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捨離」原本是宗教的修行方法,提醒人要從外在身體的修練,進而到內在心靈的轉變。 但是自從日本作家山下英子把「斷捨離」這個概念創造發展出「雜物整理」的哲學之後,引起日本廣大風潮,然後也影響了台灣,大家體會到的確能夠藉由居家與生活環境的整理來療癒內心的強大功效。 如今山下英子更用「斷捨離」的概念,用在教養孩子上,發展出讓孩子能夠獨立可是又能夠跟父母彼此很親密的方法。 的確,這些年來台灣的父母因為無微不至的照顧孩子,形成了長不大的媽寶,最後甚至變成無法獨立無法適應社會而無法上班工作的啃老族。這愈來愈大群的媽寶,背後很多都有寶媽跟寶爸的身影存在。 究其根柢,到底是孩子離不開父母,還是父母捨不得脫離那種被需要的存在感?或許有很多大人在這個令人挫折沮喪的不確定時代中,藉由孩子百分之百的依賴來建立自己的成就感與自我的價值呢? 這或許也是作者所說的,必須離開「不能沒有我」的執著。當然,父母的放手並不是在某個時間點就一下子全都不再管孩子,而是依著孩子的個性,父母與孩子彼此的關係,在成長中不斷調整父母的角色。 比如說,在嬰兒時期,父母理所當然是孩子的貼身保母,到了幼兒,就會加上跟孩子一起玩遊戲的玩伴角色,進入到學齡階段,就又得加上指導教練與生活規範的建構者的角色了,然後到了青春期就得開始慢慢放手,讓孩子自己學習獨立,這時父母的重心應該是扮演孩子建立生命價值觀的學習典範,協助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到了大學與成年之後,父母就該變成孩子的顧問,也就是孩子沒來徵詢我們意見時,我們就不介入與干涉。 我很贊同作者強調的,親子關係應該是分立而親密,這也是我向來主張的,父母應該是像孩子身邊的空氣般的存在。孩子不感覺到父母親的壓力,就像我們不會覺得身邊有空氣,但是空氣的確存在我們身邊,也就是父母應如同空氣般對孩子有無所不在的影響,彼此是很親密的,但是彼此又是自在而獨立的。 如何做到分立而親密?這就是這本「親子關係斷捨離」將會告訴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