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17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臺文天文臺】楚然:說真話練習——林海音《新聞文學暫行課程標準》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個藏品】
      近日,標榜「非虛構寫作」的書籍蔚為流行,這種利用小說技巧,處理現實素材的文學作品,其形式內容和臺灣一九七○年代興起的「報導文學」類似,不少文學美感與社會關懷兼顧的優秀作品流傳至今。
      回顧臺灣文學的發展,在一九七○年之前,「報導文學」是否有發展的可能?
      讓我們將時針往前調,回到一九五○年代,林海音正提筆草擬《新聞文學暫行課程標準》的大綱,似乎是打算用於推廣「新聞文學」。可惜這份稿子最終沒有完成,沒有人知道其中的曲折。也許林海音忙於編務,也許最後她發現自己熱愛的是文學而非新聞,所以放棄推廣「新聞文學」。
      無論如何,如果《新聞文學暫行課程標準》完成,林海音也用這套講綱教出一批學生。日治時期萌芽的「報導文學」,或許不用等到一九七○年代才逐漸復甦。依照林海音的文學品味,可能一九六○年代臺灣就會多出一批優秀的「新聞文學」。
      但《新聞文學暫行課程標準》為什麼沒有寫完?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回到一九五○年代,尋找一些蛛絲馬跡吧。

      林海音打算親自撰寫《新聞文學暫行課程標準》,或許不是天外飛來一筆,她的老師就曾經做過類似的事情。
    《新聞文學暫行課程標準》手稿 (藏品/夏祖焯、夏祖美、夏祖麗、夏祖葳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在一九三○年代,如果你選擇就讀北平新專,上「新聞學」時,老師不會使用課本,也不會準備講義,你必須拿著一支筆,一本筆記本,想盡辦法將老師在課堂所說的一字一句都寫下來,等到下課回家,再將草草記下的內容好好謄寫到另一本筆記本上。
      台上的老師是校長成舍我,民國初年的有名辦報人,那時他三十幾歲,已經創立《世界畫報》、《世界日報》和《世界晚報》。坐在你旁邊的同學叫林含英,再過不久她就會起新的筆名——林海音,一位影響臺灣文壇深遠的報刊編輯。
      當林海音回憶受教於成舍我的時光時,認為老師的用意是「為了讓我們藉此練習『聽寫』及整理工作,外帶練習毛筆字。[1]」成舍我認為辦報的目的是為了大眾,而不是特定人士。在散文〈一生的老師〉裡,林海音認為成舍我深深影響她對報導的看法:
    我覺得把自己的主觀看法置身於外的客觀新聞寫作,已經不能滿足我的寫作和慾望;這慾望,便是我要發揮我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因此,才使我由新聞寫作走入文藝寫作之路了。[2]
      這篇寫於民國八十年的文章,似乎解釋林海音從擔任「聯副」主編,創辦《純文學副刊》、「純文學出版社」,從報業逐漸走向文學出版的心境轉折。歷史上不乏記者投身文學創作、編輯的例子,為了要表達自己的看法,林海音捨棄不能有主觀意見的新聞報導,投入文學的懷抱。
      但林海音之所以走向文學,除了個人意志,現實因素也應該列入參考。以1950年代《新聞文學暫行課程標準》的未完稿為切入點,或許可以看到蛛絲馬跡,根據林海音所擬的大綱:

