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說好一起變老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任何你還想保留的,你所擁有的一切,有一天都得給出。因此現在就給吧!」
這段話是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在《先知》這本書中所寫的,他所指的是分享、是慷慨、是行善,但是,若是換成我們對生活的態度與人生的選擇來說,也是很好的提醒──與其被動的接受命運的安排,不如早點預先規劃與準備吧!
走過青壯年期,很多事情跟以前不再一樣了,除了精神跟體力之外,價值觀也逐漸在改變。當然,進入熟齡的這個世代,也正面臨社會急遽變化,很多我們以為必然的事情,其實已經不再是如此,比如說,「永久地址」與「老家」這個概念也即將成為消失的記憶。
住在一代傳一代的老家或祖厝,期待在自己出生成長的房子終老,對大多數人來說,恐怕是虛幻的夢想。當我們了解而且接受這個事實,也就能主動選擇與規劃自己在生命不同階段的居住空間。
我覺得最精彩與擁有各種可能的階段,是從職場退休,大概六十來歲,展開第二人生,直到八、九十歲臥病在床必須接受長期照護為止。假如這中間有二、三十年沒有太大的經濟壓力,身體尚屬健康有活力,或許就可以透過居住地方的規劃,實現自己的夢想或活出精采有意義的人生。
其中選擇方案之一,退休後跟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一起居住,這個新觀念引起非常多人的共鳴。我在2014年8月遠見雜誌拍的「李偉文的退休進行式」這部紀錄片中提到這個概念,這幾年我在演講場合至少遇到數十次聽眾的詢問,也有三十多個媒體(包括中國大陸的媒體)就這個主題做專訪。
詢問度這麼高,表示大家認可(甚至羨慕、嚮往)這麼做。但之所以會詢問,其實也表示大家認為不太容易做得到。
前幾天,由資深主播李四端主持的「大雲時堂」節目,也就這個主題邀訪,並且希望能找幾位期待一起變而共築退休共住的「蝸居」伙伴一起上節目。
節目中,主持人詢問為何選擇跟朋友住而不是跟家人?孩子會不會有意見?
孩子目前都在國外讀大學的陳建霖與葉曉琪賢伉儷,原本二位對這個問題的想法不同。建霖一直很想跟兒子同住,嚮往大家庭的和樂氣氛,所以多年來也到處看大坪數可以容納公婆與兒媳一起住的大房子。不料兒子卻婉轉的跟他說,他交往的女朋友沒有一個想跟公婆一起住。曉琪倒是很篤定,她想當個好婆婆,所以不想跟媳婦一起住,免得因作息、生活習慣不同而打壞感情。
即便親子之間很親密,都不見得住一起是好的選擇,更何況現在有許多人根本沒結婚或沒有孩子,完全沒有退休後要不要跟孩子同住一個屋簷下的問題。
我的想法是,父母與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彼此有各自的人生,而獨立的基本條件就是生活起居自己照料自己負責,分開住是最好的開始。至於是不是住在附近,或善用現代視訊通訊科技來協助,都是可以考慮的方式。我的觀察是,父母與已成年的兒女住在一起時,摩擦反而會增多,不見得會增加親密感。
李四端對於朋友住在一起,會不會吵架或爭執,或者因為不同意見而鬧翻,對這些「假設」中的問題,相當關切。
其實我們所謂的退休共老共住,不是住在同一個屋簷下像學生時代的室友一樣,而是彼此仍然擁有獨門獨戶的獨立空間,只是好朋友都住在左鄰右舍,樓上樓下,或同一個社區。所以李四端擔心的摩擦爭執是不會發生的,反而能避免不小心隔壁住了一個變態或總是看我們不順眼、精神有問題的惡鄰居。古人有云:「遠親不如近鄰」,又說「千金買房,萬金買鄰」,好鄰居比豪宅重要得多了,因此,假如可以主動選鄰居,為什麼要碰運氣?
對多數人而言,退休後主動換房的確是可以改善生活品質的,因為年輕且上班時,居住空間的需求當然會跟已無工作負擔及體力逐漸走下坡時不同。因此,若要換房,當然是揪團,號召親朋好友一起住在附近好處多多囉。
當然,就像可以認識新朋友一樣,我們也可以認識新鄰居,但是比較可惜的是,新交往的朋友沒有共同的過往經驗,認識的只是逐漸衰敗中的自己,即便聊天擺龍門陣都會少了大部分的樂趣。
如果有共同成長經驗,彼此有革命情感的老伙伴老朋友住在左鄰右舍,是多好的一件事啊。想想看,到了七十多歲,精神體力已不太能夠經常奔波到三、五十公里外去與老友碰面時,生活是多麼寂寞啊!或許在五六十歲時體力還好,會經常出門去開同學會或到處聚餐,所以不覺得那些談得來的朋友住在附近是多麼值得珍惜的事,但是假如我們不趁著還有精神體力時,把這些事都想好、打點好,到了七十來歲想再做,恐怕就心有餘而真的力不足了。
我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知道這些好處,才會對這主題這麼有興趣,但是,會如李四端所想的,真的有那麼困難嗎?有哪些技術問題需要解決?
