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修訂中國歷史科課程(中一至中三)》
意見書
引言
2016年,教育局推出《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修訂中國歷史科課程(中一至中三)》諮詢文件,分別提出課程宗旨、目的、題材及課節安排等多項綱領 (下文稱「新中史課綱」、「課綱」)。政府雖然曾舉行兩次諮詢,但未有廣泛採納公眾意見,便已急急將提案移送至立法會,後來2017年立法會在議席從缺的情況下,居然草草投票通過無約束力議案,強硬推行未經廣泛諮詢的新中史課綱,置數萬市民之授權及香港學生之前途於不顧,實在令人匪夷所思。再者,新中史課綱本身缺漏甚多、安排失當,令學生難以承受,非但不能解決中史科固有之問題,而且教學宗旨偏頗,有變相實行洗腦「國民教育」之嫌。我們是一群愛好中國歷史的市民,當中有退休中國歷史科老師、大學生及其他社會人士,特此撰文指出中史課綱內容的謬誤與問題,促使政府撤回問題課綱,並希望政府就此召開公聽會,供市民發表意見。
一、課程宗旨
自相矛盾 原則偏頗
教育局推出新中史課綱,當中課程宗旨有四項:一,認識中國重要的歷史事件、人物事蹟、民族發展概況及社會文化面貌;二,理解及分析相關的歷史資料,從而培養學生研習歷史的能力;三,培養優良的品德,以及個人對社會、國家及民族的歸屬感;四,培養學習中國歷史的興趣。四項綱領主次不明,其中第一項的「民族發展概況」意義不明,第四項則自我指涉,撇除以上兩項較小的問題,課程宗旨亦有自相矛盾、原則偏頗等較重大的問題,比照新中史課綱推出以來,政府對公眾疑慮的回應,實在難以令市民放心。
根據新中史課綱第二階段諮詢稿「課程宗旨」部分第一及第二項,中史科旨在讓學生「認識中國重要的歷史事件」、「理解及分析相關的歷史資料,從而培養學生研習歷史的能力」,進而培養第三項所言及的「歸屬感」。然而何謂「重要的歷史事件」、「相關的歷史資料」、「歸屬感」,概觀新中史課綱兩個階段的諮詢稿全文,皆未有就相關詞語提出釋義。若按照字面意思理解課綱所列的四項課程宗旨推論,
學生若已「認識中國重要的歷史事件」,並且能「理解及分析相關的歷史資料」,具備「研習歷史的能力」,則有權選擇及表達其對「社會、國家及民族」的看法,但此看法卻不一定指向「對社會、國家及民族」有「歸屬感」,由此可見課程宗旨有結構性的矛盾。若課程宗旨中的第三條凌駕於其餘綱領之上,則抵消了其他綱領的要旨。
新中史課綱初步推出時曾遭受各界質疑,理由是課綱並未包括六七暴動及八九民運等歷史事件,然而教局副秘書長陳翠華於面對傳媒質詢時,卻表示「不會將『雞毛蒜皮』的事列入其中」,而「中華千年歷史亦難以鉅細無遺放進課綱」,可見以上兩項並非教育局所定義的「重要的歷史事件」,其「相關的歷史資料」亦沒有「理解及分析」之必要。教育局官員語出驚人,展現的史觀令人歎為觀止,社會輿論固然大譁,並按「親共」與「反共」、「建制派」與「反對派」等立場而迅速歸邊。中國歷史科應否包含六七暴動及八九民運,本身固然值得討論,然而,由小觀大、見微知著,此事實在蘊含遠比「親共」與「反共」之爭更深層的問題,亦是教育局有意迴避的問題核心:教育局到底是根據什麼原則採納史實編寫課綱?什麼是「鉅」,什麼是「細」,什麼歷史比較重要,什麼才是「雞毛蒜皮」?
根據「課程宗旨」部分第三項,新中史科其中一項宗旨在於培養學生「對社會、國家及民族的歸屬感」。新中史課綱「課程架構」的「課程設計原則」部分亦指出,初中新中史課程乃建基於小學常識科之單元:「國民身份認同與中華文化」,並透過全面學習課綱選採之中國歷史,「深化和鞏固」該小學常識單元中的意識,以建立「國民身份認同」。觀乎特區政府2012年試圖推行國民教育所採用的手法,公眾有理由推斷,教育局可能依照一己喜好、或因服膺政治任務而以偏頗手法編撰新中史課程,對史料進行選擇性的剪裁、渲染、或遺忘亦毫不令人意外,公眾對此有所疑慮,亦是情有可原。此外,下文亦將提及新中史課綱課節安排失衡,其「詳近略遠」的安排不但使學生無所適從,更難免對歷史的不同章節避重就輕,以免令學生對「社會,國家及民族」反感,從而達到建立學生所謂「歸屬感」或「國民身份認同」的目的。
胡亂嫁接張冠李戴 剪裁史實侮辱歷史
此舉有兩大問題:其一,中學歷史科與小學常識科職能不同、範圍不同、手法不同,將兩者強行嫁接根本不妥。根據教育局2017年《小學常識科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課程架構」一章的「學習範疇五:國民身份認同及中華文化」,其引言表示「整體期望提升學生對國家的認知和對國民身份的認同」,關鍵詞在於「認知」,而「學習重點」則提及8次「認識」、4次「了解」或「初步了解」、2次「知道」,技能則較著重識別、閱讀,可見小學常識科旨在為幼童提供較簡單的世界觀,模塑學童對身邊環境的認識。另一方面,歷史科與常識科的職能南轅北轍,正如司馬遷於《太史公自序》所言,所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歷史蘊含人類社會變化的前因後果、世界格局,歷史科更有責任培養學生對歷史事件及歷史人物的鑑賞能力與批判思維,其理路與常識科的「初步了解」、「認知」絕不相同,歷史科的深度及複雜程度亦絕非常識科所能比擬。故此,將中學中史科視為小學常識科之延伸,把中學中史科「建基」於小學常識科之上,無疑是荒謬之至、貽笑大方。
其二,承接上文所述,歷史科既然旨在「培養學生研習歷史的能力」,正好需要直面真實,正視前人所踏過的泥淖與血污,從而避免前人所犯的錯誤。教育局若因政治意識型態驅使而任意剪裁甚至竄改史料,則有違學習歷史應有之理性求真態度,更是對學生植入扭曲的認知架構,非但不能「培養學生研習歷史的能力」,反而是毒害學生、蒙蔽學生,摧毀及扼殺「學生研習歷史的能力」。由此可見,第三項的培養「歸屬感」與第二項培養「研習歷史的能力」兩者互相矛盾,更遑論「學習目標」部分提及的「鑑古知今」的境界。簡而言之,教育局若認為,為了符合當權者的政治需要,史料可以任意剪裁,以服膺當權者的意識型態,再將之灌輸給學生,則是對歷史教育以至歷史本身最大的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