmus 正在推的 Project Southgate。從公開資料來看,Southgate 是一個跨站點、多城市的大型 AI 基礎設施計畫,幾個重點是:
- 目標到 2028 年,整體 AI 算力容量上看 1.6GW 級別
- 由 Firmus 聯手 CDC Data Centres 與 NVIDIA 推進
- 藉由塔斯馬尼亞與澳洲本島多據點,打造一個 「主權 AI 基礎設施網路」
先前媒體提到,Firmus 與 NVIDIA、CDC 的合作框架總額高達 733 億澳幣,計畫在澳洲主要城市建構多座大型 AI 資料中心。這次新增的 5 億澳幣募資,可以視為:
在已經談好大框架後,Firmus 再補一輪股本,讓自己有足夠「自有資金」加速把第一批 AI 工廠蓋出來。
4. 為什麼這則新聞值得關注?📌
如果拉高幾層來看 Firmus 的動作,其實踩中了三大趨勢:
- GenAI 需求爆量
- 模型越大、使用越頻繁,背後就要更大量的 GPU 算力與專用資料中心。
- 能源與永續壓力
- AI 資料中心被戲稱是下一個「用電怪獸」,誰能在耗電、用水上做出明顯優勢,就很有談判籌碼。
- 主權 AI / 數據主權
- 各國越來越在意:關鍵資料與運算會不會太依賴國外雲端大廠?如果哪天地緣政治緊張,服務被掐斷怎麼辦?
Firmus 的賣點很清楚:在本國,使用再生能源,提供專為 AI 優化的算力基礎設施。這也是為什麼它會被視為未來幾年可能上市、值得資本市場關注的 AI 基礎設施標的,而不是一般的資料中心營運商。
Firmus 怎麼走到這一步?從新加坡到塔斯馬尼亞,再到全澳洲🧭
接下來我們用「時間線」的方式,看一下 Firmus 這幾年的發展,會比較有感。
1️⃣ 2023:從新加坡起步,打樣第一代「綠色 AI 雲」
- 2023 年中左右,Firmus 與新加坡的 ST Telemedia Global Data Centres(STT GDC) 合作,在 STT 的機房裡佈建高密度 GPU 平台,名字叫 Sustainable Metal Cloud(SMC)。
- 這個平台結合模組化資料中心、液浸式冷卻與 NVIDIA GPU,可以視為 AI Factory 的早期版本。
這個階段,Firmus 做的事情大概可以拆成三點:
- 在真實環境中完成 技術驗證(proof of concept)
- 選在 新加坡這種資料中心生態成熟、區域需求大的地方 起跑
- 服務對象包含研究機構、企業、政府單位,提供 GPU 雲服務
有點像是:先在別人家建好的機房裡「練功」,累積實戰經驗,確認自己的高密度、綠電 AI 雲設計真的跑得動。
2️⃣ 2024:拿下能源效率相關獎項,鞏固「省電+省水」招牌💡
到 2024 年,Firmus 的部署開始被各種資料中心與能源效率獎項注意到。公開資訊顯示,它們的架構能做到:
- 相較傳統資料中心,每單位電力多跑約 45% 的運算量(FLOPs)
- 總成本(TCO)可比傳統 direct-to-chip 平台 降低約 30%
不用硬記數字,重點是:
Firmus 沒有只喊「綠色 AI」口號,而是拿得出 benchmark 跟獎項當背書,證明自己在能耗與成本上真的有優勢。
這對後面爭取政府合作、大型客戶與更大筆資金,都非常關鍵。
3️⃣ 2025 上半年:回到澳洲,在塔斯馬尼亞蓋第一座 AI 工廠 🌿
到了 2025 年,Firmus 把舞台從新加坡拉回澳洲本土,選在 塔斯馬尼亞(Tasmania)北部 Launceston 蓋出第一座 AI Factory。
關鍵資訊包括:
- 專案規模約 21 億澳幣