除了自己買地自己蓋,揪團買建商蓋的老年公寓,其他還有那些一起共住變老的好選擇?
欲知詳情,下周待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K會員
2.1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海洋的魚類,理論上應該是最永續的資源了,因為只要有陽光,就有藻類與浮游生物,小蝦米吃這些肉眼難見的微小生物,小魚吃小蝦米,大魚吃小魚,不須人類費神去照顧,就可以源源不絕的繁殖。可是這樣的生物也居然會因為人類過渡捕撈而瀕臨滅絕。
「看見」本身是必須經由學習的,不是有眼睛就能夠看見。自然觀察不能只用眼睛,而是要用腦袋,不然我們望眼過去就是一整片綠綠的。
近年來,私人的就業平台開始幫「高年級生」尋找工作第二春,各國政府也都積極媒合銀髮族重新進入職場。每個人壽命愈來愈長,這種「高年級實習生」真的會是各行各業的常態,而從好的方面來看,這多出來的職業生涯,確實有機會將興趣發展成事業,活出精彩又豐富的人生。
濕地是地球上生產力最高的自然生態系之一,被稱為「地球的腎」,而河口濕地與埤塘沼澤,也是台灣生態重要的特色。很可惜的,台灣的濕地長久以來一直沒有被台灣人看見。
《告白》這本書在日本獲得大獎,也拍成電影,暢銷之餘也引起不少迴嚮,我想這是因為故事相當貼近當代日本社會的現狀及憂慮:「那些層出不窮的青少年暴力事件,甚至有冷血殘酷的謀殺,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今年度每個月我都會固定接受教育廣播電台資深主持人,也是老朋友常玉慧的採訪。她對我們全家出國旅行時,都會順便參觀各國的老人院及相關的銀髮養護所,感到很有趣,最近的節目就要我談有關大學生與銀髮族一起住的制
海洋的魚類,理論上應該是最永續的資源了,因為只要有陽光,就有藻類與浮游生物,小蝦米吃這些肉眼難見的微小生物,小魚吃小蝦米,大魚吃小魚,不須人類費神去照顧,就可以源源不絕的繁殖。可是這樣的生物也居然會因為人類過渡捕撈而瀕臨滅絕。
「看見」本身是必須經由學習的,不是有眼睛就能夠看見。自然觀察不能只用眼睛,而是要用腦袋,不然我們望眼過去就是一整片綠綠的。
近年來,私人的就業平台開始幫「高年級生」尋找工作第二春,各國政府也都積極媒合銀髮族重新進入職場。每個人壽命愈來愈長,這種「高年級實習生」真的會是各行各業的常態,而從好的方面來看,這多出來的職業生涯,確實有機會將興趣發展成事業,活出精彩又豐富的人生。
濕地是地球上生產力最高的自然生態系之一,被稱為「地球的腎」,而河口濕地與埤塘沼澤,也是台灣生態重要的特色。很可惜的,台灣的濕地長久以來一直沒有被台灣人看見。
《告白》這本書在日本獲得大獎,也拍成電影,暢銷之餘也引起不少迴嚮,我想這是因為故事相當貼近當代日本社會的現狀及憂慮:「那些層出不窮的青少年暴力事件,甚至有冷血殘酷的謀殺,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今年度每個月我都會固定接受教育廣播電台資深主持人,也是老朋友常玉慧的採訪。她對我們全家出國旅行時,都會順便參觀各國的老人院及相關的銀髮養護所,感到很有趣,最近的節目就要我談有關大學生與銀髮族一起住的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疫情開始幾年沒見的朋友,再次相約卻收到將移居外地的消息。 朋友是名律師,育有三名兒女,放下專業身分,為小孩的教育發展移居。 「就是破釜沉舟的決心。」她說到加拿大做全職媽媽,老公大概找份倉務員的工作,能應付生活基本開銷即可。 我問:「會捨不得自己的事業嗎?」
Thumbnail
概是從小,老媽常說: 如果我死後,要記得要好好過日子。 呸呸呸 長大後,深思咀嚼, 我想那背後在說的是「留下來的人,要好好過日子。」 我跟道別的關係,是從母親身上傳承而來的。 - 7/31準備離開照顧我好一陣子的單位, 我婉拒哭哭啼啼的方式,因為若再見面, 我會
