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大於諮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生活總是難以預料(from ELEPHANT’S TEA PARTY, ROBUR TEA ROOM, 24 MARCH 1939, BY SAM HOOD)
  讀書會的成員最近各自忙於工作、進修、生活,隨著冬天來臨,四周瀰漫尋歡作樂的氣息,各種活動,聚會,似乎告訴大家可以暫時放下煩憂,出去玩樂。這種氛圍讓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

我想帶給讀書會的是什麼?

  不久前和一位同樣是心理師的朋友聊天,她說到一句很簡單但我很有印象的話─「生活是大於諮商的。」
  我們每天做的各種事情、決定,可能絕大多數都跟諮商無關,有時候就只是單純的感覺想要而已;從服役到工作這兩年,自己最大的成長就是找到規律穩定自己身心的方式,不管是心理還是生理的;並且跨出自己的舒適圈,實際弄了一個讀書會;雖然一開始是以諮商心理為主軸,但漸漸地諮商心理學在整個過程只是個媒介,重心還是在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主軸,透過書帶出各自關注的焦點,並在回饋與交流中獲得認可、接納和新的想法,然後再回到生活之中去實踐。
  我跟讀書會成員討論未來的走向,有成員提到說「或許可以不一定要看書,因為我們的生活就像是一本書。」在當下我腦海中浮現一句話─「但我們都匆匆地翻過,沒有仔細閱讀。」

也許是時候好好閱讀自己了

  想起我們在早期也嘗試過一兩次不用書的討論,大家帶來的就是生活:不論是工作太累,考試緊張、與家人的衝突,同事之間日常的抱怨,在那個時候我們都真實地處在當下。我的角色既是參與者,也是觀察者,跟諮商團體領導訓練不同的是我並不會去介入,反而是站在平等的角色,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能力去調整好自己,支持對方;或許當時我已經把諮商先放在一旁,就只是跟大家一起處在此時此刻,與大家同在。
  當學習到一定的程度之後,發現有時候知識反而會困住自己,認為好像只有自己的想法才是想法。然而當自己暫時拋下所學的一切,單純從「心」出發時更能夠處在當下,看見他人的需求。
  結果是當初一起同在的夥伴,現在都會回來,我問他們為什麼會想要回來這個讀書會,她們說像是「這裡很放鬆」,或「不會給我壓力、評價」;反而不是我的理論取向或學派。

  Carl Rogers﹝註1﹞說治療師光是呈現真誠的態度就具有療效,只是在那當下我才真正搞懂原來是這樣子。

  最近這種感覺似曾相似,讀書會走到一個十字路口,暫時不曉得會向哪去,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子;有點茫然,但我一樣相信大家,決定先從成員的需求去了解、探索,或許「生活就像是一本書」的概念不錯,可以從這裡出發。
  我理想中的讀書會可以是每個人可以發揮、分享的地方,而不是受限於書本的內容。台灣學生在求學的過程中比較沒有機會發聲,我們太習慣聽別人的聲音,忘記自己的。我們都會覺得自己的不夠好、不值得被聽見,因為太常聽別人這麼說而相信對方說的話,或當有話想說準備開口時,抬頭看到大人嚴肅的表情,感到卻步。於是我們學習記下黃河長江的位置,計算著複雜的公式,在教室乖乖坐著,思緒卻早已飄離當下,期待著未來會更好。這樣的模式或許無形地在讀書會中重現。