       目標:     1.明瞭新聞文學雨新聞學中的重要和由來     2.使學生閱讀純新聞之外的各類作品     3.使學生練習純新聞以外的各類寫作

       教材大綱:     一、新聞文學的由來     1.新聞與文學     2.歷史的例比     3.時代的演變     4.影響和趨勢

        二、新聞文學的範圍     1.新聞文藝化     2.書摘     3.報告文學     4.期刊     5.其他

        三、新聞文學的寫作、閱讀與比較     1.不同於純粹新聞     2.不同於普通文學     3.新聞文學的特徵     4.閱讀與比較[3]
      可惜林海音寫到第一章的第四節「影響和趨勢」就戛然而止了,我們無緣知道新聞文學、純粹新聞、普通文學之間的細微差別,也無從得知林海音如何劃分新聞文學的邊界。幸好第一章的前面三節已經完成,我們得以窺知林海音如何說明「新聞文學」的歷史脈絡與演變。
    《新聞文學暫行課程標準》手稿 (藏品/夏祖焯、夏祖美、夏祖麗、夏祖葳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林海音更進一步分析,由於科技的發達,讀者希望新聞的內容更豐富,不能單純說明事情與發生地點,必須要有解釋、批評和文字美感。從記者的觀點來說,則是希望能藉由文字激發讀者的同情心,能夠藉此教育讀者。林海音希望新聞能夠多一點記者想傳遞的內容,能夠從單純傳遞訊息的媒介,變成精彩的文學作品。
      但那時候是一九五○年代。
      不少新聞界人士因為匪諜案遭到槍斃、入獄[4],除外言論也受到嚴格管制,說真話是有可能入獄的。也許林海音想藉由「新聞文學」,利用新聞抒發記者對於社會的看法,在嚴密的國家體制鑿出一個小洞,讓牆裡頭的人看到外面的光。
      記者必須想辦法貼近真實,在國家機器的監視下,試著練習發出自己的聲音。和成舍我的辦報理念一樣,不為特定人士,為社會大眾。不知道林海音撰寫這篇講綱時,是否憶起在北平時,抄寫老師講課內容的時光。
      需要練習說真話才能活下來,是那個時代的悲哀。
      我們不知道這篇講義沒有完成的原因,但這種留白給了後人非常多的想像,也許林海音認為與其寄託於「新聞文學」,不如從「文學」下手更為簡單;又或者覺得即使這篇手稿完成,也無用武之地,於是將這份未完的講稿收入抽屜。
      令人慶幸的是,林海音沒有離開報業,她成為「聯副」的編輯,一當就是十年,非常多臺灣作家也因而得到發表的舞台。在報導國家大事的報紙裡,林海音硬是撐出一片天地,讓很多人可以發聲。
      直到「船長事件」發生,由於王鳳池(筆名風遲)寫的新詩〈故事〉,疑似諷刺當時的總統蔣中正,作者被關了三年五個月,林海音因此辭去「聯副」編輯一職。
      臺灣報紙界也許少了一位好編輯,但換了另一片天空,待在出版界的林海音繼續用雙眼尋找其他星星。
      每當我佩服林海音的審稿眼光時,不免都會想到這份未完的稿件,如果說真話練習是為了吸引讀者的目光,而不是躲避當局者的審查時--也許,我說也許,臺灣文學史冊上可能又會多幾篇「說真話」的好作品。
    《新聞文學暫行課程標準》手稿數位影像 (藏品/夏祖焯、夏祖美、夏祖麗、夏祖葳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作家小傳
    林海音(1918-2001),出生於日本大阪,創作文類主要以散文和小說為主,兼及兒童文學。散文創作方面,從記敘家庭瑣事、異國遊歷、故京憶往到歷數文壇典故。小說則長於描寫婚姻家庭題材,從舊時代寫到新社會,對於轉型階段婦女在愛情與婚姻中的處境,有深刻的理解和同情。後創辦《純文學》月刊,主持純文學出版社近三十年,對臺灣現代文學的開展及文學出版的推展貢獻良多。
    ★觀測員簡介
    楚然 臺大臺文所碩士,臺灣推理作家協會成員,碩士論文題目研究魏清德。
    [1] 出自林海音〈一生的老師〉,《春聲已遠》(臺北:遊目族文化,2000),頁78-79。 [2] 同上註。 [3] 根據手稿辨認,文字難免有所疏漏,如果錯誤,望讀者海涵。 [4]詳細表格請見呂東熹,《政媒角力下的臺灣報業》(臺北:玉山社,2010),頁121-125。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