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軸咖啡館讀書會 VII.

木軸咖啡館讀書會 VII.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想不到的第二季...我自己也沒料到(photo by Unplash)

想不到的第二季...我自己也沒料到(photo by Unplash)



  第二季。一樣三個問題。


1.怎麼稱呼?

2.參加的動機?

3.期待獲得什麼?


  大家心裡都壓著話,一坐下即滔滔不絕。語句交錯間浮出個念頭─或許在溫和的外表下,潛藏的情緒和迎面而來的日常過度摩擦,漸漸形成一層保護的外皮,需要一處角落,靜待它恢復流動。


  今天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S提到心裡不時佔據著瑣碎小事,擔心時常揮之不去像房間裡有個什麼未擺放定位,心中忐忑,這點引起大家共鳴,包括我自己。起初我想為大家提供解決方法,「通常這時候可以…」,不過轉念一想讀書會的初衷─相信成員都有自己的能力,包括允許大家停留,體驗一下知其無可奈何的安身若命﹝備註一﹞。白話來說,某些無能為力如同週一下雨又寒冷的上班早晨…接納是唯一解。我們只需讓時間繼續走,至少在這忽然轉冷的天氣,還可以把握眼前那杯冒著白霧的薰衣草拿鐵。



  G憶起豐富的大學生活,過去的熱情又重新浮現在她上升的嘴角和眉眼。坐在右側,可以感受到她的熱力和活潑散發過來,腦海不自覺跳出她已在山洞隱居多時,今天終於見到人群話匣子大開的意象。G對生活的見解和回饋給大家許多亮點,可能連她自己都沒有預料到。


  S問到夢還有榮格,想知道夢的意義,或是該如何去解釋有些夢可以預知未來?我相信夢是種補償﹝備註二﹞,彌補我們日常生活中無法消化的情緒、衝擊,可能心裡掠過譬如買便當被人插隊這樣的一層陰影,隨著湧上的日常刺激暫時埋沒,等待夜夢中浮現。壓抑不等於遺忘。


  無論夢到什麼,最後還是回到生活面對我們跳過的難題。




  忘記怎麼開始,我們談到人應該是什麼樣子(快變哲學課了)。從工業革命的歷史…不斷推進的社會進程,人逐漸被規格、分類化,強調物質的功用與效能,來到東方結合熟悉又陌生的儒家思想,連早上睡覺都會被罵不可雕也(說不定值大夜班阿!)。這樣的進步和推展已擴散至生活的各個層面,我們很難支持自己,明瞭現在就是好的。



  咖啡館讀書會一直在實踐一個理念─放下預設目的,大家自然會找到方向。看似無為的有為,全然地相信當下,有如裸考一樣,憑藉著目前的知識,放下名次、高分的虛榮,純粹接受現在的你。


  S想起曾起心動念的心理學;G因心理學的討論勾起了當初的動力;對我來說宛如一個自發性課外活動。創造一個讓彼此能好好說話,好好傾聽的氛圍─像歌曲的間奏,留下空間讓創造力和想像力舒展開來。




電影全面啟動的概念也很有趣。有學派理論支持夢裡面的物件都是我們自己的創造,甚至會請案主扮演夢的角色,了解夢境的意義。不過能否加入他人的夢境共同創作?這就是諾蘭的巧思了(圖片來自網路)

電影全面啟動的概念也很有趣。有學派理論支持夢裡面的物件都是我們自己的創造,甚至會請案主扮演夢的角色,了解夢境的意義。不過能否加入他人的夢境共同創作?這就是諾蘭的巧思了(圖片來自網路)




  今天最後還帶到一點心理學的歷史,社會變遷對心裡價值的變化,算是讀書會開始以來知識性最濃的一次。之前一直擔心這樣的方式會讓大家睡著,太像在上課,今天好像找回了一點學習的樂趣,或者說,學習本來不就是件好玩的事嗎?


  太過強調目的與功能的思考模式,有如嚴格的自我審查機制,尚未開始就決定了結果。今天的我們只是選擇了自己重視的價值如此才能走得更長、更遠。



「且予求無所可用久矣,幾死,乃今得之,為予大用。」《莊子‧人間世》。




  漸漸地發現,有時我需要做的反而不是更多、更猛,而是在適當時機放下,融入情境裡面,去理解與看見;做對了,氣氛又會開始流動,悲傷的人會看到希望,樂觀的人會更加謹慎。我能做的就是傾聽,抱持開放的態度,容納更多可能性。


  今天的氣氛很順暢,成員一來一往的對談彷彿忘了我的存在,忍不住想,今天的咖啡是不是加了什麼?。


備註

一、《莊子‧德充符》。「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二、夢的補償性:Adler學派認為夢具有目的性,未來行動的預演;夢為「情緒的工廠」,實驗了問題的可能解決方法,如同該學派強調早年記憶對生活的影響。夢扮演了觀測器,描述做夢者的心理過程變化。

參考資料:

一、當代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R.J.Corsini & D.Wedding。心理出版社。

avatar-img
陳語禮的沙龍
19會員
28內容數
曾經被某一任女友說過,你很會講都給你講;於是成立了這個專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陳語禮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經過這幾次,R發覺自己會像海綿那樣吸收四周的情緒,一種旁人擔憂,心裡跟著擔憂的性情。她開始留意這個吸收太多的「狀態」,先暫停、離開或告知對方「我需要一點時間」,待塵埃落定,再用更理智、建設性的方式對話。
  也許是基於一種放映師的角色─把氣氛設置好,一起經歷,但流暢性和品質還是要維持─因此第五次加入了一個活動,希望聚焦在有幫助的方向。     我讓R挑出心中嚮往的圖像,例如現在生活像是甚麼畫面,未來呢?
    聚會結束,成員一前一後離開。我關上沙發區上頭的燈,房間冷氣,準備下樓。     從拾起背包的連續動作中,我想起一部經典的殭屍片─《屍樂園》(zombieland)﹝備註一﹞。主角是一位內向敏感,恪守原則的宅青年,堅守小人物信念,不隨意出頭,卻無意間踏上旅途…
    經過這幾次,R發覺自己會像海綿那樣吸收四周的情緒,一種旁人擔憂,心裡跟著擔憂的性情。她開始留意這個吸收太多的「狀態」,先暫停、離開或告知對方「我需要一點時間」,待塵埃落定,再用更理智、建設性的方式對話。
  也許是基於一種放映師的角色─把氣氛設置好,一起經歷,但流暢性和品質還是要維持─因此第五次加入了一個活動,希望聚焦在有幫助的方向。     我讓R挑出心中嚮往的圖像,例如現在生活像是甚麼畫面,未來呢?
    聚會結束,成員一前一後離開。我關上沙發區上頭的燈,房間冷氣,準備下樓。     從拾起背包的連續動作中,我想起一部經典的殭屍片─《屍樂園》(zombieland)﹝備註一﹞。主角是一位內向敏感,恪守原則的宅青年,堅守小人物信念,不隨意出頭,卻無意間踏上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