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自〈私的迷思〉,《孔雀》主要討論中產階級家庭(包含父母與孩子)為了唸私立/明星學校所付出的代價。然而,比起老生常談「私校/明星學校是否真的值得追求?」我認為改編影集《孔雀》藉由奇幻包裝點出的「交易」是所有家庭都會面對的挑戰——畢竟,無論在公立或私立的教育環境,我們的社會都圈養出一園、又一園華麗的孔雀。
拿一點點的自己來交換|我們說好交換不能反悔
人沒有犧牲就什麼都得不到,想要獲得什麼就必須付出同等的代價,這就是鍊金術的等價交換原則。——鋼之鍊金術師開場白。
在《孔雀》中,女兒巧藝雖然唸的是上流社會中最富盛名的私立中學,然而比起「超級無敵霹靂爆有錢」的同學們,她的家庭經濟只靠「交通運輸業」父親(1200元/日)與「生活創意家」母親一日四份工作收入來勉強支撐。與同學生活方式/經濟水平落差之大,讓她連帶三角飯糰當午餐都需要躲躲藏藏。為了硬著頭皮參加在高級餐廳為自己辦的生日派對,她不得不想辦法籌錢——這時,她在校園裡遇到了孔雀。
想追求什麼必得付出些什麼。身處在資本主義的社會裡面,我們理解想要獲得金錢、地位或權利,大多是需要付出相應代價的。
校園裡的孔雀羽翼繽紛燦爛,牠跟巧藝達成了交易:「想要錢嗎?拿『一點點的自己』來交換就行了。」而這所謂的一點點,巧藝事後才知道原來是她曾被美術老師讚譽有佳、能敏銳分辨色彩的視力。
電影並沒有明說,但在現實裡,學齡階段的孩子能夠輕易地換取錢的方式,不外乎是「身體勞動」甚至是「性交易(賣春)」;而被奪走的辨色能力,或許也象徵著那雙眼睛不再能夠分清對錯。
家裡怎麼會有這些青蛙? 不是我,不是我要吃的。
在與孔雀交易過後,巧藝也越來越像孔雀。從飲食習慣、眼睛出現瞬膜、到四肢漸生羽毛。當父親發現熱鍋裡煮著的青蛙,雖然巧藝連忙說是「孔雀要吃的」,但當我們將一點點、又一點點的自己交出去,自己與「孔雀」的界線也逐漸模糊。孔雀說,我們的交易不能反悔:會不會終有一天,在不停地交出自己後,我們也成了另一隻(當初令自己害怕/唾棄的)孔雀?
你女兒都要變成一隻孔雀了|你會是台大畢業的欸
妳有發現妳的女兒在維德已經變成了一個愛慕虛榮的笨蛋,妳有發現爸爸過勞了嗎!
當巧藝的人生因為「孔雀」產生變化,爸媽分歧的意見開始浮上檯面。在這個家庭裡,你可以感受到父母都是愛著孩子的 ,只是最重視的事情不太相同。「我只希望你平安健康,知道嗎?」總是安靜開著計程車的爸爸,對巧藝是相當疼愛的。他是家中第一個驚覺巧藝行跡可疑、表現不如以往的人。在聆聽巧藝心聲、所經歷的種種後,他嚴厲要求巧藝「不要再去找孔雀」。
如果不去找孔雀,或許你會變正常。
自稱不懂教育的他,願意為孩子付出全部人生。就連丟了工作都只在家裡喝悶酒,溫吞的他第一次在家中發脾氣,甚至到學校偷竊、燒毀全校學生的家長同意書,只為了跟孔雀做交易,讓巧藝變回正常。
然而在此同時,母親卻不願意讓孔雀奪走孩子的「名校光環」。
一時的忍耐換一輩子的幸福,這很值得呀!
