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上一篇的話題,這一篇我想講講課綱刪減後的事。
課綱刪減固然有其用意,但若是沒有相對應的措施,在一般人眼裡就會看起來只是在讓課程難度減低,讓學生爽爽畢業。
以下五點是我的建議
一. 增加自由選修課程
目前學校的自由選修課程每周也不過一兩堂,在學生眼裡,只不過是一堂「廢課」,增加選修課程的堂數和種類,能幫助學生更容易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和愛上這種「想學什麼,自己決定」的學習方式。
二. 提倡在上課時分組討論
從基礎教育開始,讓學生在上課時以分組討論的方式進行教學,不僅能讓生學習團隊合作和練習交換意見,也能讓學生透過查詢相關資料,增加課本上知識與課外知識的連結,進而摸索出自己喜歡的領域。
三. 將考試所佔的成績比例強制調低
台灣考試取向的升學主義有很大的原因出自於考試分數在總成績中佔的趴數太高(不論是學校或學測成績),以致於學生們會將心力放在考試上,若將考試所佔的成績比例調的比作業所占趴數相等或更低,讓學生明白考試並不是最重要的事,如此一來,補習也就顯得沒那麼重要,這對於課外自主學習的推廣有很大的幫助。
四. 提高教師考試和培訓門檻
好的教學,需要有好的帶領者,在我的求學歷程中,我觀察到有部分老師仍是食古不化的,而要培養出觀念新穎、能帶領學生的老師,最根本的做法就是從師資篩選開始,提高教師篩選門檻,並對老師實施「試用期」,如此一來,就能確保老師的品質,有了好的老師帶領,學生自然就會成長。
五. 提早放學時間
之所以不讓上學時間延後,是因為強迫讓學生早起的確是好事一件,而提早放學時間的用意是在於讓學生能有更多的課外時間去自學和準備報告,增加能讓學生自由運用的時間,對於自學是有利的。(但這項要實施還是比較困難,因為如果學生反而補更多那就GG了)
我認為,若以上五點皆能完全實行,就能創造一個「專心上課,開心自學」的環境,讓學生能確實在學校吸收基本知識外,更讓學校變成一個讓學生嘗試、摸索未來的平台,教育的真正目的是為了帶領學生找到方向,而不是讓學生每次都考1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