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農:暫時停止厭世 | 04 翻 不翻 (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翻土,在彰化常聽到的閩南語說法是「翻田 pháng tshân」或「犁田 lê-tshân」。
犁:名詞,可指「耕翻土地所用的農具」;動詞,可指「將較深層的土壤翻到表面」。
台灣最早使用黃牛犁田;至西元1624年,由荷蘭人自印尼爪哇引進首批水牛。| 圖/農業機械圖冊 文/農業兒童館 牛
自「犁」發明後,從最早的人力帶動,到有效率地運用獸力,如牛、馬、騾等;直至工業革命,獸力逐漸被機械取代❶。而台灣的農業機械化,主要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綠色革命好比燎原之火,政府不只引進了農藥與化學肥料,彼時更大力鼓吹農民使用吃石油的農機 ❷,例如耕耘機(鐵牛仔)及曳引機(火犁仔)等。取而代之的,並不僅是表面上的牛隻數量減少而已,還有牛耕背後的文化與情感意涵,而重要的操牛技術亦因此面臨失傳。
「美麗鐵牛」耕耘機於 1957 年刊登於《豐年》半月刊的廣告 | 圖文/豐年社
《豐年》半月刊上推廣耕耘機的漫畫(1957) | 圖文/豐年社
然而,無論是耕牛抑或機械,「翻土」的作用無非是鬆土、增加土壤的透氣性、曬土殺菌、掩埋上一期作物的殘體、整地等。但是,隨著耕牛減少、農機普及,農業對石油的依賴便與日劇增。

但是石油還可以用多久?未來買得起嗎?

這是另一個很大的話題,在此便不多贅述,有興趣可以看清大彭明輝教授的這篇文章:《Peak oil 新解》。簡單點,可以點開下面這個影片,看 01:53~04:08,有附中文字幕哦。

然而過度地翻耕土壤將造成嚴重的土壤侵蝕,所以除了上述的石油因素外,世界各地的農民基於環境保護,開始放棄、減少或改變「翻土」這道程序

什麼是土壤侵蝕?

土壤侵蝕:為土壤退化的一種形式。自然因素可為水或風。雖然侵蝕本為自然過程,但人類活動卻增加了全球侵蝕發生率的10至40倍。|維基百科
下面這則影片很直觀地實驗了土壤遭到侵蝕的過程。(因為沒有中文字幕,所以我大概解釋一下。)
影片中的三個容器裡原先有相同且等量的土壤,後來左邊的容器裡種了植物,中間的容器覆蓋了一層落葉,右邊的容器則維持原樣,即裸露的土壤。男子分別在三個容器裡倒入清水,模擬水流對土壤的侵蝕作用。另外,每個容器的瓶口各別接了一個杯子,盛接沒辦法被土壤吸收的水,以模擬地表逕流
實驗最後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逕流水的清澈程度由左至右遞減。流經裸露土壤的水流帶走了最多的土。
重點來了!

在農業活動裡,是什麼造成了大量的裸露土壤?

對!就是翻土。| 圖 Väderstad
尤其是機械化後的農業,使翻土這件事變得迅速且容易,只要一通電話,一兩個小時便能犁好一分大的地。另外,搭配化肥及農藥的使用,在地力未被耗盡前,農民可以一次又一次的在同一塊地產出短期蔬果。一期的收穫就等於一兩次的翻土。

但是土壤侵蝕、流失土壤,對農業、氣候變遷有什麼影響呢? 不翻土,就能拯救土壤嗎,它有什麼優缺點呢?詳細請待下集!!!

聊聊

自上回更新此系列文章,已是幾個月前的事了。但其實臉書Instagram一直都有陸陸續續在PO文,只是像隻蝸牛一樣。
恕我以臉書貼文迅速交代一下 : )
在2018年11月下旬,原先的田主割了稻。

而割稻前的兩個多月主要在做的事是——蒐集有機質。

來源有過田區或我家附近的:國小落葉、菇寮太空包(木屑+菇的殘體)、尚水友善耕作新米的粗糠、慣行田的稻草及地瓜葉梗,另外還有朋友早餐店的少量豆渣及西螺果菜市場的菜葉。
除了尙水的粗糠及菇寮太空包有很多人會拿之外,其餘的屬於「放著沒用,便會被處理掉」的資源。所以對我而言,並不會有太大良心上的負擔

