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10|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公投來了-台灣新社會分歧的出現?

台灣因為歷史和政治環境的關係,長久以來陷於與中國關係的糾結中,以往國民黨以「反攻大陸」的口號塑造政黨認同,而當反攻大陸無望時卻轉為「對(回歸)祖國的愛慕」,因此衍伸出與中國統一的概念;另外,台灣本土亦有一群人主張台灣意識,他們持著台灣主權未定論認為台灣必須在未來建立自己的國家,這些主張被民進黨使用,並且在日後與國民黨競爭時,做為另一個對抗中國意識的意識形態,也就是所謂的「台灣獨立」。兩種意識型態的國家認同產生從歷史發展的軌跡可發現,早在1980年代大致抵定,這樣的意識形態的分野藉由政黨、政治制度及社會運作塑造社會分歧(social cleavage)
宏觀而言藉由歷史文化可以發現社會分歧的出現沿著歷史脈絡而走。從制度切入而言,必須探討選舉制度,總統、立委單一選區及直轄市、縣(市)、鄉鎮市首長皆採用單一選區相對多數制(plurality with single-member-district system),該制度容易造成兩位最有可能當選的候選人之間的二元對決,期他弱勢的參選人等同被消音,而二元對決之下最好操作的就是統獨議題,沿著歷史脈絡塑造兩方對抗的態勢,對於候選人最好操作,民眾也最容易理解,這樣的情勢尤其在總統大選中特別明顯。微觀而言,公民本身的政治偏好在社會化的過程之中早已出現,但在社會化當中的各種因素互相作用,包含家庭、學校教育、媒體、網路、同儕和政治環境...等,都不斷地強化或修正兩國家認同,但怎樣改變也逃不統獨的社會分歧範疇
然本次公投10案中,有高達5案與同志議題相關,包含性平教育公投案在內,也屬於本次同志議題的戰場,挺同方以支持性平教育及民法保障同性婚姻為主要訴求,反同方則是採取婚姻定義、立專法規範同性婚姻及反同志教育為主要訴求。明顯可見這樣的訴求已偏離傳統的國家認同統獨意識之爭,儼然成為自由平權的改革及守護傳統之爭。然而,這次同志議題的戰場與國家認同的社會分歧不同的是,支持方及反對方各有各政黨的政治人物參加,易言之,支持統一的政治人物有支持同志議題亦有反對同志議題,支持獨立的政治人物反之亦然,等於在原有的社會分歧之上以同志議題將社會分歧交叉分割(cross cutting)。對於民眾而言,他們也必須面對同志議題對其認知及意識形態的影響,而且必須跳脫國家認同的思維面對同志議題。
這樣的意識形態相異隨著各自社團組織動員及宣傳,強化議題造成的分歧,社會上慢慢形成模糊的挺同及反同意識形態,亦隨著公投的舉辦將許多未注意的(uninformed)人民牽涉入議題之中。筆者認為,不論本次相關同志議題的公投結果如何,未來必然面對更多同志議題出現,包含同志婚姻、性平教育、同志參政權、同志工作權、同志養育子女權...等,各項被傳統文化所壓抑的同志議題將依依浮現,且無法再以歧視的方式排除同志議題在公共領域的討論,新的社會分歧似乎慢慢形成當中,未來可仔細觀察及期待。
台灣是民主多元的社會,存在著不同的文化、族群及利益需求,然就政治領域方面,長期被國家認同統獨議題所主宰切割造成社會分歧,並延續到今日的台灣社會中,然而,猶如台灣民主化近30年來的各次選舉時必然面對國家認同議題,這是單一社會分歧的結果,政治人物方便操作而人民也最容易理解。新的社會分歧出現代表著社會上出現新的重要議題,並且造成不同的人民態度,人民產生不同的主張及需求,切割原有的國家認同議題,未來選舉時政治人物必然端出同志議題相關的政策或主張說滿足人民的需求,然是否能影響台灣政黨體系,依據Lipset-Rokkan的政黨體系凝結論(freezing hypothesis),可能還需要很長時間的觀察才能知道。
本文缺乏的婚姻平權支持數據分析可參考,論「超完美切割」的新社會分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