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著俞涵在《周慕姿放心說》的Podcast節目中分享她那種如「山羌」般,長期生活在山裡的生命狀態,我深有共鳴。她偶爾在需要、好奇時悄悄探頭,這探頭的姿態,比起被動的適應,更像是一種主動的練習。 原來她是在人煙稀少的獨處裡,才從零開始學會了重要的課題分離,再借著這份獨處帶來的清明與定力,去面對與她生命光譜完全相反的擁擠都市裡的人群。
一、演員的視角:不承接不屬於自己的重量
在與人互動的過程中,我們難免會遇到一些帶有「刺」的人。這些「刺」或許是出於他們的焦慮、他們的創傷,或是他們難以處理的情緒。
俞涵提供了一個有力量的視角:用演員的視角去看待他人長出的那些「刺」。這讓我們得以用觀者的眼光溫柔地同理對方,了解「刺」形成的背景與原因,但同時,我們也能堅定地選擇不去承接不屬於自己的情緒重量。這是一個劃清界線的柔軟方法,既保有慈悲,也守護了自我。
二、邊界感的演變:從天真到堅定
回看俞涵不同階段的狀態,像在看本緩慢展開的生命之書。
27、8歲剛「下山」的她,帶著一種剛入世事、尚未完全沾染塵埃的天真和空靈,那是一種帶有神秘感、讓人想多探究的可愛。
而當我看向現在的她,那份流淌在她言行中的,對自己意願尊重的信念,更是迷人。這份成熟的尊重,無須大聲宣告,卻清晰無比。
對我來說,這就是最清晰的邊界感。
三、尊重直覺:沒有必要為「讓我不舒服的人」找台階下
很多時候,我們會基於社會的善意或壓力,做出違背直覺的行為,例如:沒有必要為「讓我不舒服的人」找台階下。我們常常擔心場面難看、擔心別人尷尬,卻忘了最需要被照顧的是自己內在發出警報的聲音。
這就是為什麼「尊重直覺」如此重要。
當我們足夠尊重自己的動物性直覺感受時,身體會在危險或不舒服的氣息在模糊之前,就輕易地為我們畫下停損點。這份在關係中展現出的、以自我尊重為核心的堅定,是給予自己最高的療癒。
它不是防備或隔絕,是種清明的主動選擇,真的好迷人!😍
Youtube 推薦收看:https://youtu.be/JDMQTOkTs4M?si=xf6CT4XSEJwc4jMY
Podcast 推薦收聽:Spotify|KKBOX|Apple Podca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