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因為部分有機或友善耕作者及其消費者不建議使用任何可能遭到汙染的東西在田裡;但卻可能購買碳排放里程不少的進口有機資材。(抱歉阿,這只是我個人在台灣某有機農場工作的親身體驗,沒有敵意。) 我尊重每個人的選擇,因為個體對於天平兩端的「健康」及「環境保護」的在意程度本就不同 : )
所以,我的立場是:用沒有負擔的方式,善用身邊可取得的資源。與其讓這些資源進到焚化爐,燃燒產生更多溫室氣體,倒不如好好利用它們。另外,也得考量到我自身的經濟能力,所以我目前能夠取得的這些有機質都是不花一毛錢的,只需要時間與勞力。(也許還有一點點人際關係!)
至於有機質要拿來做什麼呢? 在下面這則貼文有稍微帶到!未來再分享我的作法。

參考資料與補充:

| 維基百科
❸ 若您認為沒有了傳統石油也不用擔心,反正還有更好的技術可以開採更深的天然氣,那您可以看看這則影片。| 什麼是壓裂?—米雅.納卡穆里 | Youtube, TED-Ed

關於【青農:暫時停止厭世】

我在23歲時開始了友善耕作的務農生活。
自2015年休學後,我開始了一次又一次逃離台灣與自己的旅程;在這過程中,陳腔濫調似地如無數背包客網紅:「我找到了喜愛的生活模式與信仰。」因關愛土地與生命的固執,在世界與自己之間撕扯,而生痛楚,進而厭世;然而,在2017年,我前往東南亞,於流徜著母親之河的土地,與許多均齡25歲的青年農夫交流、生活(系列文章),我才體悟:「正因年輕,才更值得把光陰踩進腳底的土泥中,滋養萬物」,扎根之念因而萌生。
厭世,是因為我對這個世界還有期待;而務農,是我為厭世的狀態按下暫停的方式,也是我找回坦率回答「人出生是為了什麼」的能力。
於此,我將記錄從農之路,也許一波三折,但開始了,總是好事。
勞力 lóo-lat。

