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很多遊牧民族徵集作戰人員的方式,其實是有點像訂定契約,或許也可以這樣說,更類似「合夥打劫」。作戰人員必需要自備武器鎧甲、牲口糧食、馬匹坐騎等作戰裝備,而給予的承諾就是參戰的人員在戰勝後,將可以參與分配奪來的戰利品,若不幸戰死,也會依照事先就說好的撫恤辦法,給予遺孀戰利品與撫恤金。也因此歷史上的遊牧民族部隊在戰勝或攻城以後,除了掠奪財物、糧食與各種物品外,還往往會一併抓走平民百姓,因為這些人口就是勞動力,是非常值錢的戰利品。而遊牧民族部隊的這種動員徵集方式,就挑戰了我們習以為常的另一個軍事常識。
「我們要去攻打南方那個城鎮,你要不要帶著你的武器與馬匹一起參加?打贏了可以一起分戰利品喔!」
很多遊牧民族的部隊在移動時,有沿路「招降」或「勸誘」小規模部族或四方牧人加入部隊的傳統。越小型的遊牧民族部隊越有這樣的傾向,而強大如征戰四方的蒙古軍團,則會招降沿途的城鎮或部族,不願意投降的很有可能會遭到蒙古部隊的毀滅性打擊,但選擇投降的城鎮或部族,則常常會自願加入或被編入蒙古部隊之中,參與蒙古人的作戰行動,而且一樣能分得戰利品。這樣的情況讓遊牧民族的部隊在移動時,常會有如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人數越來越多。這就違背了我們過去所認知的「部隊長程運動的距離越遠,損耗也越大,能作戰的人員與裝備也會變的越少。」
遊牧民族會有這樣的特性,個人猜測可能有幾個原因。第一是遊牧民族深知自己在人數上處於絕對劣勢,要組成部隊進攻別人,特別是農耕型國家,必需要儘量增加作戰人員,因此絕不會放過任何可以增加作戰人員的機會。畢竟在草原上放牧的生產模式所能養活的人數,遠低於密集農耕的生產模式,這種先天的差異讓雙方在徵集作戰人員時,擁有完全不一樣的思維。再加上遊牧民族本身的流動性就很高,部隊的徵集與組織也因此充滿彈性,快速騎兵為主的部隊,其指揮與節制也不像步兵為主的部隊那麼重視陣形編制,這都讓遊牧民族的部隊較容易沿途招募願意加入的作戰人員
第二個原因是遊牧民族的政權與部隊本來就是由許多的部族所組成,因為在四處遷徒的草原遊牧式生活中,用以維繫彼此關係的不會是鄰里、地域因素或社交關係,反而是以血緣或姻親關係為主。因此互相通婚並建立關係,往往是這些草原部族組成聯盟的基礎。最顯著的例子是滿清與蒙古的結盟就建立在彼此不斷的通婚上,這讓兩方的領導階層往往都有血緣關係。清朝時期,蒙古的下一代王公貴族多數都是在北京的皇宮中長大,直到成年才返回蒙古接任官職,其目的就是在建立彼此密不可分的血緣關係。也因此遊牧民族的部隊很容易接受與別的部族結盟,並將其納入自己的作戰部隊之中,並視其為理所當然。
而第三個原因當然就是可以分配戰利品。遊牧民族在徵集部隊時,雖然也是依當權者所頒下的作戰命令,但是遊牧民族的徵召令並不是完全建立在「為國盡忠」、「保衛家園」、「效忠君主」的概念上。相反的,仔細研究許多遊牧民族的徵召辦法,就會發現他們的徵召思維是建立在「共同分配戰利品」上,為部族或大汗盡忠作戰的獎勵並不是勳章,而是實實在在的戰利品。這也是為什麼遊牧民族的部隊有辦法沿途招募更多的作戰人員加入,因為你對一個可能不受其管轄的路人甲發布徵召令是沒有意義的,除非你能像蒙古人一樣以強大的武力脅迫,但是「未來能共同分配戰利品」就會是一個很大、很有效的誘因了,有辦法吸引沿途的牧人加入己方的作戰部隊。
最後一個可能的原因,則是馬匹與武器是遊牧民族的生活必需品。在遊牧生活中馬匹不只可以充當坐騎、擔任馱獸、生產馬奶、同時也是非常值錢,可以用來繁殖小馬賺錢的牲口。在廣大草原中生活,武器除了可以進行狩獵,也能用來對付可能會襲擊牲口的野獸,並保護自己的安全。因此遊牧民族在徵集作戰人員時,往往規定必需自己提供作戰所需的馬匹與武器,甚至是一定數量可供食用的牲口或口糧。當草原上的多數牧民都擁有作戰所需的馬匹與武器,就代表遊牧民族的部隊在沿路上招募作戰人員時,並不需要額外負擔他們的作戰裝備,只要口頭約定好彼此的承諾,牧人就可以立刻加入作戰部隊,招募的成本幾乎為零。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遊牧民族部隊都有這些特徵,這依其生活背景、漢化或突厥化的程度,而有很大的不同。但是要說的是,就是因為這些遊牧民族的社會組織不同,文化習慣不同,思維想法也不同,因此不能以先入為主的既定觀念來評估他們的軍事行動。這種情況不止出現在後勤補給與人員徵集上,也常常可以在別的地方看到類似的情況。比如說許多遊牧民族都極度重商,畢竟大草原上無法進行農耕,商業貿易通常是遊牧民族在遊牧外的最重要經濟活動。而重商者必定重視商情的蒐集,當商路通暢時,這些遊牧民族往往可以一併取得最新的技術,而運用在作戰之中,因此「蠻族部隊」的科技較為落後,也不一定是完全正確的觀念。
所以結論就是這世界上並沒有絕對正確的真理,所有的事都受其背後的脈絡架構所影響,因而有不同的可能性與運作方式,軍事上當然也不例外。如果我們完全不去思考或分析這些背後的脈絡,比較這些因素所可能引起的差異,就單純地相信某些準則一定是正確的,那未免太過危險了。畢竟這個世界上並沒有絕對無法推翻的準則,不是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