我們過度期待到達隧道的另一頭,於是漸漸地脫離當下,被未來所控制。

  關於讀書會,我想我可以做點不一樣的事,或許你可以跟我一起思考的是:
  • 如果你是一本書,書名會是什麼? 封面會長甚麼樣子?
  • 會有哪些主題?
  • 內容是薄的、厚的? 會有人幫你寫推薦序嗎?
  • 第一章的內容會是什麼?
  寫下這些部分,跟你信任的朋友(不會澆你冷水,會專心聽你說話的那種)一起分享、回饋,或許能在真誠地回饋交流中發展出自己的樣貌,就像Rogers說的─人要健康的成長只是需要適當的養分。
備註:
1.Rogers: Carl Ranson Rogers,20世紀美國心理學家,人本主義的創始者之一。首創非指導性治療,又稱案主中心治療,強調人具備自我調整以恢復心理健康的能力(引自維基)。在求學時期堪稱0負評的學派,大家都說很重要,但怎麼做其實自己一直沒有搞懂,只知道要真誠一點。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9會員
28內容數
曾經被某一任女友說過,你很會講都給你講;於是成立了這個專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語禮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週六下午,我們五個人坐在地板上,像小學生似的隨興塗鴉… 我們是這樣開始的… 準備材料:圖畫紙/素描紙,蠟筆。 環境:安靜,獨立的空間。 1. 畫出你對現場每位成員的感覺,也包括你對自己的感覺
     我們嘗試用音樂的形式來進行以往的讀書會,方式是這樣的:  1.準備3-5首在你的人生階段中,對你很有意義或有感觸的歌曲,可以是歌詞、旋律或畫面,分享最觸動你的是什麼?
週六下午,我們五個人坐在地板上,像小學生似的隨興塗鴉… 我們是這樣開始的… 準備材料:圖畫紙/素描紙,蠟筆。 環境:安靜,獨立的空間。 1. 畫出你對現場每位成員的感覺,也包括你對自己的感覺
     我們嘗試用音樂的形式來進行以往的讀書會,方式是這樣的:  1.準備3-5首在你的人生階段中,對你很有意義或有感觸的歌曲,可以是歌詞、旋律或畫面,分享最觸動你的是什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諮商過程中發現自己的特質與固化的情緒處理方式,並探討瞭如何辨別自己該看身心科還是心理諮商,以及培養韌性的重要性。享受彈性的諮商過程,瞭解高敏感的特質,並撕掉被標籤的身份,以文字記錄理解自己的諮商心路歷程。
Thumbnail
人的一生,會經歷很多「關係」,像是:原生家庭、戀愛、婚姻、親子、職場、自我。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原生家庭,不懂得愛,也不擅長經營婚姻和家庭。我們在職場中壓抑和忍受,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或不想要的是什麼。 ​
Thumbnail
「生涯諮商跟一般晤談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還有「通常是哪些族群會需要生涯諮商?」 「哪些是生涯諮商可以談的範疇?」 如果你也很想了解生涯諮商的歷程, 或者是你現在正猶豫不知道要不要去做生涯諮商, 那就當參考閱讀看看吧!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餐廳聽到對面桌的人說:「我最近在唸心理諮商的書,之後想考心理師,老了可以一起開一間諮商所、發大財。」 有時候當新認識的朋友發現我是心理師時,就會滿懷期待的問:「你覺得我適不適合當心理師?其實我以前想過大學要唸心理學的!」 而相信同行們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即個案們往往在諮商一段日子以後便
Thumbnail
       在執業的日子裡,每次初談都會感受到來訪者的疑惑:「好吧,我踏出第一步預約了,但心理諮商會是什麼樣子?要做什麼?」。接著,另一個常見的期待是「心理諮商,是不是心理師可以給我很多建議?」。
Thumbnail
曾經有人跟我說,這世界就是各種關係的組成:與自己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與自然的關係....,在各種關係裡,我們或進或退,有時候付出得太多,有時卻又給得不夠,有時候很滿意自己,有時又對自己生氣。但是,這些都沒有關係的。因為,過程裡,我們都在慢慢地練習,練習愛與被愛,練習接納不完美,但可以完整的自己。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某個平台上看到一個網友的發文- 「我的心理師一直叫我專注呼吸跟練習呼吸,但我很想告訴他呼吸根本沒有辦法幫我解決問題」。 當時看到這篇文的心情是很五味雜陳的,因為這個網友很明顯的對諮商的功能有誤解,諮商從來都不是為了幫助一個人「解決問題」,而是透過諮商師的引導去覺察自己的認知(價值觀、信念
Thumbnail
一直寫,一直寫,除了記錄生活、發表意見和想法、產出創作之外,還可以療癒自己。 【關於我】 看似美滿的、令人羨慕的家庭,其實我覺得有許多困擾,婚姻中的,和先生、還有和他家人相處的,對於「錢」的價值觀,對於「物質」和「精神」的價值觀……,許多許多。 我自己太忙碌,做太多事,所有事情都想要做好,不會放鬆,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諮商過程中發現自己的特質與固化的情緒處理方式,並探討瞭如何辨別自己該看身心科還是心理諮商,以及培養韌性的重要性。享受彈性的諮商過程,瞭解高敏感的特質,並撕掉被標籤的身份,以文字記錄理解自己的諮商心路歷程。
Thumbnail
人的一生,會經歷很多「關係」,像是:原生家庭、戀愛、婚姻、親子、職場、自我。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原生家庭,不懂得愛,也不擅長經營婚姻和家庭。我們在職場中壓抑和忍受,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或不想要的是什麼。 ​
Thumbnail
「生涯諮商跟一般晤談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還有「通常是哪些族群會需要生涯諮商?」 「哪些是生涯諮商可以談的範疇?」 如果你也很想了解生涯諮商的歷程, 或者是你現在正猶豫不知道要不要去做生涯諮商, 那就當參考閱讀看看吧!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餐廳聽到對面桌的人說:「我最近在唸心理諮商的書,之後想考心理師,老了可以一起開一間諮商所、發大財。」 有時候當新認識的朋友發現我是心理師時,就會滿懷期待的問:「你覺得我適不適合當心理師?其實我以前想過大學要唸心理學的!」 而相信同行們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即個案們往往在諮商一段日子以後便
Thumbnail
       在執業的日子裡,每次初談都會感受到來訪者的疑惑:「好吧,我踏出第一步預約了,但心理諮商會是什麼樣子?要做什麼?」。接著,另一個常見的期待是「心理諮商,是不是心理師可以給我很多建議?」。
Thumbnail
曾經有人跟我說,這世界就是各種關係的組成:與自己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與自然的關係....,在各種關係裡,我們或進或退,有時候付出得太多,有時卻又給得不夠,有時候很滿意自己,有時又對自己生氣。但是,這些都沒有關係的。因為,過程裡,我們都在慢慢地練習,練習愛與被愛,練習接納不完美,但可以完整的自己。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某個平台上看到一個網友的發文- 「我的心理師一直叫我專注呼吸跟練習呼吸,但我很想告訴他呼吸根本沒有辦法幫我解決問題」。 當時看到這篇文的心情是很五味雜陳的,因為這個網友很明顯的對諮商的功能有誤解,諮商從來都不是為了幫助一個人「解決問題」,而是透過諮商師的引導去覺察自己的認知(價值觀、信念
Thumbnail
一直寫,一直寫,除了記錄生活、發表意見和想法、產出創作之外,還可以療癒自己。 【關於我】 看似美滿的、令人羨慕的家庭,其實我覺得有許多困擾,婚姻中的,和先生、還有和他家人相處的,對於「錢」的價值觀,對於「物質」和「精神」的價值觀……,許多許多。 我自己太忙碌,做太多事,所有事情都想要做好,不會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