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局《中史課綱修訂諮詢》的八宗罪 (上)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修訂中國歷史科課程(中一至中三)》
意見書

引言

2016年,教育局推出《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修訂中國歷史科課程(中一至中三)》諮詢文件,分別提出課程宗旨、目的、題材及課節安排等多項綱領 (下文稱「新中史課綱」、「課綱」)。政府雖然曾舉行兩次諮詢,但未有廣泛採納公眾意見,便已急急將提案移送至立法會,後來2017年立法會在議席從缺的情況下,居然草草投票通過無約束力議案,強硬推行未經廣泛諮詢的新中史課綱,置數萬市民之授權及香港學生之前途於不顧,實在令人匪夷所思。再者,新中史課綱本身缺漏甚多、安排失當,令學生難以承受,非但不能解決中史科固有之問題,而且教學宗旨偏頗,有變相實行洗腦「國民教育」之嫌。我們是一群愛好中國歷史的市民,當中有退休中國歷史科老師、大學生及其他社會人士,特此撰文指出中史課綱內容的謬誤與問題,促使政府撤回問題課綱,並希望政府就此召開公聽會,供市民發表意見。

一、課程宗旨

自相矛盾 原則偏頗

教育局推出新中史課綱,當中課程宗旨有四項:一,認識中國重要的歷史事件、人物事蹟、民族發展概況及社會文化面貌;二,理解及分析相關的歷史資料,從而培養學生研習歷史的能力;三,培養優良的品德,以及個人對社會、國家及民族的歸屬感;四,培養學習中國歷史的興趣。四項綱領主次不明,其中第一項的「民族發展概況」意義不明,第四項則自我指涉,撇除以上兩項較小的問題,課程宗旨亦有自相矛盾、原則偏頗等較重大的問題,比照新中史課綱推出以來,政府對公眾疑慮的回應,實在難以令市民放心。
根據新中史課綱第二階段諮詢稿「課程宗旨」部分第一及第二項,中史科旨在讓學生「認識中國重要的歷史事件」、「理解及分析相關的歷史資料,從而培養學生研習歷史的能力」,進而培養第三項所言及的「歸屬感」。然而何謂「重要的歷史事件」、「相關的歷史資料」、「歸屬感」,概觀新中史課綱兩個階段的諮詢稿全文,皆未有就相關詞語提出釋義。若按照字面意思理解課綱所列的四項課程宗旨推論,
學生若已「認識中國重要的歷史事件」,並且能「理解及分析相關的歷史資料」,具備「研習歷史的能力」,則有權選擇及表達其對「社會、國家及民族」的看法,但此看法卻不一定指向「對社會、國家及民族」有「歸屬感」,由此可見課程宗旨有結構性的矛盾。若課程宗旨中的第三條凌駕於其餘綱領之上,則抵消了其他綱領的要旨。
新中史課綱初步推出時曾遭受各界質疑,理由是課綱並未包括六七暴動及八九民運等歷史事件,然而教局副秘書長陳翠華於面對傳媒質詢時,卻表示「不會將『雞毛蒜皮』的事列入其中」,而「中華千年歷史亦難以鉅細無遺放進課綱」,可見以上兩項並非教育局所定義的「重要的歷史事件」,其「相關的歷史資料」亦沒有「理解及分析」之必要。教育局官員語出驚人,展現的史觀令人歎為觀止,社會輿論固然大譁,並按「親共」與「反共」、「建制派」與「反對派」等立場而迅速歸邊。中國歷史科應否包含六七暴動及八九民運,本身固然值得討論,然而,由小觀大、見微知著,此事實在蘊含遠比「親共」與「反共」之爭更深層的問題,亦是教育局有意迴避的問題核心:教育局到底是根據什麼原則採納史實編寫課綱?什麼是「鉅」,什麼是「細」,什麼歷史比較重要,什麼才是「雞毛蒜皮」?
根據「課程宗旨」部分第三項,新中史科其中一項宗旨在於培養學生「對社會、國家及民族的歸屬感」。新中史課綱「課程架構」的「課程設計原則」部分亦指出,初中新中史課程乃建基於小學常識科之單元:「國民身份認同與中華文化」,並透過全面學習課綱選採之中國歷史,「深化和鞏固」該小學常識單元中的意識,以建立「國民身份認同」。觀乎特區政府2012年試圖推行國民教育所採用的手法,公眾有理由推斷,教育局可能依照一己喜好、或因服膺政治任務而以偏頗手法編撰新中史課程,對史料進行選擇性的剪裁、渲染、或遺忘亦毫不令人意外,公眾對此有所疑慮,亦是情有可原。此外,下文亦將提及新中史課綱課節安排失衡,其「詳近略遠」的安排不但使學生無所適從,更難免對歷史的不同章節避重就輕,以免令學生對「社會,國家及民族」反感,從而達到建立學生所謂「歸屬感」或「國民身份認同」的目的。

