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這一個月,釀電影交出了我心目中這一年半以來、可以排進前三名紮實的專題:和 2018 女性影展合作的一系列文章,聚焦創作者的意識和生命課題,談美學也談社會樣貌,相信對不論對寫作者、或觀看者而言,都打開了看片之外另一個維度的思考。
這其中,包括四篇文章介紹入選【台灣競賽獎】單元的 12 部片:黃以曦的
〈現實的哪一邊?〉從紀錄片《大帳篷-想像力的避難所》和實驗紀錄片《臨時工》去談舞台前後的真實與虛構,以及和彼此人生的交織;葉家瑜的
〈我們如何在照鏡子的時候不要僅看見自己?〉則是在紀錄片《再會馬德里》和劇情短片《離巢》中,看見母女心思,辨認成長中的自決衝突,也反身思考自己;施彥如的
〈少女心事有誰知〉一文,看四部表述青春心靈的劇情短片《2號球衣》、《亮亮與噴子》、《133 公里》和《小文空仔與那隻羊》,其中各有彆扭和困境、難以化解的心結與家族裂痕,能穿透這些荊棘也意味著長大了,但拉拔她們的強韌力量,又是來自自己;至於汪正翔的
〈看影片跟看相片,哪一個比較惆悵?〉,聚焦四部媒材特殊的作品《鄉愁/餘像》、《關於他的故事》、《曜》和《一如往常》,從中作者不只思考記憶被影像再現的能與不能,也討論影片與照片的意義落差。
國際單元方面,陳太陽的
〈在家庭課題裡我們都會犯錯,那是因為我們是人〉整理《失控夜狂奔》、《邊緣媽咪日記》、《叢林日常》三部片,皆屬非典型的家庭組成,但從中看到的親情課題,又其實不難理解;于念平的
〈紀錄與事件,鏡頭之外發生了什麼?〉則是從今年的開幕片《無法無家》切入,帶往《被監禁的女人》、《性、手槍,再來點森巴》,談的是紀錄片的創作位置,看鏡頭主導者與被攝者的互動,也看介入的痕跡;最後是今年女影的焦點影人蘇.弗迪胥專題,由陳顗竹犀利的眼光看去,在
〈以自我生命經驗呼喚群體〉一文中爬梳橫跨數十年的論述語境,那同時也能聽見文中提到的,「對變革的號召」。
雖然是九月份的專題整理,時序已經來到十月中,而馬上緊接著、我們策劃(而且保密)已久的新專題就要上線了!保證會讓大家驚喜;這同時釀電影的第一本正式雜誌《創刊號》正如火如荼在預購中,優惠價格只到上市前為止,還沒有預約的你,趕快
來這瞧瞧喔!
敬請期待創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