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遊戲獲勝的第 N 種可能:淺談「終結放榜新聞」的社會意義與想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先講結論,「終結放榜新聞」的精神意義高過於實質意義,但它應該被鼓勵沒錯。

之所以這麼說是覺得,這行動多少都能帶來一些變化,攪動升學至上陳腐不堪的思想死水,但它實際能影響的層面的確有限。(補個脈絡,終結放榜新聞是由風狗浪˙港都學生思潮所發起,藉由簽署承諾書的方式,要求各校校長承諾不再針對大考、放榜發送媒體採訪通知,或被動受訪,也不再主動將學生成績、錄取榜單對外進行公告。立意是想對抗「媒體(一再)塑造/強化成功模板」的病態現象)
該行動強調對「神話、成功模板」的省思與破除。取自風狗浪˙港都學生思潮

原因很簡單,僅是「不去助長風氣」並不能否定風氣存在的既定事實(以及它的運作結構)。當前社會以學歷論斷專業能力,影響職別、薪階高低早已行之有年,且不少時候也被證實此舉具有某種程度「客觀」與效益,進而支持機制的持續運作。也因為這一點,需求拉動供給的同時,才會出現一系列以「升學」為宣傳賣點的辦校手法(以及觀風向而報導的新聞業),你要這些靠榜單維生的社區高中簽署承諾書,不就和擋人財路無異嗎?是故,願意簽署的多半是明星高中,這其實本就可預見,因為也只有他們沒有「拉抬業績」的包袱。

但我們要因此便認為這行動自不量力、一廂情願嗎?也不對。我以桌遊來比喻,「終結放榜新聞」所反動的,本來就不是當今現有的獲勝規則(滿級分-高學歷-優職厚薪等一條龍式的成功路徑)或整套遊戲本身,而是試圖提醒玩家們:儘管過去我們以為只有一條路,但遊戲獲勝的條件其實不只一種。結構固然難以鬆動,這種(目前看來很小眾)的獲勝條件,去走它的風險的確不小,但起碼對於興趣、體質或能力不適合老路的玩家們,這都多了一個彈性的可能選擇。不論最後選擇與否,能夠在充分體現「多元價值」的條件下去權衡、取捨,這本身就跨了不小的一步;也才是 108 課綱所強調「多元、適性發展」的核心美旨。且極其言論之,我們社會要破除單一、僵化的成功模式,不是本來就得靠這些非主流的成功案例嗎?