胡亂嫁接張冠李戴 剪裁史實侮辱歷史

此舉有兩大問題:其一,中學歷史科與小學常識科職能不同、範圍不同、手法不同,將兩者強行嫁接根本不妥。根據教育局2017年《小學常識科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課程架構」一章的「學習範疇五:國民身份認同及中華文化」,其引言表示「整體期望提升學生對國家的認知和對國民身份的認同」,關鍵詞在於「認知」,而「學習重點」則提及8次「認識」、4次「了解」或「初步了解」、2次「知道」,技能則較著重識別、閱讀,可見小學常識科旨在為幼童提供較簡單的世界觀,模塑學童對身邊環境的認識。另一方面,歷史科與常識科的職能南轅北轍,正如司馬遷於《太史公自序》所言,所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歷史蘊含人類社會變化的前因後果、世界格局,歷史科更有責任培養學生對歷史事件及歷史人物的鑑賞能力與批判思維,其理路與常識科的「初步了解」、「認知」絕不相同,歷史科的深度及複雜程度亦絕非常識科所能比擬。故此,將中學中史科視為小學常識科之延伸,把中學中史科「建基」於小學常識科之上,無疑是荒謬之至、貽笑大方。
其二,承接上文所述,歷史科既然旨在「培養學生研習歷史的能力」,正好需要直面真實,正視前人所踏過的泥淖與血污,從而避免前人所犯的錯誤。教育局若因政治意識型態驅使而任意剪裁甚至竄改史料,則有違學習歷史應有之理性求真態度,更是對學生植入扭曲的認知架構,非但不能「培養學生研習歷史的能力」,反而是毒害學生、蒙蔽學生,摧毀及扼殺「學生研習歷史的能力」。由此可見,第三項的培養「歸屬感」與第二項培養「研習歷史的能力」兩者互相矛盾,更遑論「學習目標」部分提及的「鑑古知今」的境界。簡而言之,教育局若認為,為了符合當權者的政治需要,史料可以任意剪裁,以服膺當權者的意識型態,再將之灌輸給學生,則是對歷史教育以至歷史本身最大的侮辱。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國文老師批評臺灣108課綱刪減文言文的比重,本集許律師將從課綱爭議檢視教育與法律的關係,並從歷史的角度談臺灣課綱的沿革。討論課綱調整是純粹政治問題還是涉及法律問題,並探討課程綱要的發展及對教育問題的全面性考察。
    Thumbnail
    【進階觀課】 面對今天的社會課,我有以下的觀察與收穫:  有溫度的歷史 實人的歷史課很重視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感受,要試著在課堂中讓學生對該事件、人物產生共鳴與連結,而不是死板板的歷史事實;今天的課程中,品師透過閱讀文章和引導讓孩子對於鄭經的評價有所轉換,從以前的「門當戶對」對比孩子們現在熟悉的「
    寫給學生如何完成「學習歷程」的建議,初步建議或許未來有空會再修改,又或許有好的作品可以出現? 學歷歷程重點在於「學生」面對「問題」的「學習過程」與「反思」,如何完整地將一個「問題」(或主題、議題)呈現才是學習歷程的重點。 所以:重點不是「頁數」多寡、而是「內容」有沒有足夠的品質。
    Thumbnail
    在閱讀完胡昌智博士的《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的第一個章節後,深感胡博士在章節末尾對1980年代台灣(中華民國)歷史教育的思慮是非常當下也非常發人省思的。
    Thumbnail
    108課綱上路至今五年,118課綱將在不遠的未來登場。文言文刪減、歷史主題式教學,及高教學生數理能力弱化等輿論盛行的話題,都牽涉一個核心問題:什麼知識、內容應該要被納進課綱?對學生而言重要的事情,並不僅限於傳統學科知識。
    Thumbnail
