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8/03/19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陳綺慧:讓生命影響生命,量心打造音樂治療

音樂對於一般人而言是種陶冶性情的娛樂享受,但對身心障礙朋友來說,還存有某種奇妙的療癒效果。透過音樂的療癒方法,讓不會看譜的人能打擊演奏、讓不識字的人能唱歌起舞;在音樂的世界裡,有礙也會化為無礙。
在身心障礙機構擔任音樂治療師已將近18個年頭的陳綺慧,1998年自國外取得音樂治療的學位後回臺,至今仍是花蓮唯一的音樂治療師。她回憶,將近二十年前的當時,全臺灣只有三位音樂治療師,因有感於這項專業領域缺乏人才及師資,她一回臺就投身其中,希望讓長期被忽略的身心障礙朋友也能享有高品質的生活。
攤開家裡大大小小的樂器,陳綺慧身懷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服務對象包括心智障礙者、失智老人、早療幼童及家長、甚至也到監獄服務,陳綺慧說:「音樂治療的內容不僅是音樂而已,其中還蘊含許多『眉角』。」例如:適合個案抓握的樂器尺寸,取決於個案的精細動作程度;選擇哪種音樂可以提高失能長者的熱情與興趣?有時甚至一條絲帶都可以是課程的素材之一,讓個案拿著絲帶隨著音樂擺動。更精確地來說,音樂治療需要依照不同個案的障別、當下的狀態、以及希望達到的目標,設計出不同課程內容,因此陳綺慧在上每堂課前,往往必須花許多時間準備適合每個學生的獨立教案,才能成就一堂完美的音樂治療課。
所謂的治療,都不是立竿見影的。個案有時需一學期、一年的治療時程,陳綺慧坦言甚至有些個案過了個短短的暑假又得重新來過。她所服務的一個自閉症的個案,自五、六歲開始學習至今已十年,每個階段提供的服務內容都不同,需隨著年紀的增長而調整。年紀小的時候,讓個案嘗試接觸多元的樂器以刺激感官的發展,像是木琴、鐵琴、沙鈴、吉他等;現在個案已進入青少年時期,為了訓練個案的規律行為以及改善缺乏力度的手指,每次課程以鋼琴彈奏為主,打開樂譜、練習翻譜、用指腹在琴鍵上敲擊,這些小細節都是課程裡重要的一環。陳綺慧說:「個案上課的目標不是『會彈鋼琴』,而是透過彈鋼琴的經驗,幫助他完成精細動作的協調、增加手指的力度,進而能夠完整的表達內心情緒。」
如果只是一般的音樂課程,通常上完課程內容就是一堂完整的課,但陳綺慧進行的音樂治療,往往還得處理個案的情緒反應,看得見的進步也不如一般孩子來的顯著。然而,每次個案接觸音樂後的反應或是之後的行為改變,都為陳綺慧的內心注入一點一滴信心;雖然這是一條漫漫長路,但她相信,唯有堅持當初的理想才能讓音樂進入更多需要朋友的世界裡,讓生命影響生命!
作者   柯妮均 全職媽媽,與先生及兒子定居花蓮,生活簡單自在,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幸福。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