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9/01/15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擁抱錯誤,破除數學天分論 《幫孩子找到自信的成長型數學思維》

文/賴以威 臉譜「數感書系」特約主編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電機系助理教授 數學推廣平台「數感實驗室」共同創辦人
我父親的教育方針非常開明、自由,唯獨在成績這點上沒有商量空間。 比起前三名,為什麼不努力獲得第一名? 如果是全班第一名了,為什麼不再努力一點,爭取全年級第一名? 儘管我的學習之路大致順遂,但還是常常感受到壓力。
記得國中有一次數學小考我考得非常差。比平常低幾十分的考卷分數被寫在聯絡本上,不知道回家該怎麼交差。 「剛好考的都是我習題沒練到的。」 「這只是小考,不是段考。而且你想,一張滿分考卷沒有意義,我只能因此知道『我都會了』,沒辦法學到什麼新知識。正因為有錯,我才知道我哪個觀念還不懂,哪邊還沒想清楚,找出哪邊有錯,這樣下次就不會犯錯了。」 「錯誤是學習的起點!」 晚上簽聯絡簿時,我背出這段回家路上想好,連自己也覺得像是藉口的台詞。
「提出成長型思維、全球暢銷書《心態致勝:全新成功心理學》的史丹佛心理系教授卡蘿‧杜維克提過: 假如孩子回家之後說他們在上課或小考時答對了所有的題目,家長應該要說:「噢, 真是可惜,那表示你沒機會學到東西。」 如果當年讀過本書,我就可以再補上這句強而有力的論述。原來當年想出來的藉口,竟然是對的。
§ 真的有「數學腦」嗎?
如今充斥著非常多資訊,每條都宣稱自己能帶來新知,但在網路上逛一天,你就知道真正有意義的資訊少之又少。本書,正是少數會能你享受吸取新知樂趣的作品之一。它有兩大特色:首先,改變你對數學以及學數學的諸多觀點。其次,它的論點都奠基在嚴謹學術研究結論上。比方說,很多人認為有所謂的「數學天分」、「數學腦」,如果學不好數學,很可能只是因為沒有數學腦,畢竟有人上課聽完就懂,有人在補習班複習,回家熬夜寫習題,卻還是考不好,當努力與成果無關,難免會歸因到天分不足。
但真相並非如此。
雖然有一些孩子情況特別,有特殊的教育需求,會增加數學學習的難度,但對於絕大多數(大約95%)的孩童來說, 任何程度的學校數學都在能力範圍內。
或許有數學腦,但沒有嚴重到那麼多人因為沒天分而學不好。請讓我舉一個台灣的例子:106年國中會考非選第一題在講選舉開票。4個投開票所,其中有3個完成開票,3位候選人票數如下表:
出處: 106 年國中教育會考數學科非選擇題
出處: 106 年國中教育會考數學科非選擇題
第一小題問「甲、乙、丙目前的得票數」,需要的數學能力是——3個三位數的加法,約莫是國小中低年級的難度。 然而,這道題目難倒了將近1/4的國三學生。
理當不至於每4位15歲青少年之中,就有1人因為天分不足而學不會三位數加法。那是努力不夠嗎?從小學一年級到國三,就算課後不複習,光是學校的數學課也有上千小時,要學會三位數加法應該綽綽有餘吧。
當努力跟天分都足夠,卻依然沒獲得該有的成效,我們就該思考是否有別的地方疏忽了。 疏忽的地方,或許正是本書提出的「數學思維」:數學不好的人可能不是因為沒有數學腦,而是因為抱著「我沒有數學腦」這樣的念頭,畫地自限,扼殺了自己的數學學習。
§ 數學思維
成長型思維已經是個被廣泛接受的事實,簡單的說就是遇到挫折時,不將失敗歸因於天分等不可抗力因素,而是信任自己,相信自己更努力嘗試不同做法後得以克服挫折。書中提到一段對成功與不成功企業人士的調查,發現兩者的區別不在成功的次數,是犯錯的次數,而且是,成功人士犯錯的次數比較多。
對具備成長型思維的人來說,犯錯、失敗,都是一個學習的機會。
這不是什麼新觀念,我們在鼓勵小孩時常用「失敗為成功之母」,愛迪生挑選燈絲材料失敗了無數次,更是某個年代的人都聽過的勵志故事。但在數學學習上,我們卻沒有那麼讚頌失敗。我們通常假設講解完、例題習題做完就該掌握這個知識,頂多再給幾次小考的機會,段考、大型考試是不允許犯錯的。在考試階段,我們把錯誤(或許不僅限於數學)與負面意涵連結在一起,搭配各種對數學的刻板印象,比方說認為考得好的方法應該是
數學考不好→題目練習不夠→再多練習題目
這樣的三步驟。但很遺憾的,第三步結束後往往會回到第一步,整個學習陷入惡性循環,學生就像滾輪上的小白鼠,怎麼跑都在原地踏步,最後對數學產生恐懼、數學焦慮(一種針對數學專有的焦慮現象,讓人連原本會的數學都算不出來),放棄數學,學了上千小時的數學課後,依然答錯三位數的加法。
擁抱錯誤,破除數學天分論,是這本書最主要的概念。當然,它不只是喊喊口號,在後面章節,它提出了幾種給老師與家長的引導策略,包括了教學與評量,協助學生建立對數學正確的認知與態度。108新課綱強調素養教育,以數學來說就是數學素養,包括運用數學於生活情境等能力。這些新的方針,都顯示著我們的教育在進步。我希望,透過這本書的翻譯,我們能在提倡數學素養的同時,更認識數學思維這個新名詞。它強調情意面、心理在學習上的重要。
§父親的數學思維
最後回到我與父親的故事。當年在我講完一堆話後,記得父親一反常態的沒罵我,只說: 「既然你知道錯在哪裡,記得《論語》裡有說到顏回『不貳過』吧。」 「拿顏回來比喻也太抬舉我了,而且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我會很困擾,快樂不起來的。」 「要有志氣,顏回能做到,你也可以做到!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我嘆了一口氣,父親每次講到學習,一定會搬出這句話,我總覺得很不切實際。但現在長大了回頭想想,很多時候遇到不懂的題目,我願意多花時間去思考,不會認定自己沒有數學天分,或許正是因為父親恆常不斷的這幾句勉勵。
父親可能很早以前就知道「數學思維」這個道理了。
《幫孩子找到自信的成長型數學思維》,臉譜出版
🏆 史丹佛大學數學教育系教授、PISA顧問寫給家長與老師的最佳伴學/教學指南 🏆
學數學需要大膽地胡思亂想,不怕犯錯 拋開高智商偏見,捨棄數學天分迷信 想逆轉痛苦的數學學習經驗,先培養成長型思維!
《幫孩子找到自信的成長型數學思維:學好數學不必靠天賦,史丹佛大學實證研究、讓孩子潛力大爆發的關鍵方法》 城邦花園│http://bit.ly/2FqNvtw 博客來│http://bit.ly/2CZMTtx 讀冊│http://bit.ly/2FixeaY 金石堂│http://bit.ly/2RMDq0Z 誠品│http://bit.ly/2smiWgR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