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農:暫時停止厭世 | 04 翻 不翻 (上)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翻土,在彰化常聽到的閩南語說法是「翻田 pháng tshân」或「犁田 lê-tshân」。
犁:名詞,可指「耕翻土地所用的農具」;動詞,可指「將較深層的土壤翻到表面」。
台灣最早使用黃牛犁田;至西元1624年,由荷蘭人自印尼爪哇引進首批水牛。| 圖/農業機械圖冊 文/農業兒童館 牛
自「犁」發明後,從最早的人力帶動,到有效率地運用獸力,如牛、馬、騾等;直至工業革命,獸力逐漸被機械取代❶。而台灣的農業機械化,主要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綠色革命好比燎原之火,政府不只引進了農藥與化學肥料,彼時更大力鼓吹農民使用吃石油的農機 ❷,例如耕耘機(鐵牛仔)及曳引機(火犁仔)等。取而代之的,並不僅是表面上的牛隻數量減少而已,還有牛耕背後的文化與情感意涵,而重要的操牛技術亦因此面臨失傳。
「美麗鐵牛」耕耘機於 1957 年刊登於《豐年》半月刊的廣告 | 圖文/豐年社
《豐年》半月刊上推廣耕耘機的漫畫(1957) | 圖文/豐年社
然而,無論是耕牛抑或機械,「翻土」的作用無非是鬆土、增加土壤的透氣性、曬土殺菌、掩埋上一期作物的殘體、整地等。但是,隨著耕牛減少、農機普及,農業對石油的依賴便與日劇增。

但是石油還可以用多久?未來買得起嗎?

這是另一個很大的話題,在此便不多贅述,有興趣可以看清大彭明輝教授的這篇文章:《Peak oil 新解》。簡單點,可以點開下面這個影片,看 01:53~04:08,有附中文字幕哦。

然而過度地翻耕土壤將造成嚴重的土壤侵蝕,所以除了上述的石油因素外,世界各地的農民基於環境保護,開始放棄、減少或改變「翻土」這道程序

什麼是土壤侵蝕?

土壤侵蝕:為土壤退化的一種形式。自然因素可為水或風。雖然侵蝕本為自然過程,但人類活動卻增加了全球侵蝕發生率的10至40倍。|維基百科
下面這則影片很直觀地實驗了土壤遭到侵蝕的過程。(因為沒有中文字幕,所以我大概解釋一下。)
影片中的三個容器裡原先有相同且等量的土壤,後來左邊的容器裡種了植物,中間的容器覆蓋了一層落葉,右邊的容器則維持原樣,即裸露的土壤。男子分別在三個容器裡倒入清水,模擬水流對土壤的侵蝕作用。另外,每個容器的瓶口各別接了一個杯子,盛接沒辦法被土壤吸收的水,以模擬地表逕流
實驗最後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逕流水的清澈程度由左至右遞減。流經裸露土壤的水流帶走了最多的土。
重點來了!

在農業活動裡,是什麼造成了大量的裸露土壤?

對!就是翻土。| 圖 Väderstad
尤其是機械化後的農業,使翻土這件事變得迅速且容易,只要一通電話,一兩個小時便能犁好一分大的地。另外,搭配化肥及農藥的使用,在地力未被耗盡前,農民可以一次又一次的在同一塊地產出短期蔬果。一期的收穫就等於一兩次的翻土。

但是土壤侵蝕、流失土壤,對農業、氣候變遷有什麼影響呢? 不翻土,就能拯救土壤嗎,它有什麼優缺點呢?詳細請待下集!!!

聊聊

自上回更新此系列文章,已是幾個月前的事了。但其實臉書Instagram一直都有陸陸續續在PO文,只是像隻蝸牛一樣。
恕我以臉書貼文迅速交代一下 : )
在2018年11月下旬,原先的田主割了稻。

而割稻前的兩個多月主要在做的事是——蒐集有機質。

來源有過田區或我家附近的:國小落葉、菇寮太空包(木屑+菇的殘體)、尚水友善耕作新米的粗糠、慣行田的稻草及地瓜葉梗,另外還有朋友早餐店的少量豆渣及西螺果菜市場的菜葉。
除了尙水的粗糠及菇寮太空包有很多人會拿之外,其餘的屬於「放著沒用,便會被處理掉」的資源。所以對我而言,並不會有太大良心上的負擔

