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來參與了親子一起走讀的活動,並不是針對某個地點的文化走讀,也不是以人事物為主軸的方式,主要以閱讀作為一個開啟,在文本中延展,在生活環境中連結閱讀的感受,並且活動的互動比較多的是成員彼此間的想法交流。
一開始想要參加這樣的活動,作為自學的一個課程環節,主要還是在拓展閱讀的延伸性。如果只是關起門來閱讀,那個樣貌的閱讀只會琢磨在字句、意辭上,對生活的連結或者是想像力的開展,都可能因為獨自自學產生的緊縮造成限制。參與這樣的活動,也為了增加孩子看見不同的學習樣貌,不只是聚焦在閱讀,也可以延展成一個活動,或者是在不同的想像裡將文本裡的世界創造出來。
一個月一次,四個月的經驗中,雖然孩子在參加活動的過程裡面,仍舊比較多是放在與同儕的互動中,並且經常性地讓主持活動的大人感到些微場面失控,不過,仍舊在不同的面向,看見這項活動對孩子的影響以及幫助。
前些天帶著孩子回顧這個活動的感受以及經驗時,一開始孩子總是說「就還不錯」、「可以再繼續參加」、「對他沒甚麼感覺」...
好像話題就要結束了,只好用提問的方式試圖地想多了解一點他自己內心的感受。
「你想繼續的原因是因為還算喜歡,那可以說看看喜歡的部分有哪些,我才會比較清楚啊」
「你喜歡的這些事情,只有在這個團才能夠有嗎?如果我們在台東也找一些人來試著做,會不一樣嗎?不一樣的地方或原因會是甚麼?」
「是因為這些人? 是因為帶領的人不同,所以感覺會不同嗎? 如果換成是CC和DD來帶,你覺得呢?」
「一個月一次跟一個星期一次的感覺也不同嗎?」
「因為討論的文本不同,才會有不同的感受嗎? 或是因為討論的方式不同?」
從這樣的問題中,嘗試讓孩子一一地去想著這個活動帶來的內涵,對他而言更重要的部分是甚麼,試著能夠陪著他梳理這些。
當然,我仍舊很不確定,做這些梳理對於孩子來說,究竟是為什麼?究竟是不是只是為了要交一份所謂的成果報告?
如果沒有要交,我是不是仍舊需要這樣的""試圖""介入,或者是其實不需要這樣的""梳理""過程對於自學來說,才是更好的等待。
在想並且討論這些的過程中,不斷地浮現出""寫作這件事情究竟要出於甚麼樣的自主""的問題,而且同一時間的心情是:""是不是只是要為了讓孩子去寫一份心得""這件事情變得很心虛。
當然很希望孩子在每一種不同的嘗試後,都能夠有些不同的感受並且能夠清楚地說出來,但是一方面也很清楚地瞭解這不是一件這麼容易就達成的能力。我們究竟在學習一件事情多久以後,才能夠很有信心(或甚至就算沒有)地將自己的心得說得很清楚?這裡寫的說得很清楚,並不是指能夠選用一個適合的語詞來表達心境,比較多的是指真正地符合內心中的感受這件事。
如果,在每一次的學習過程中我們都能夠盡可能地去梳理清楚內心的感受這一件事情,是不是真的就能將自己在學習的樣貌越理越清楚?還是說,很可能因為現在與未來的一致性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混亂? 即使,到了現在,仍舊無法回答這樣的問題;就單從自學這一件事情想來,在現在自學的樣貌不停地變化的同時,與最初想要自學的狀態是有許多的不同,這個時候的狀態,無論是父母或者是自學生,都已經有很大的不同,這些不同如果說不清楚,會不會就真的表示不太好? 還是說,即使說不清楚仍舊有很重要的意義存在,就像學習的過程、就像混亂的人生。(咦)
陪著從不同的方向去重新回顧這些走讀過程的經驗,在對話之間也看見了許多的不同。像是有一回,走讀團裡的一個大人對孩子說:「人類與黑猩猩的不同,在於人類有文字,可以記錄並且傳承」。他這麼說的當時,是試圖想藉此激將出孩子書寫的動機。
我不知道那個當下聽見的家長們,是不是只有我覺得不對勁兒,但我沒有作聲,我想著「只是我自己的偏見」。
過了幾天,在長途開車的路上,問起小孩關於這件事情的感受,他說:「聽起來就是知道他就是想要我們寫點東西,沒有其他的。」
我問:「那你有寫嗎?」回:「沒有,我沒有想寫甚麼。而且就算沒寫我也不會變成黑猩猩吧~」話題就這樣結束了,孩子並沒有感受到我想的那些事。
這一個經驗也在重新讓人思考:自學生的自學生活中,父母或者教育者的角色在提供自學經驗的自主性上,是不是有夠多的自省能力,讓學習主體落在自學生上。也就是說,如果在一個大人感受到的事情,對於孩子來說並沒有真切同理的當下,我們要怎麼進行交流,這一件事情取決於大人的自我察覺能力,以及大人是否能夠維護學生主體的堅定。
經過了討論、回憶和紀錄,孩子寫出了走讀團的心得:
小孩好不容易寫完了以後,在這個過程裡的大人卻很快地陷入一種被各式不同的思緒衝腦、為各式不同的可能擔憂的窘境;頓時間好像覺得自己成了體制內那種教育者,好像覺得這一整篇東西根本不真正自主地屬於小孩,雖然所有的話都是小孩自己說出口的,但被說出來的話,有多少是真正的自主意識又如何得知? 頓時間,引導與教導的界線被放大一百倍以供自我檢視,頓時間大人沉淪在究竟在搞甚麼? 把小孩的自學,弄成這樣莫名其妙沒有自主。
是不是可以簡單地歸咎"成果報告"就能讓人感到放鬆,事實上並沒有。當成果報告可以當作是一個回顧自學過程的歷程省察的方式時,做這些似乎並沒有削減自學的主動性,但是為什麼做起來就好像變了樣?! 這值得好好地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