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1|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你在「為自己」而活嗎?

「我想知道這份工作適不適合我」、「這所學校、這個科系未來發展性怎麼樣?」「我下一份工作該怎麼選擇呢?」關於人生規劃的問題,每瞬間都在人們心中閃爍。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可能因為剛好身邊總是與我年紀相仿,或甚至小我好幾歲的在學青少年,我總是被詢問關於「人生規劃」的問題。比起許多資深前輩,我並不算什麼業界前輩,真的要說的話,頂多是因為過去經營過國際規模完整成熟的商業模式,而現在身處新創圈,從零開始建立供應鏈,算是看見了極端兩個樣態,而常常有所體悟。
馬雲在一次演講中對於人生規劃的分享,我十分認同:
25歲以前:當個好學生;在踏上創業路之前,先累積一些經驗,不要怕做錯事,跌倒就爬起來。
25歲至30歲:重點不是在哪家公司工作,而是跟隨了哪個老闆。一位好老闆,會讓你看到不一樣的東西。跟隨前輩學習格局、熱情、夢想。
30至40歲:好好的思考,你有沒有在「為自己工作」。
40至50歲:你必須專注在擅長的事,不要隨意嘗試新的領域;新的領域你也許會成功,但失敗的機率太高了。
50至60歲:把舞台讓給年輕人、為年輕人做事,因為他們會做得比你好。所以依靠他們、投資他們、確保他們好好的成長。
60歲以後:去海邊,好好享受日光浴吧!
.
30到40歲的階段,馬雲說,要思考:你有沒有在「為自己工作」,這件事情我認為應該更早進行。撇開人生規劃,其實不管做什麼事,都應該要將「你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放在第一順位思考。
太多人習慣決定要「聽爸媽的話」、「聽朋友的話」、「聽老版的話」、「聽客戶的話」...然而,度過人生時,終究是「自己」要為「自己」負責,而不是上述的所有人。做所有的決定時也是一樣,「如果撇開其他的因素,你自己還會想做這件事嗎?」這想法應該要時常在心裡秤量。很多人說自己是因為環境、因為經濟、因為家人而「不得不」如此,然而,其實都有選擇的,你的「良心」已經告訴你自己了。
人生說長不長,說短卻也不短,難道真的終其一生都要度過「身不由己」的生活嗎?以真誠的「人格」待人處事,並不斷的學習各種「知識」,且在人生經歷中具備「智慧」,這是一輩子都要做的事。只要還在跑道上,就不知道最後的輸贏,贏在起跑點又如何,這社會本來開始就是現實的,但誰知道誰能跑到最後呢?
人生是「自己跟自己的競賽」沒有絕對的第一名,只要深入的了解自己的特質,傾聽自己的聲音,積極的在專業領域上突破創新,你永遠是自己的第一名。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 走進房間、站在堆積如山的東西前面,你想不起來從什麼時候開始有這麼多東西?衣服已經滿到塞爆衣櫃、隨意地將衣服丟在床上或掛在椅子上;桌上已經滿到不能再多放,分不清楚要丟掉或是要留下區別是什麼;櫃子裡面有滿滿的東西,從小學時代到現在的書都沒有丟過,還擺滿了朋友送的各種紀念品;地板上有各式各樣紅白藍、牛皮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