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因為部分有機或友善耕作者及其消費者不建議使用任何可能遭到汙染的東西在田裡;但卻可能購買碳排放里程不少的進口有機資材。(抱歉阿,這只是我個人在台灣某有機農場工作的親身體驗,沒有敵意。) 我尊重每個人的選擇,因為個體對於天平兩端的「健康」及「環境保護」的在意程度本就不同 : )
所以,我的立場是:用沒有負擔的方式,善用身邊可取得的資源。與其讓這些資源進到焚化爐,燃燒產生更多溫室氣體,倒不如好好利用它們。另外,也得考量到我自身的經濟能力,所以我目前能夠取得的這些有機質都是不花一毛錢的,只需要時間與勞力。(也許還有一點點人際關係!)
至於有機質要拿來做什麼呢? 在下面這則貼文有稍微帶到!未來再分享我的作法。

參考資料與補充:

| 維基百科
❸ 若您認為沒有了傳統石油也不用擔心,反正還有更好的技術可以開採更深的天然氣,那您可以看看這則影片。| 什麼是壓裂?—米雅.納卡穆里 | Youtube, TED-Ed

關於【青農:暫時停止厭世】

我在23歲時開始了友善耕作的務農生活。
自2015年休學後,我開始了一次又一次逃離台灣與自己的旅程;在這過程中,陳腔濫調似地如無數背包客網紅:「我找到了喜愛的生活模式與信仰。」因關愛土地與生命的固執,在世界與自己之間撕扯,而生痛楚,進而厭世;然而,在2017年,我前往東南亞,於流徜著母親之河的土地,與許多均齡25歲的青年農夫交流、生活(系列文章),我才體悟:「正因年輕,才更值得把光陰踩進腳底的土泥中,滋養萬物」,扎根之念因而萌生。
厭世,是因為我對這個世界還有期待;而務農,是我為厭世的狀態按下暫停的方式,也是我找回坦率回答「人出生是為了什麼」的能力。
於此,我將記錄從農之路,也許一波三折,但開始了,總是好事。
勞力 lóo-lat。