- 地點選在再生能源資源豐富的塔斯馬尼亞(主要是水力、風力)
- 使用 液浸式冷卻,透過封閉循環液體降低伺服器溫度
- 當地媒體跟專家都提到,這將是澳洲處理敏感數據、不必完全依賴境外雲端的關鍵設施
有 AI 專家就提醒,如果像 ChatGPT 這種服務都完全跑在國外雲端上,澳洲在資料主權與服務穩定性上,都會有被動的風險。Firmus 的 AI 工廠,就變成其中一個「在地選項」。
4️⃣ 2025 年 7–9 月:Green AI Factory Zone + A$330m 募資 💰
接著是明顯進入加速期。
- 2025 年 7 月 左右,塔斯馬尼亞政府宣佈成立 Green AI Factory Zone,把 Firmus 的 AI 工廠專案納入地方經濟與再生能源策略的一部分。
- 同一時間,有資料顯示 Firmus 在當地第一階段鎖定約 90MW 規模,未來有機會擴到 300MW 等級。
然後在 2025 年 9 月 16 日,Firmus 公佈完成 A$330m 股權增資:
- 領投方包含 Ellerston Capital,NVIDIA 也有跟投
- 這筆錢主要用在加速 Project Southgate 的開發
- 計畫在塔斯馬尼亞打造澳洲第一個「主權、靠再生能源驅動的 AI 工廠園區」
- 兩期合併規劃要部署 36,000 顆 NVIDIA GPU,募資後公司估值約 18.5 億澳幣
這一輪讓 Firmus 的角色,正式從「單一資料中心專案開發商」,升級為「全國級 AI 基礎設施網路的核心玩家」。
5️⃣ 2025 年 10 月:與 NVIDIA+CDC 擴大合作,四座 AI 資料中心、規模 733 億澳幣 📈
到了 2025 年 10 月中,Firmus 又丟出更大的消息:
- 宣布與 CDC Data Centres、NVIDIA 擴大合作,把 Project Southgate 放大成 全澳洲多站點計畫
- 媒體報導指出,整體合作規模約 733 億澳幣
- 目標是在澳洲多個主要城市再蓋四座大型 AI 資料中心
- 瞄準在 2028 年前,合計達到 1.6GW 等級的 AI 算力,並強調以再生能源為主
這個時間點,Firmus 已經被外界普遍視為 「準備 IPO 的 AI 基礎設施新獨角獸」。
6️⃣ 2025 年 11 月:再加碼 A$500m,正式為上市熱身 🚀
最後回到這次的路透新聞:
- 2025 年 11 月中旬,Firmus 傳出將再募 A$500m(約 3.25 億美元)
- 資金明確指向 Southgate 的站點開發、基礎設施建置與能源合約
- 澳媒也提到,這筆資金被視為 預計 2026 年在澳洲證交所(ASX)上市前的準備動作,有點類似 pre-IPO 融資概念
如果用一句話總結整條時間線,大概可以是:
在新加坡證明技術 → 拿下效率與獎項背書 → 回澳洲做主權 AI 工廠 → 拿到地方政府、NVIDIA、CDC 的支持 → 透過連續募資,把一個地區專案放大成全國級 AI 基礎設施網路,最後朝上市邁進。
為什麼這種 GenAI 基礎設施很關鍵?從成本、能耗到「主權 AI」的交會點 🔍
接下來這段,從讀者角度抓幾個比較有感、也比較值得延伸思考的面向。
1. GenAI 真正燒的是「電」,不是只有模型本身 ⚡
大部分人在看 GenAI 時,焦點會放在:
- 模型參數有多大
- 推論多快、多便宜
- 能不能做出驚艷 demo
但從 Firmus 這個案例,你會很直覺感受到另一面事實:
大型模型訓練和推論,本質上就是把大量「電力」變成「算力」,再變成「token」的過程。
