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症狀、調理身體或因噎廢食:面對限制自由時的三種思維類比

前圖紙
發佈於公民社會 個房間
2024/04/25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處理症狀、調理身體或因噎廢食:面對限制自由時的三種思維類比〉2024-04-25

 

  由於台灣作為亞洲第一個通過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許多人都有一種「台灣是自由多元的社會」的印象。在一些層面上的確是,譬如說,在台灣你可以信仰各式各樣的宗教、也能看到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國家的移民、留學生與遊客共同在這裡生活。但在另外一些方面上,台灣也帶有強烈的保守性格,且對於不合理(或者雖然合理但從沒有詳盡說明理由)的管控有相當高的接受程度。

 

  相信多數人對於台灣那段每天「加零」的緊密防疫時期仍記憶猶新。在那段時間裡面,台灣人民雖然多少還是會抱怨,但真的可以說是舉全國之力進行防疫。口罩、消毒、減少非必要聚集,我們在看不到盡頭的日子裡,無條件地遵守著一系列的規定。

 

  無論我們將這種行為理解為「服從」、「紀律」或其他什麼。從結果來看,那段時間的努力確實為台灣爭取到了很多時間。雖然許多中小企業與商家終究還是受到疫情封控的影響而沒能撐下去,但對比於世界各地絕大多數國家,台灣無論在經濟面還是醫療與社會面,表現都已經是前段班了。也才有日前體現於台股與港股黃金交叉的經濟表現。

 

  相較於台灣人的這種「守規矩」。無論是反對戴口罩或是堅持需要社交聚會,歐美社會許多國家都出現了大型的反對運動。同樣,從結果來說,不戴口罩並群聚的這些人付出了相當高的代價,部分國家也因此受到重創。但在這些結果之前,我們看到的是兩類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

 

 

  以口罩來說,無論是這次的疫情,或是過去的SARS,台灣人普遍願意接受「為了不被感染而配戴口罩」。但對於另外一種思維的人來說,政府不能因為那還沒有發生的事情,就用公權力限制我的自由。他們可以接受確診的人強制戴口罩以避免傳染給其他人,但既然我還沒確診,那你就沒有充分的理由可以限制我,如果我真的確診了,我再去承擔我自己行為的後果。

 

  這樣的差異也可以在我們對於中西醫的基本印象中得到類比(這並不是在說「中西醫就是這樣」,而是理想典型式地,談論分別與這兩類醫療體系有更高親近性的兩種不同思路)。

 

  從與中醫相親近的思維來說,為了防止個人生病,調理身體作為一種預防性的「醫學」被部分人信奉。所以我們會看見有些人從小吃醫些中藥藥粉,或者在一些情況中--譬如大病初癒或「坐月子」時使用「藥膳」、「補湯」。

 

  但與西醫更親近的思維則是「處理症狀」,一種相對負面的說法會說這是「治標不治本」。但另一種角度卻是,醫療體系是作為維持社會運作的整個體系中的一個環節,它的最重要目標是讓「患者」能夠更快地回歸社會。譬如退燒藥與止痛藥,這些藥品更關注的是緩解症狀,而不是「治療疾病」。

 

 

  這兩種思路可能不會有絕對的孰優孰劣,但我們可以藉由這兩種思路去思考在不同的情況中我們應該如何制定規則。在各種領域內,台灣都有非常多制度與規範是從威權時代遺留下來,或繼承了威權時代的思維所訂定。它們往往會以「預防不好的事」為由,直接禁止參與者從事特定的活動。

 

  只要是稍有規模的公園,我們幾乎總是會看到各式各樣「禁止事項」告示牌。商場與餐廳的門口,也貼滿了不能帶的東西或不能做的事。許多的場所被規定不能飲食、不能穿拖鞋或其他各式各樣的禁止事項,我們幾乎照單全收,鮮少會因為覺得不合理而去對抗。

 

  但那很可能不是因為我們總是那麼認同,而是因為「規定不行」實在太理所當然了。只要曾經出過什麼事,或者負責制定規則的人想像中可能會出什麼事,總之就是先禁止。以至於熱愛諧音梗的台灣人,會笑稱台灣不是「先進國家」,而是「先禁國家」。

 

 

  近日,台灣中部的一間國中有學生反映學校「外套必須強制拉拉鍊」的不合理規定。學校回應教育局的理由是「過去曾發生學生拉鍊未拉,衣服被風吹起而導致拉鍊頭劃傷旁人之案例,基於安全考量,確實規定學生穿著外套必須拉上拉鍊」。同一間學校,他們也以「為降低學生不必要之糾紛衝突」為由,限制(根據校方的說法,僅會「柔性」勸導)學生進行跨年級以及跨樓層的互動。

 

  從學生自由的角度來說,這些規定與限制都相當荒謬。但從管理的便利程度來說,「只要拉鍊拉起來就不會劃傷別人」、「只要限制跨年級互動就能降低跨年級霸凌」,這樣的簡單解法對於怠惰的管理者而言實在太具有吸引力。於是乎,這些禁止性的措施就這樣在沒有充分理由的情況下被制定下來。而如果是在十年前,我們甚至難以想像會有學生想到主動去和學權團體或教育局反映。校規很莫名其妙,但也就是私下罵一罵,進到學校還是得照辦。

 

 

  如果是「處理症狀式」的作法,相關的規定不會是「不能不拉拉鍊」、不會是「不能和其他年級互動」,而會是更著重於去考慮「如果沒有拉拉鍊導致別人受傷,那會如何處理」以及「如果發生了跨年級的霸凌,又要怎麼處置」。

 

  而如果我們真的希望去預先避免,那麼,我們需要做的應該是:去調整制服外套拉鍊的材質與形狀來讓外套更安全、去增強友善教育與校內諮商輔導專業,來讓校園裡的互動氛圍更健康、讓出現不當行為或受到不良對待的學生能夠被及時接住。


  這才是「調理身體」、才是治標又治本。而不是因噎廢食地訂一堆浮濫又不合理的規定。如果說學校裡有什麼是特別應該要被禁止的,那就是這種恣意制定不合理規則,怠惰又霸道的過時管教思維。





延伸閱讀:

〈那個比我們都認識自己情緒的孩子〉

〈「去說出你自己錯在哪裡」:一種抽象的「非教育」〉

〈《致未來的男孩們》閱讀筆記:名為「想受到女孩子歡迎」的詛咒〉

〈胖虎不是不小心的〉

〈某侯好衣:從教官,到「學務創新人員」〉

〈對「去中國化」的擔憂:一段來自天朝時代的激昂演說〉


16會員
250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