其他平台

avatar-img
15會員
2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Ka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並不是河流應有的風貌。沿著河岸,被密密麻麻的草叢掩護住的河岸;我不小心往河裡打撈起天大的秘密,每走一步路,都像踩進流沙般;愈是掙扎,下沉得愈快。此刻,萬物再也無法更加安然無恙了,像一攤死水。
受天價農地影響,若家中本無田地,也無豐厚資產,則對多數青年農民而言,首要之務便是跟人綁(租)地。然而,對於離鄉幾年的我,「家鄉」二字,彷彿被凍結在——肩上的書包愈趨沉重前。既陌生又親暱。而地該從哪裡開始找起?又該從何人問起呢?
歸心,是向下扎根、向陽生長的節點。在這個過程中,我選擇背對未來,拾起成為殘磚碎瓦的他們;嘗試找回過往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相處的模式,同時,也給曾如斷線風箏的自己,找到能夠安心降落的一隅。儘管颶風化作質疑的聲浪襲來,難免顛簸;不過跌倒了,再爬起來就好。
憤怒之餘,學著去理解「厭世為何」,向外探求若仍無解,便望內摸索罷,思考我們能做的改變是什麼;勿輕視一分錢的力量,因為在厭世代,它是「最有力的選票」。
是紅心皇后哪——西方臉孔的男子,身著一襲華美的靛青袍子,脖頸輕縷縷歇著一條小麥色絲巾,頭髮讓蘸著髮油的手指給舞弄成時下最性感的型男模樣,還恰恰蓄了加分的落腮鬍,說話時嘴角一直是上揚的,似魚鉤。「給我拖出去斬了。」空氣裡迴盪著,是誰過濾掉的聲音?
門口的接待員優雅的為我們推開那扇好似很沉重的大門;我能聽見我的心跳聲,真的,就像即將晉見紅心皇后的愛麗絲。 垂滿精美吊燈的宴會場裡,人們被整齊劃一的安放在打上蝴蝶結的椅子上,而台上穿著奇異服裝的外國人,像極了馬戲團的小丑,胸前掛著「救世主」的牌子。
這並不是河流應有的風貌。沿著河岸,被密密麻麻的草叢掩護住的河岸;我不小心往河裡打撈起天大的秘密,每走一步路,都像踩進流沙般;愈是掙扎,下沉得愈快。此刻,萬物再也無法更加安然無恙了,像一攤死水。
受天價農地影響,若家中本無田地,也無豐厚資產,則對多數青年農民而言,首要之務便是跟人綁(租)地。然而,對於離鄉幾年的我,「家鄉」二字,彷彿被凍結在——肩上的書包愈趨沉重前。既陌生又親暱。而地該從哪裡開始找起?又該從何人問起呢?
歸心,是向下扎根、向陽生長的節點。在這個過程中,我選擇背對未來,拾起成為殘磚碎瓦的他們;嘗試找回過往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相處的模式,同時,也給曾如斷線風箏的自己,找到能夠安心降落的一隅。儘管颶風化作質疑的聲浪襲來,難免顛簸;不過跌倒了,再爬起來就好。
憤怒之餘,學著去理解「厭世為何」,向外探求若仍無解,便望內摸索罷,思考我們能做的改變是什麼;勿輕視一分錢的力量,因為在厭世代,它是「最有力的選票」。
是紅心皇后哪——西方臉孔的男子,身著一襲華美的靛青袍子,脖頸輕縷縷歇著一條小麥色絲巾,頭髮讓蘸著髮油的手指給舞弄成時下最性感的型男模樣,還恰恰蓄了加分的落腮鬍,說話時嘴角一直是上揚的,似魚鉤。「給我拖出去斬了。」空氣裡迴盪著,是誰過濾掉的聲音?
門口的接待員優雅的為我們推開那扇好似很沉重的大門;我能聽見我的心跳聲,真的,就像即將晉見紅心皇后的愛麗絲。 垂滿精美吊燈的宴會場裡,人們被整齊劃一的安放在打上蝴蝶結的椅子上,而台上穿著奇異服裝的外國人,像極了馬戲團的小丑,胸前掛著「救世主」的牌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自從人類在一萬多年前開始務農之後,就一直在對生態系統發生影響。在大面積的土地上種植單一農作物,會降低當地的生態多樣性,更不用提為了保證收穫而進行的施肥、除蟲與除草了。 而隨著人類從一個地區遷移到另一個地區,人們也會帶著自己的「農業包裹」一起移動。這些植物的移動,對在地植物會造成什麼影響呢?
Thumbnail
馴化(domestication)這種事,人類在一兩萬年前就在做了;但是馴化對生物與環境的影響,卻是這些年才越來越清楚。之前介紹了馴化對大麥與水稻根部菌群的影響,這一篇要介紹馴化對小麥根部菌群的影響。 先說結論:很大!
Thumbnail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插秧體驗。為了理解每一粒米都是得來不易,我們都會體驗人工插秧的辛苦。一次次下來也越來越得心應手,也不會對泥巴反感了。 這次老師特別介紹了秧苗的種植。每次收割時,農夫都會保留一些稻子,將其浸泡在水中,稻子便會發芽,再種植到專門的水田,一段時間後就能用了,當然現在都已經自動化了。
是這樣的,因為某些原因,我決定從現在種植的土地離開。 放棄已經用小鋤頭一點一點挖開的渠道,也放棄把這塊土地一點一點打開流動能量的想法。 人世間的理法,我沒有特別的執著,唯一難過的是要和相處了半年的土地,再花不到半年道別。 我意識到這是自然流動的必然發生,這塊土地已經教會我祂
Thumbnail
踩在不同的田裡,和背景迥異的農友或地主說話,逐漸意識到外人以為單純的農村,或許早已是截然不同、由更多追求「生活」、「自然」的人們,所刻意組成的集合。他們以各自的方式耕作幾塊田,將理念與生命經驗種進土壤,在夏日收穫稻穗。