「現在只有家裡人看到你不一樣嘛!」媽媽看見巧藝身上的變化,她並非不心疼,然而她更重視的是「外人看到的那頂學士帽」。考到好大學,就能翻身。為了讓巧藝申請上台大,母親費盡心力讓她唸名校,出國參加國際基因工程大賽。母親窮盡一切心力,在看似豐厚的羽翼下,身心卻早已疲憊不堪。她奮鬥(或是要子女奮鬥)的方向,是為了讓子女在外人眼裡被看得見,看得起。
父親與母親都深愛著孩子,但不同的是當父親看著女兒、母親看著的是外人的眼光。
媽媽受過的苦絕對不會讓妳再吃第二遍的!|妳多久沒有想過自己了?
母親跟孔雀的第一個交易,我想應該是「家長同意書」吧。
我們在短短90分鐘就聽到兩次母親自述因為學歷不高而被迫離職的過往;那麼在真實的人生中,孩子又會聽到幾次呢?母親愛女兒,卻因為害怕自己女兒重踏自己的覆轍,她的「為你好」令人厭惡卻又力道十足。一聽到女兒説「自己考不上好大學」便崩潰大喊「不會發生這種事、不會發生這種事的!」她曾受到的傷害,使她只能屈服在孔雀底下。她交易的是自己巨大的工作時間與工作壓力,將自己陪伴、教育孩子的權利交付給學校,期待學校給孩子不一樣未來的同時,也在家庭教育中缺席了。
現實中的孔雀不會說話,我們所聽見的不過是自己內心的聲音。當母親站在孔雀園前,透過孔雀,我們才意識到總被叫做「巧藝媽媽」的女人其實有名字叫方美琪、我們才第一次想到美琪應該有自己的夢想,才發現美琪的衣服總是那幾套,已經很久沒有買自己的衣服了。
我知道你犧牲、但哪個媽媽不犧牲?比的是誰的努力多。
服膺主流(名校、升學、考試)價值,當「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走火入魔,家庭的愛就成了監牢,框住母親也框住孩子,在孔雀園裡圈養成一隻隻百鳥之王。
你愛女兒還是愛維德?其實你只是恐懼害怕
編導透過隱晦的鏡頭,告訴我們兩年後巧藝如(母親所)願的考上台大、弟弟巧新也進了維德中學,穿上別有孔雀徽章的校服。看似美好的家庭,卻在父親向籠遞出餌食的同時嘎然而止:原來牢籠裡的孔雀正是母親。
本劇運用孔雀「華麗而無用」、「驕傲」、「百鳥之王」的形象,讓我們對願望/慾望有更深一層的了解。燒掉同意書並不能讓私校變得普通,更不是打破名校、升學、考試等迷思的具體方法,就如同劇中同學在學校高壓制度被打破後,竟主動發起「名校自救方案」——因為他們害怕沒有了制度,就變得跟其他學生一樣。
孩子圈養的孔雀是自己比不上他人的害怕,
而母親的孔雀則是孩子比不上他人的恐懼。
於是我們懂了:原來是來自升學主義的壓力成了牢籠,害怕恐懼的鳳凰受困其中而成為孔雀。
結語:百鳥之王/鳳凰養成計畫
我只在乎一件事,我想給他們我覺得最好的禮物。巧藝現在可能很不滿,但多年之後她再回頭看時,說不定會有不一樣的法。
這是在原篇〈私的迷思〉中,吳曉樂引用家教家媽媽說過的話,意指女兒當下還無法了解家裡送她進名校的用心與苦思,需要等到未來才能了解。然而在〈孔雀〉裡,兩年後聚在維德中學孔雀園的一家人,顯然有不同看法。
面對升學/菁英主義的壓力與恐懼,教育環境養出了一隻隻的孔雀,然而百鳥之王終究不是鳳凰。「金錢?名校?好工作?」要能翱翔於天空,必須先除去這些隨恐懼膨脹的願望/慾望,才能擁有健壯的翅膀。
於是當下一代的孩子回頭時,看到的是孔雀、還是鳳凰呢?我想,這便是現在教育改革該努力的方向了。
如果閱讀這篇文章「讓你有所啟發,請按下愛心」,讓我為你寫出更多評論。
穩定追蹤我及專題「老師的放映後教室」,便能即時收到下一篇影評通知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