其他平台

avatar-img
15會員
2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Ka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並不是河流應有的風貌。沿著河岸,被密密麻麻的草叢掩護住的河岸;我不小心往河裡打撈起天大的秘密,每走一步路,都像踩進流沙般;愈是掙扎,下沉得愈快。此刻,萬物再也無法更加安然無恙了,像一攤死水。
受天價農地影響,若家中本無田地,也無豐厚資產,則對多數青年農民而言,首要之務便是跟人綁(租)地。然而,對於離鄉幾年的我,「家鄉」二字,彷彿被凍結在——肩上的書包愈趨沉重前。既陌生又親暱。而地該從哪裡開始找起?又該從何人問起呢?
歸心,是向下扎根、向陽生長的節點。在這個過程中,我選擇背對未來,拾起成為殘磚碎瓦的他們;嘗試找回過往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相處的模式,同時,也給曾如斷線風箏的自己,找到能夠安心降落的一隅。儘管颶風化作質疑的聲浪襲來,難免顛簸;不過跌倒了,再爬起來就好。
憤怒之餘,學著去理解「厭世為何」,向外探求若仍無解,便望內摸索罷,思考我們能做的改變是什麼;勿輕視一分錢的力量,因為在厭世代,它是「最有力的選票」。
是紅心皇后哪——西方臉孔的男子,身著一襲華美的靛青袍子,脖頸輕縷縷歇著一條小麥色絲巾,頭髮讓蘸著髮油的手指給舞弄成時下最性感的型男模樣,還恰恰蓄了加分的落腮鬍,說話時嘴角一直是上揚的,似魚鉤。「給我拖出去斬了。」空氣裡迴盪著,是誰過濾掉的聲音?
門口的接待員優雅的為我們推開那扇好似很沉重的大門;我能聽見我的心跳聲,真的,就像即將晉見紅心皇后的愛麗絲。 垂滿精美吊燈的宴會場裡,人們被整齊劃一的安放在打上蝴蝶結的椅子上,而台上穿著奇異服裝的外國人,像極了馬戲團的小丑,胸前掛著「救世主」的牌子。
這並不是河流應有的風貌。沿著河岸,被密密麻麻的草叢掩護住的河岸;我不小心往河裡打撈起天大的秘密,每走一步路,都像踩進流沙般;愈是掙扎,下沉得愈快。此刻,萬物再也無法更加安然無恙了,像一攤死水。
受天價農地影響,若家中本無田地,也無豐厚資產,則對多數青年農民而言,首要之務便是跟人綁(租)地。然而,對於離鄉幾年的我,「家鄉」二字,彷彿被凍結在——肩上的書包愈趨沉重前。既陌生又親暱。而地該從哪裡開始找起?又該從何人問起呢?
歸心,是向下扎根、向陽生長的節點。在這個過程中,我選擇背對未來,拾起成為殘磚碎瓦的他們;嘗試找回過往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相處的模式,同時,也給曾如斷線風箏的自己,找到能夠安心降落的一隅。儘管颶風化作質疑的聲浪襲來,難免顛簸;不過跌倒了,再爬起來就好。
憤怒之餘,學著去理解「厭世為何」,向外探求若仍無解,便望內摸索罷,思考我們能做的改變是什麼;勿輕視一分錢的力量,因為在厭世代,它是「最有力的選票」。
是紅心皇后哪——西方臉孔的男子,身著一襲華美的靛青袍子,脖頸輕縷縷歇著一條小麥色絲巾,頭髮讓蘸著髮油的手指給舞弄成時下最性感的型男模樣,還恰恰蓄了加分的落腮鬍,說話時嘴角一直是上揚的,似魚鉤。「給我拖出去斬了。」空氣裡迴盪著,是誰過濾掉的聲音?
門口的接待員優雅的為我們推開那扇好似很沉重的大門;我能聽見我的心跳聲,真的,就像即將晉見紅心皇后的愛麗絲。 垂滿精美吊燈的宴會場裡,人們被整齊劃一的安放在打上蝴蝶結的椅子上,而台上穿著奇異服裝的外國人,像極了馬戲團的小丑,胸前掛著「救世主」的牌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本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對於從農的思考與體會,探討了投入農業所需的成本、人力、時間及預期收益。透過前輩的建議,清晰瞭解農業的租金、補助及淨收益等現實因素,並提醒初學者應先做好準備,避免盲目投入。文中還提及實用的農業經營策略和種植技巧,幫助有意從農的讀者更好地規劃和經營自己的農業事業。
Thumbnail
金曲歌后孫盛希即將於11月9日在臺北流行音樂中心舉辦BOSE冠名贊助《孫盛希「I」Can’t Be Left Alone演唱會》。加緊籌備演唱會之際,孫盛希驚喜發行跨國創作國際舞〈Hate U MORE〉,新歌曝光後廣受好評,MV也在10月9日正式於YouTube上架!
Thumbnail
自從人類在一萬多年前開始務農之後,就一直在對生態系統發生影響。在大面積的土地上種植單一農作物,會降低當地的生態多樣性,更不用提為了保證收穫而進行的施肥、除蟲與除草了。 而隨著人類從一個地區遷移到另一個地區,人們也會帶著自己的「農業包裹」一起移動。這些植物的移動,對在地植物會造成什麼影響呢?
「下利,脈數而渴者」,下利之後脈變成數脈,數就是有熱,口渴就是自己想喝水,代表寒已經化熱了,陽回頭的現象,「令自愈」,自己會慢慢好起來。「設不差,必圊膿血」,假設沒有好,代表邪熱還在腸子中造成過熱而出血,此為白頭翁湯證。