Thumbnail
雖然秧不是我育的也不是我插的,但一邊吃悟饕便當一邊看插秧機跑來跑去、綠色秧苗一排又一排的當下,我完全可以理解古早時那些威脅沒把飯粒吃乾淨的人會得到報應的詛咒,都是其來有自。
Thumbnail
一早走在鄉間路上 看到一片已插秧的稻田 告訴我們春天已經來了 農民開始忙碌了 現代的小孩很少接觸農田 所以有些單位辦農田體驗營活動時,都很快就額滿 記得小孩還小時,參加這種插秧活動,邊彎腰插秧邊倒退嚕,弄得滿身泥巴,玩得非常開心,還可以體驗農民的辛苦 了解「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
Thumbnail
當農友們/消費者們願意將田裡一部份的空間,讓給「牠們」一同共用餐桌,願意放棄部分的作物收成給田間生物時,猛禽棲架就在這個過程中,從土地上悄悄鑽出一個孔隙,鬆動了原本「最大產量化」的農業中心思想,從中長出了名為「生態農業」的新生活方式......
Thumbnail
讀書會,讀了一個寓言故事:有兩個犁,它們是同一塊鐵鑄成,由同一個工廠鍛造,但是它們的命運大不同。   其中一張犁落入農夫手裡,從此它的身體天天與田裡的土石接觸,生活沒得空閒;生命也無法自主。另一張犁被商人買走,一直悠閒地放在櫥窗的櫃子裡展示著。   日子久了,櫥櫃裡展示的那個犁漸漸長出了鏽鐵
Thumbnail
想像一下。 美國、澳洲、阿根廷養很多牛 →牛肉好吃、牛奶重要 →但,牛排泄放屁 →溫室效應 →但,繼續養牛&吃牛肉喝牛奶。我們今天喝的牛奶能夠在超商輕易取得是因為1944年瑞典人發明利樂包+日本統治台灣時期大力推動鐵路運輸+飲食習慣改變。這也是過去一百多年來畜牧業與酪農業的描寫。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自從人類在一萬多年前開始務農之後,就一直在對生態系統發生影響。在大面積的土地上種植單一農作物,會降低當地的生態多樣性,更不用提為了保證收穫而進行的施肥、除蟲與除草了。 而隨著人類從一個地區遷移到另一個地區,人們也會帶著自己的「農業包裹」一起移動。這些植物的移動,對在地植物會造成什麼影響呢?
Thumbnail
馴化(domestication)這種事,人類在一兩萬年前就在做了;但是馴化對生物與環境的影響,卻是這些年才越來越清楚。之前介紹了馴化對大麥與水稻根部菌群的影響,這一篇要介紹馴化對小麥根部菌群的影響。 先說結論:很大!
Thumbnail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插秧體驗。為了理解每一粒米都是得來不易,我們都會體驗人工插秧的辛苦。一次次下來也越來越得心應手,也不會對泥巴反感了。 這次老師特別介紹了秧苗的種植。每次收割時,農夫都會保留一些稻子,將其浸泡在水中,稻子便會發芽,再種植到專門的水田,一段時間後就能用了,當然現在都已經自動化了。
是這樣的,因為某些原因,我決定從現在種植的土地離開。 放棄已經用小鋤頭一點一點挖開的渠道,也放棄把這塊土地一點一點打開流動能量的想法。 人世間的理法,我沒有特別的執著,唯一難過的是要和相處了半年的土地,再花不到半年道別。 我意識到這是自然流動的必然發生,這塊土地已經教會我祂
Thumbnail
踩在不同的田裡,和背景迥異的農友或地主說話,逐漸意識到外人以為單純的農村,或許早已是截然不同、由更多追求「生活」、「自然」的人們,所刻意組成的集合。他們以各自的方式耕作幾塊田,將理念與生命經驗種進土壤,在夏日收穫稻穗。
Thumbnail
雖然秧不是我育的也不是我插的,但一邊吃悟饕便當一邊看插秧機跑來跑去、綠色秧苗一排又一排的當下,我完全可以理解古早時那些威脅沒把飯粒吃乾淨的人會得到報應的詛咒,都是其來有自。
Thumbnail
一早走在鄉間路上 看到一片已插秧的稻田 告訴我們春天已經來了 農民開始忙碌了 現代的小孩很少接觸農田 所以有些單位辦農田體驗營活動時,都很快就額滿 記得小孩還小時,參加這種插秧活動,邊彎腰插秧邊倒退嚕,弄得滿身泥巴,玩得非常開心,還可以體驗農民的辛苦 了解「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
Thumbnail
當農友們/消費者們願意將田裡一部份的空間,讓給「牠們」一同共用餐桌,願意放棄部分的作物收成給田間生物時,猛禽棲架就在這個過程中,從土地上悄悄鑽出一個孔隙,鬆動了原本「最大產量化」的農業中心思想,從中長出了名為「生態農業」的新生活方式......
Thumbnail
讀書會,讀了一個寓言故事:有兩個犁,它們是同一塊鐵鑄成,由同一個工廠鍛造,但是它們的命運大不同。   其中一張犁落入農夫手裡,從此它的身體天天與田裡的土石接觸,生活沒得空閒;生命也無法自主。另一張犁被商人買走,一直悠閒地放在櫥窗的櫃子裡展示著。   日子久了,櫥櫃裡展示的那個犁漸漸長出了鏽鐵
Thumbnail
想像一下。 美國、澳洲、阿根廷養很多牛 →牛肉好吃、牛奶重要 →但,牛排泄放屁 →溫室效應 →但,繼續養牛&吃牛肉喝牛奶。我們今天喝的牛奶能夠在超商輕易取得是因為1944年瑞典人發明利樂包+日本統治台灣時期大力推動鐵路運輸+飲食習慣改變。這也是過去一百多年來畜牧業與酪農業的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