    你認為高中時所學的學科畢業後哪一科最先被學生放棄?數學?物理?化學?我認為是歷史。讓我們回想一下,國高中的歷史課都教了些什麼,歷史做為一門國高中生必修的學門,它的價值是什麼?而它的教學或者內容,是否達到以古鑑今的目的,啟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與重視的理由,並引導學生思考歷史做為還原過去曾有的選擇
    Thumbnail
    香港的填鴨式教育常為人垢病,「學會學習」對大部分家長、老師乃至學生而言只是口號而已。但放眼經典,先民早在《禮記·學記》就曾「投訴」當時的老師只會照書讀了!
    Thumbnail
    臺灣日治初等教育受政策和殖民地政策影響,當中出現了現代教育系統無法想像的課程,如農業、手工和商業等科目。想知道老一輩上學都學了些什麼?歡迎閱讀本文了解更多。
    每次的課綱調整就像是環境工程,也難怪所有人都想檢視這些調整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和對社會未來的期望。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國文老師批評臺灣108課綱刪減文言文的比重,本集許律師將從課綱爭議檢視教育與法律的關係,並從歷史的角度談臺灣課綱的沿革。討論課綱調整是純粹政治問題還是涉及法律問題,並探討課程綱要的發展及對教育問題的全面性考察。
    Thumbnail
    【進階觀課】 面對今天的社會課,我有以下的觀察與收穫:  有溫度的歷史 實人的歷史課很重視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感受,要試著在課堂中讓學生對該事件、人物產生共鳴與連結,而不是死板板的歷史事實;今天的課程中,品師透過閱讀文章和引導讓孩子對於鄭經的評價有所轉換,從以前的「門當戶對」對比孩子們現在熟悉的「
    寫給學生如何完成「學習歷程」的建議,初步建議或許未來有空會再修改,又或許有好的作品可以出現? 學歷歷程重點在於「學生」面對「問題」的「學習過程」與「反思」,如何完整地將一個「問題」(或主題、議題)呈現才是學習歷程的重點。 所以:重點不是「頁數」多寡、而是「內容」有沒有足夠的品質。
    Thumbnail
    在閱讀完胡昌智博士的《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的第一個章節後,深感胡博士在章節末尾對1980年代台灣(中華民國)歷史教育的思慮是非常當下也非常發人省思的。
    Thumbnail
    108課綱上路至今五年,118課綱將在不遠的未來登場。文言文刪減、歷史主題式教學,及高教學生數理能力弱化等輿論盛行的話題,都牽涉一個核心問題:什麼知識、內容應該要被納進課綱?對學生而言重要的事情,並不僅限於傳統學科知識。
    Thumbnail
    你認為高中時所學的學科畢業後哪一科最先被學生放棄?數學?物理?化學?我認為是歷史。讓我們回想一下,國高中的歷史課都教了些什麼,歷史做為一門國高中生必修的學門,它的價值是什麼?而它的教學或者內容,是否達到以古鑑今的目的,啟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與重視的理由,並引導學生思考歷史做為還原過去曾有的選擇
    Thumbnail
    香港的填鴨式教育常為人垢病,「學會學習」對大部分家長、老師乃至學生而言只是口號而已。但放眼經典,先民早在《禮記·學記》就曾「投訴」當時的老師只會照書讀了!
    Thumbnail
    臺灣日治初等教育受政策和殖民地政策影響,當中出現了現代教育系統無法想像的課程,如農業、手工和商業等科目。想知道老一輩上學都學了些什麼?歡迎閱讀本文了解更多。
    每次的課綱調整就像是環境工程,也難怪所有人都想檢視這些調整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和對社會未來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