當全世界都在建自己的模型、自己的 AI 服務時,背後一定有人要扛這幾件事情:
- 穩定供應大量電力
- 把電轉成 GPU 可以吃的形式
- 把機房的熱量、效率、空間管理好
傳統資料中心設計,並不是為這種「高密度 GPU 工作負載」量身打造的,所以會遇到:
- 空調效率不佳
- 機房空間利用率低
- 能源浪費、營運成本難以壓低
Firmus 的 AI Factory 就是針對這些痛點下去設計,重點不在「我們的模型比別人強」,而是:
- 能在同樣電力條件下,跑更多運算量
- 能在同樣空間塞進更多 GPU,還能保持穩定
- 能用更少的水、搭配再生能源,把 AI 算力變得比較環保、也比較可持續
對下游客戶來說,最終感受到的是:
「每生成一個 AI token 的成本,有沒有機會被壓低,而且未來幾年這個成本能不能維持穩定、不大幅跳動。」
這也是為什麼 NVIDIA 不只賣 GPU,還願意投資 Firmus、掛名合作——因為高效率、綠電支撐的 AI 工廠,本質上是在幫 NVIDIA 的 GPU 找到更可長可久的舞台。
2. 「主權 AI」跟資料外流,為什麼澳洲要自己蓋?🛡️
你也可以把 Firmus 的故事,理解成一個「澳洲版主權雲+AI 基礎設施」的實驗。
在塔斯馬尼亞相關報導裡,AI 專家直接點出兩個疑慮:
- 敏感資料要不要全部丟到國外? 金融、醫療、政府數據,如果都送到國際雲端大廠那邊處理,在法規、隱私與政治風險上都會比較被動。
- 雲端服務會不會被掐脖子? 萬一因為國際政治或商業考量,對方調整合作條件,甚至限制服務,對本地關鍵系統來說風險不小。
Firmus 在澳洲落地 AI 工廠,搭配本地再生能源、與地方政府合作,實際上在做的是:
「用自己的土地、自己的電網、自己的機房,掌握一部分關鍵 AI 算力。」
它不一定要取代 AWS、Azure、Google Cloud 這些巨頭,但至少能補上一個選擇:
- 敏感工作負載可以留在國內處理
- 關鍵模型訓練與推論可以在本地跑
- 政府可以用採購、補助等工具,支持本地 AI 基礎設施生態系
歐洲、部分亞洲國家其實也有類似思維,只是每個地方走的路線不太一樣。有些是從 雲服務與法規 出發,有些是從 硬體與綠能 出發,Firmus 很明顯是後者:先把「AI 工廠+再生能源」做好,再慢慢往上堆生態系。
3. 投資人眼中的 Firmus:介於基礎建設股與成長股之間 📊
如果用投資市場的角度來看 Firmus,它有幾個蠻有趣的特徵:
- 超重資本、長週期
- 每一座 AI 工廠都是數十億澳幣等級投資,回收期不可能短
- 收入多半來自企業、政府長約,不是那種一下爆發、一下萎縮的生意
- 高度綁定 NVIDIA 生態系
- Firmus 是 NVIDIA 的雲端合作夥伴,平台設計圍繞 NVIDIA 的 GPU、網路與軟體
- 吃到的是 NVIDIA 生態系成長紅利,但也增加「依賴單一供應商」的風險
- 結合基礎建設敘事與高成長想像
- 從資本結構來看,很像資料中心 REIT 或基礎建設股:重資本、長約、現金流可預期
- 但從產業敘事來看,它又站在 GenAI 浪潮的前線,成長故事非常吸睛
這也是為什麼市場會把最近這幾輪增資解讀成:
一方面是讓公司有足夠資本把 Project Southgate 撐起來,一方面也是在為未來在 ASX 上市,鋪出一個「AI 基礎設施+綠能+主權 AI」的故事線。
4. 對整個 GenAI 產業的啟示:不只是「多蓋幾個機房」🏗️
從更高的角度來看,Firmus 這種專攻效率與主權的 AI 基礎設施玩家,其實在提醒我們三件事:
