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內容跟辦桌有關的書籍是無意間在圖書館架上看到,順手借回來的。
作者是張耘書,從介紹中看到她已經出版了很多的地方誌型態書籍,我本身是蠻喜歡讀長得很像文史論文的東西,這本書的筆法比較接近文獻回顧加民族誌的方式,讀起來讓人對於辦桌這項台灣文化會能了解其脈絡源流,也更有親切感。
辦桌文化在台灣源流已久,過往大家對於主理辦桌的總鋪師印象可能比較多是在內門那邊,尤其是約莫十年前的電影「總鋪師」讓這個慢慢消逝的行業重新吸引人的目光,從那時候起幾乎每年過年都一定會有內門總舖師掌杓初二娘家宴的新聞,而這本書主要是書寫臺南一代的師傅故事,透過它才知道原來臺南一帶的辦桌師傅故事與技藝也是十分精采,但精采歸精彩、熱鬧歸熱鬧,這個傳統文化的熱度能維繫多久對這些師傅來說才是最真實的。
對我來說人生中印象最深刻的辦桌,有一次是松山媽祖建醮,父親請了外燴師傅來家裡辦了好幾桌,祝賀神明生日同時也跟親戚朋友聯繫感情,記得那一次我還邀請了國小三四年級的導師一起來,老師人非常好,那時她來還送我蔡志忠的書,分別是孔子說、莊子說跟列子說,一直到現在還放在我的書櫃上,有趣的是她那時候竟然對我說:我覺得莊子說跟列子說很適合你!真不知道他是從那看出來的。
而另一場就是我本身的婚宴,同樣採取辦桌形式,當時在家附近大廟的活動中心租場地,然後另外聘請承辦的團隊到現場準備宴席,這種形式在二十年前的台灣,不分南北一樣十分風行,所以看著書中所描寫的事物情境,不只是自己從小到大的生活經驗,同時感觸也異常深刻。
辦桌是同中求異的功夫,同樣的菜單拿到不同的師傅手上,每個人的手藝會綻放出不同的煙火,書中所提到的很多團隊甚至是有第二代出外學藝後回來接班,更是讓各種菜色有著同樣名字卻散發著不同風味。同時這也是保存酒家菜的一條路。
過往台菜最講究的一脈應該就是酒家菜這一塊,它的美味豪奢源自於台灣這片土地的混血歷史,或者該說酒家菜的食材、刀工火侯等烹煮手法,融合中國八大菜系及日本和洋料理,演變出屬於台灣風味的料理美食,但隨著社會飲食習慣的改變,這類精美的台菜反而越來越少人吃,很多辦桌師傅的手路菜中都師承酒家菜,無形中將技藝和美味都保留了下來,對於愛吃的人來說這真是太重要太重要了。
如同書中所述,辦桌多為兩三代人的家族事業,而隨著時代演進,飲食習慣從街邊辦桌逐漸往餐廳室內推進,而現在社會的陪綴越來越少,各種外在因素讓辦桌文化逐漸式微,從一個普遍性的全民活動變成一件特別得拿來說的事情,而新冠肺炎之後百業其實並未真正回到榮景(真正好的應該只有電子業吧)婚宴、親友宴、商宴越來越少,傳統辦桌幾乎多以部分常態性的宗教辦桌為主,要如何保留傳統技藝與市場創新突破,我想不只是辦桌師傅傷腦筋的事情而已,或許其他很多的傳統技藝職人也遇到同樣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