Thumbnail
尋找生活的舒適區 在這個時代,我們常常被告誡要走出舒適區,去迎接挑戰,探索未知。然而,對於剛步入社會的人來說,住在家裡或許是目前最佳的選擇。 家庭是我們成長的搖籃,也是我們最熟悉的地方。家裡的每個角落都蘊藏著我們的記憶,這些記憶在無形中給予我們力量和安全感。在家裡,你不必面對高昂的房租,不必
Thumbnail
人的一生平均會搬家幾次呢?有多少人是一輩子在同一個地方出生、長大、老去?沒有離開,是因為選擇留下來,還是被留下來?我翻開《留下來的人》這本書,想藉由觀看他人的經驗,對於我那彷彿紮根樹木離不開土壤的母親,也許能多一些客觀的認識。 也許是大學時期開始多年的北漂生活,對我來說,搬家是一件想做就可以做
Thumbnail
最近和身旁一些屆齡退休的長輩們聊天,發現「似乎越來越多人意識到,退休後找到生活重心是非常重要的!」真是好現象~
Thumbnail
成年後的孩子是否應搬離家獨立生活?首先要學習不要再以小孩的身分與父母相處。 權衡個人需求和家庭期望,在尊重家庭的同時,也走向個人的成長和獨立。
鄉下長輩需要長時間的照護,需要提供便利老人家的一些設施,如扶手、安全座椅,保障他們的生活品質和安全。這個文章講述了一位同學準備從教職退休,為了滿足媽媽的希望,蓋大房子讓父母住,並提到了鄉下老人入城的難處。讓人們思考了長輩的生活狀況和需求。
Thumbnail
退休後的生活應該準備好無後顧之憂的退休金,注意避免社交孤立,並調整生活目標,保持彈性但主動積極的心態。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疫情開始幾年沒見的朋友,再次相約卻收到將移居外地的消息。 朋友是名律師,育有三名兒女,放下專業身分,為小孩的教育發展移居。 「就是破釜沉舟的決心。」她說到加拿大做全職媽媽,老公大概找份倉務員的工作,能應付生活基本開銷即可。 我問:「會捨不得自己的事業嗎?」
Thumbnail
概是從小,老媽常說: 如果我死後,要記得要好好過日子。 呸呸呸 長大後,深思咀嚼, 我想那背後在說的是「留下來的人,要好好過日子。」 我跟道別的關係,是從母親身上傳承而來的。 - 7/31準備離開照顧我好一陣子的單位, 我婉拒哭哭啼啼的方式,因為若再見面, 我會
Thumbnail
尋找生活的舒適區 在這個時代,我們常常被告誡要走出舒適區,去迎接挑戰,探索未知。然而,對於剛步入社會的人來說,住在家裡或許是目前最佳的選擇。 家庭是我們成長的搖籃,也是我們最熟悉的地方。家裡的每個角落都蘊藏著我們的記憶,這些記憶在無形中給予我們力量和安全感。在家裡,你不必面對高昂的房租,不必
Thumbnail
人的一生平均會搬家幾次呢?有多少人是一輩子在同一個地方出生、長大、老去?沒有離開,是因為選擇留下來,還是被留下來?我翻開《留下來的人》這本書,想藉由觀看他人的經驗,對於我那彷彿紮根樹木離不開土壤的母親,也許能多一些客觀的認識。 也許是大學時期開始多年的北漂生活,對我來說,搬家是一件想做就可以做
Thumbnail
最近和身旁一些屆齡退休的長輩們聊天,發現「似乎越來越多人意識到,退休後找到生活重心是非常重要的!」真是好現象~
Thumbnail
成年後的孩子是否應搬離家獨立生活?首先要學習不要再以小孩的身分與父母相處。 權衡個人需求和家庭期望,在尊重家庭的同時,也走向個人的成長和獨立。
鄉下長輩需要長時間的照護,需要提供便利老人家的一些設施,如扶手、安全座椅,保障他們的生活品質和安全。這個文章講述了一位同學準備從教職退休,為了滿足媽媽的希望,蓋大房子讓父母住,並提到了鄉下老人入城的難處。讓人們思考了長輩的生活狀況和需求。
Thumbnail
退休後的生活應該準備好無後顧之憂的退休金,注意避免社交孤立,並調整生活目標,保持彈性但主動積極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