- GenAI 的核心瓶頸不只在模型,而在算力供應的成本與可持續性
- 當 GPU 供應緊張時,誰在電力、水資源、冷卻效率上做得更好,誰就有成本優勢
- 各國開始思考,應該保留多少「自己掌控」的 AI 算力,不完全依賴跨國雲服務
Firmus 做的事,有點像是把資料中心當成一種「製造業工廠」來看待:
- 重新設計「製程」(冷卻方式、伺服器佈局、電力系統)
- 把「能源供應」當成策略重點,而不是單純成本項目
- 把「主權與法規」當成競爭優勢的一部分,而不是被動配合
這種思維,未來很可能會在更多國家與地區被複製,只是會有不同版本。
總結:3.25 億美元背後,我們可以怎麼看這波 AI 基礎設施投資?🙋♂️
最後幫你把上面的內容收斂一下,也順便說說之後可以關注什麼。
1. 訊號一:GenAI 基礎設施投資仍在加速中
從 2023 在新加坡的第一代綠色 AI 雲,到 2025 連續幾輪大額增資,再加上與 NVIDIA、CDC 的 733 億澳幣合作框架,其實傳達出一個蠻清楚的訊號:
算力需求還沒有要踩煞車,反而是在尋找「更有效率、更永續」的成長方式。
Firmus 這種專注在 AI 工廠的玩家,會越來越重要。
2. 訊號二:能源與永續被內建進商業模式,而不是附加條款 🌱
AI 資料中心用電規模不小,如果沒有把能源、散熱、用水效率納入核心設計,未來在碳排政策、電價波動下的壓力會很大。
Firmus 把再生能源、液冷、效率優化當成商業模式的一部分,而不是事後補救,這種設計在長期競爭中有機會變成明顯優勢。
3. 訊號三:主權 AI 與在地化算力,正在變成政策與產業共同關心的題目
塔斯馬尼亞的 Green AI Factory Zone、主權 AI 工廠、地方政府與大型企業的合作,代表 AI 已經不是單純「軟體業」的話題,而是會牽動:
- 電網規劃
- 再生能源佈局
- 地方就業與產業結構
Firmus 只是其中一個案例,未來你很可能會在其他國家看到類似的模式,只是主角和路線不同。
4. 接下來可以追的幾個觀察點 🔭
如果你後續想繼續追這條線,可以留意幾件事:
- Project Southgate 的實際落地進度:第一批 AI 工廠何時正式上線?算力規模有沒有朝 1.6GW 的目標前進?
- Firmus 上市進度與財報數字:如果真的在 2026 登陸 ASX,市場會怎麼看這種結合基礎建設與 AI 敘事的公司?
- NVIDIA 與其他 AI 基礎設施合作夥伴版圖:Firmus 這種「區域型、高效率、綠能 AI 工廠」模式會不會被複製到其他國家?
這些變化,最後都會回到一個核心問題:
十年後,我們每天在用的 AI 服務,背後到底是幾家集中式雲端巨頭,還是各地各有幾個專門提供在地算力與綠電支撐的「AI 工廠」?
現在答案當然還沒定,但 Firmus 提供了一個蠻具體的參考路線。
如果你喜歡這種整理方式,歡迎在方格子追蹤我 Mech Muse ✨
我之後還會持續追蹤像 Firmus 這樣的 AI 基礎設施公司,以及它們背後牽動的能源政策、產業版圖變化。如果你對哪一家公司、哪個主題特別有興趣,也可以在留言跟我說,我會找時間一起幫你挖深一點 😉
延伸閱讀:
【Mech系列】 美國人型機器人公司總覽|開場篇:含各公司詳細介紹🤖
【Mech系列】美國小型核能新勢力大揭密:8 大公司完整解析
【Mech 系列】全球機器人補助與政策總覽|各國政策解析方向
【Mech系列】人形機器人核心硬體全解析:從零件開始的下一場科技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