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浩宏 攝/趙浩宏
在2016年台灣燈會的水上劇場中,婷雅化身成為一個美麗的花仙子,在水池中央的荷葉上面翩翩起舞。這場演出包含了各式各樣的特技表演,由國立台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的學生承接困難的特技演出,媲美國際頂尖馬戲團,讓全國人民感到驚艷,被譽為台灣燈會的全新篇章。但要能夠像范婷雅一樣在舞台上獨當一面,卻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十二年一貫的鍛鍊,充滿著淚水與汗水。
在四年級升五年級的暑假,因為好朋友想要考國立台灣戲曲專科學校(2006年8月改名為國立台灣戲曲學院),於是婷雅就陪著同樣一起學舞的好朋友考試,但在考完柔軟度、樂器聽力測驗以及面試以後,婷雅的好朋友不幸落榜,自己卻不小心錄取,進到民俗技藝學系國小部,因緣際會之下開啟了連續十二年的特技生涯。
「一開始覺得很累,而且當時年紀很小就得離開家人,早期老師又都是用體罰的方式,所以很常會想家、會哭。」
婷雅回想起小學五、六年級的訓練依然記憶猶新,雖然在學校裡面,才五年級的他們是全校最小的小小學徒,但訓練依然一點都不馬虎,從基本功的訓練開始,每天都重複練習倒立、下腰、劈腿和體能,直到六年級生國一時才開始練專業技能,依據「升部評鑑考」,考驗每個人的能力是否足夠升等,接著才開始區分每個人適合的特技項目。
一進到國中,婷雅先練扯鈴和軟功,但後來因為腰受了傷,加上國二暑假前往上海馬戲學校訓練了一個月,接觸了新的專長,改練綢吊和呼拉圈,這也使得婷雅要另外為了綢吊加強手臂的力量,以及為了呼拉圈加強律動,控制自己的身體,所以在這兩年他幾乎從來沒有休息,努力把自己所欠缺的能力在苦練後逐一克服。那是一段從覺得辛苦到習慣辛苦的過程,抱怨逐漸消失,因為她逐漸曉得,唯有不斷追求完美,才能讓自己能在舞台上有所突破。
「訓練的過程真的會有很多的挫折和困難,但還是得藉由不斷的練習來一一克服,在學校,老師也不會允許我們中途放棄。雖然有時候也是會因為練了很久很久都沒有突破而想要逃避,質疑自己是不是能力不足,但在不斷的堅持與努力之後,還是可以一一突破。」
八年一貫的訓練,讓婷雅從小學五年級一路練到高三,但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除非自己真的希望繼續走這一行,不然大部分的人都會選擇離開,插大轉學到體校,但婷雅決定要繼續學習,直升學院。
不只是京劇、客家戲,民俗技藝也同樣面臨了非常嚴重的人才斷炊的困境,就以婷雅這一屆為例,大學全班只有十九人,但真的是從戲曲學院高職部升上來的只有兩個人,其中一個是國中插班進來的轉學生,剩下的就是婷雅,是該屆唯一的一個願意接受十二年一貫,繼續鍛練特技的科班生。因為這一路真的很辛苦,就跟運動員一樣,除了體能與技術上的挑戰,心志的鍛鍊也是要持續前進而且進步所不可或缺的。
「大部分的人在高三畢業後就放棄特技了,不過還是會有幾位因為擁有特殊的技藝,所以表演有需求時會去拜託他們再複習一下協助演出,或是雖然轉進體育系,但還是會抽空練習特技的,不過多半還是放棄了。」
在學校學習時就已經開始承接商業表演的婷雅雖然熱愛自己的專業,但她也承認,特技表演工作者在台灣真的生活很困難,畢竟在台灣,表演工作者很容易被取代,而這個取代不是指勞工被機械化取代或是被移工取代,而是指人們沒有欣賞藝術表演的習慣時,大家寧願選擇把時間和金錢拿去吃一頓大餐,也不願意支持他們的演出。所以才會造成表演工作者很少,但工作機會也不多。不過婷雅也因為早已看透眼前可能會遇到的困難,很努力的嘗試各式各樣的機會,也累積了非常多樣的特技能力,讓她可以有更多機會讓自己穿梭在不同的舞台上表演,延續自己的表演事業。
「我會繼續當一個專業的表演工作者,除了固定在兒童劇團工作以外,也會在空擋承接特技表演的工作,像是綢吊、呼拉圈、空中環、扯鈴等,繼續爭取在每個舞台上表演的每一片刻。」
雖然會很辛苦,但如果喜歡了、陷入了,那就只能更努力的讓自己變強,持續努力。我想對於一個能努力不懈十二年的婷雅來說,沒有什麼困難是能讓他畏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