「下利」,厥陰證的熱利,脈本應沉數,現在「寸脈反浮數」,寸脈代表胸陽、上焦,寸脈浮數代表虛熱在胸陽無法往下行,「尺中自濇者」,尺脈按下去空空扁扁的,代表陰仍不足。因為病邪被肝臟元陽往外推進入腸道,邪熱在腸子內會過熱,「必圊膿血」,大便會出血,因為下利造成腸胃津液不足,人的體能很虛弱了,邪熱破壞腸壁,
Thumbnail
馴化(domestication)這種事,人類在一兩萬年前就在做了;但是馴化對生物與環境的影響,卻是這些年才越來越清楚。之前介紹了馴化對大麥與水稻根部菌群的影響,這一篇要介紹馴化對小麥根部菌群的影響。 先說結論:很大!
Thumbnail
對於清境農場的印象應該就是綿羊秀了吧
Thumbnail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插秧體驗。為了理解每一粒米都是得來不易,我們都會體驗人工插秧的辛苦。一次次下來也越來越得心應手,也不會對泥巴反感了。 這次老師特別介紹了秧苗的種植。每次收割時,農夫都會保留一些稻子,將其浸泡在水中,稻子便會發芽,再種植到專門的水田,一段時間後就能用了,當然現在都已經自動化了。
是這樣的,因為某些原因,我決定從現在種植的土地離開。 放棄已經用小鋤頭一點一點挖開的渠道,也放棄把這塊土地一點一點打開流動能量的想法。 人世間的理法,我沒有特別的執著,唯一難過的是要和相處了半年的土地,再花不到半年道別。 我意識到這是自然流動的必然發生,這塊土地已經教會我祂
Thumbnail
踩在不同的田裡,和背景迥異的農友或地主說話,逐漸意識到外人以為單純的農村,或許早已是截然不同、由更多追求「生活」、「自然」的人們,所刻意組成的集合。他們以各自的方式耕作幾塊田,將理念與生命經驗種進土壤,在夏日收穫稻穗。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本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對於從農的思考與體會,探討了投入農業所需的成本、人力、時間及預期收益。透過前輩的建議,清晰瞭解農業的租金、補助及淨收益等現實因素,並提醒初學者應先做好準備,避免盲目投入。文中還提及實用的農業經營策略和種植技巧,幫助有意從農的讀者更好地規劃和經營自己的農業事業。
Thumbnail
金曲歌后孫盛希即將於11月9日在臺北流行音樂中心舉辦BOSE冠名贊助《孫盛希「I」Can’t Be Left Alone演唱會》。加緊籌備演唱會之際,孫盛希驚喜發行跨國創作國際舞〈Hate U MORE〉,新歌曝光後廣受好評,MV也在10月9日正式於YouTube上架!
Thumbnail
自從人類在一萬多年前開始務農之後,就一直在對生態系統發生影響。在大面積的土地上種植單一農作物,會降低當地的生態多樣性,更不用提為了保證收穫而進行的施肥、除蟲與除草了。 而隨著人類從一個地區遷移到另一個地區,人們也會帶著自己的「農業包裹」一起移動。這些植物的移動,對在地植物會造成什麼影響呢?
「下利,脈數而渴者」,下利之後脈變成數脈,數就是有熱,口渴就是自己想喝水,代表寒已經化熱了,陽回頭的現象,「令自愈」,自己會慢慢好起來。「設不差,必圊膿血」,假設沒有好,代表邪熱還在腸子中造成過熱而出血,此為白頭翁湯證。
「下利」,厥陰證的熱利,脈本應沉數,現在「寸脈反浮數」,寸脈代表胸陽、上焦,寸脈浮數代表虛熱在胸陽無法往下行,「尺中自濇者」,尺脈按下去空空扁扁的,代表陰仍不足。因為病邪被肝臟元陽往外推進入腸道,邪熱在腸子內會過熱,「必圊膿血」,大便會出血,因為下利造成腸胃津液不足,人的體能很虛弱了,邪熱破壞腸壁,
Thumbnail
馴化(domestication)這種事,人類在一兩萬年前就在做了;但是馴化對生物與環境的影響,卻是這些年才越來越清楚。之前介紹了馴化對大麥與水稻根部菌群的影響,這一篇要介紹馴化對小麥根部菌群的影響。 先說結論:很大!
Thumbnail
對於清境農場的印象應該就是綿羊秀了吧
Thumbnail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插秧體驗。為了理解每一粒米都是得來不易,我們都會體驗人工插秧的辛苦。一次次下來也越來越得心應手,也不會對泥巴反感了。 這次老師特別介紹了秧苗的種植。每次收割時,農夫都會保留一些稻子,將其浸泡在水中,稻子便會發芽,再種植到專門的水田,一段時間後就能用了,當然現在都已經自動化了。
是這樣的,因為某些原因,我決定從現在種植的土地離開。 放棄已經用小鋤頭一點一點挖開的渠道,也放棄把這塊土地一點一點打開流動能量的想法。 人世間的理法,我沒有特別的執著,唯一難過的是要和相處了半年的土地,再花不到半年道別。 我意識到這是自然流動的必然發生,這塊土地已經教會我祂
Thumbnail
踩在不同的田裡,和背景迥異的農友或地主說話,逐漸意識到外人以為單純的農村,或許早已是截然不同、由更多追求「生活」、「自然」的人們,所刻意組成的集合。他們以各自的方式耕作幾塊田,將理念與生命經驗種進土壤,在夏日收穫稻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