所謂「終結放榜新聞」並不是要收回努力念書者的光環,恰好相反,而是要藉此讓大眾轉焦:藉由不同途徑努力的學子都應獲得大眾的看見、理解與鼓勵。遺憾的是媒體屢屢在這方面展現了失能,這次寧可讓他們噤聲,將事件的「理解、詮釋權」還諸民眾去自省叩問;也藉此堵一下那些不做功課、不思考又愛囫圇吞棗者的嘴舌。倘就「扭轉新聞閱聽陋習」這點而言,也許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4會員
59內容數
我要成為 LeetCode 王!快跟我一起踏上旅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LeetCode King 的其他內容
行政院長蘇貞昌與黨團趕在三個月的最後期限通過同婚「748」草案,順利將該案送入立院審查,卻也引發反同團體疾言抗議。所謂「748 施行法」究竟提供了性少數者什麼保障?又何以成為繼「修改民法」、「專法名稱」後婚平運動之新戰場?且讓我們從兩年前的那場釋憲,回顧這段步步不易的轉型之路 ......
今天不聊太硬的時事社論,直接點進來吧。
接二連三的社會新聞屢屢挑起大眾的情緒神經,然而以暴制暴、失控的正義展現,行道之名帶來的究竟是私刑公義,還是道德直覺的生理快感呢?一個事件經常是結構問題的最終破口,逮懲兇手以外,司法體制面臨的挑戰、安全網漏洞下的破碎縮影,乃至受害者的援助安置,讓我們拾起理性的社會學之眼,洞察那些媒體偷懶沒告訴你的事!
YouTuber 小玉的影片日前被迫下架,其聲明卻引起百萬點閱與網民熱議,在護航與攻訐的立場歧見之餘,行善美旨、點閱率與不良模仿效應究竟該如何釐清?另,新媒體有別傳統的雙向互動、多元取材手法,也連帶鬆化了表現自我/道德自律的界線;在點閱至上,討論熱度象徵商機的新媒體時代,閱聽主體如你我又該如何自處?
資訊爆炸的當代,時空壓縮改變了新聞產製的生態結構,在商業大旗下,媒體遂轉向由網路社群主導取材。然而,重視時效與量產的「快餐化」思維,交換的不只是省時,更是普羅閱聽素養的喪失及供需雙方的僵固與自墮;面對自律、辨識力急遽下降的集體弱智化,名為速食世代要角的油炸快餐產業,又能從中帶給我們什麼啟發與借鑑呢?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劇集激起社會漣漪之餘,也引發親子教養觀熱論。本文主張跳脫對立化的觀影視角,從結構究其背後寓意,觀察社會觀念及其外溢、加深的家長期待,如何共構成親子間窒礙的溝通及壓迫鏈結。打破人物妖魔化、教育神話迷思,結構受害者如你我終需倚賴對話與溝通理解,翻案性的代間觀念流動也才有望催致。
行政院長蘇貞昌與黨團趕在三個月的最後期限通過同婚「748」草案,順利將該案送入立院審查,卻也引發反同團體疾言抗議。所謂「748 施行法」究竟提供了性少數者什麼保障?又何以成為繼「修改民法」、「專法名稱」後婚平運動之新戰場?且讓我們從兩年前的那場釋憲,回顧這段步步不易的轉型之路 ......
今天不聊太硬的時事社論,直接點進來吧。
接二連三的社會新聞屢屢挑起大眾的情緒神經,然而以暴制暴、失控的正義展現,行道之名帶來的究竟是私刑公義,還是道德直覺的生理快感呢?一個事件經常是結構問題的最終破口,逮懲兇手以外,司法體制面臨的挑戰、安全網漏洞下的破碎縮影,乃至受害者的援助安置,讓我們拾起理性的社會學之眼,洞察那些媒體偷懶沒告訴你的事!
YouTuber 小玉的影片日前被迫下架,其聲明卻引起百萬點閱與網民熱議,在護航與攻訐的立場歧見之餘,行善美旨、點閱率與不良模仿效應究竟該如何釐清?另,新媒體有別傳統的雙向互動、多元取材手法,也連帶鬆化了表現自我/道德自律的界線;在點閱至上,討論熱度象徵商機的新媒體時代,閱聽主體如你我又該如何自處?
資訊爆炸的當代,時空壓縮改變了新聞產製的生態結構,在商業大旗下,媒體遂轉向由網路社群主導取材。然而,重視時效與量產的「快餐化」思維,交換的不只是省時,更是普羅閱聽素養的喪失及供需雙方的僵固與自墮;面對自律、辨識力急遽下降的集體弱智化,名為速食世代要角的油炸快餐產業,又能從中帶給我們什麼啟發與借鑑呢?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劇集激起社會漣漪之餘,也引發親子教養觀熱論。本文主張跳脫對立化的觀影視角,從結構究其背後寓意,觀察社會觀念及其外溢、加深的家長期待,如何共構成親子間窒礙的溝通及壓迫鏈結。打破人物妖魔化、教育神話迷思,結構受害者如你我終需倚賴對話與溝通理解,翻案性的代間觀念流動也才有望催致。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以下是香港港姐冠軍兼會考10A狀元麥明詩在經濟一週採訪的回答,值得借鑑參考。 讀書是一個篩選,一個遊戲規則,由社會設計的。 社會用考試去篩選具備毅力,堅持到最後,以及用最多的努力去做這件事的人。 當然,讀書不是唯一篩選人們的方法,即便沒有走讀書考試的路,在社會上也會被不同方式篩選。競爭是人類社
Thumbnail
考試制度 考試制度的目的是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能力,但有時候我們可能過分強調分數和排名,忽視了學生真正的成長和學習。這種制度往往促使學生只為了取得好成績而去背誦和應付考試,而忽略了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和運用。 用處 現行的考試制度有時候更像是一個工廠生產線,將學生按照固定的模式塑造成符合社會需求的
眨眼一年,又是放榜時候。   為求安慰考生,人們常說:「文憑試不能定義你的人生。」我同意。可是,文憑試是一把尺,嘗試衡量一個人的能力——既然如此,文憑試本來就是「嘗試定義」一個人。   這把尺如何不公,社會早有公論,小弟不再重複。即便大學如何政治正確,說「我們收生會考慮其他因素」……
Thumbnail
問題階段就見底的選項不要去選,差不多就是你能與平凡人拉開距離的關鍵。
也許是從小到大的教育體制,把我們丟在競爭的環境,總覺得要爭取第一、要贏過別人,要努力往上,這些觀念在我小的時候一直制約著我,或許我無法成為第一,但想透過贏過別人來證明自己的想法,深深植入腦袋。 或許是因為脫離校園體制,已經出社會好一段時間,也或許是隔絕社群軟體好長一段時間(久到已經忘記多久😂
Thumbnail
筆記一:社交是好玩?拓展人脈?戴面具? 曾經有段時間,我覺得讀書太無聊,成績只是滿足優越感而已,和同學打球、和朋友打遊戲才有趣,社交是因為好玩。 曾經有段時間,我認為成功就是有錢,因為想在社會立足,錢越多選擇越多。幾乎所有的有錢人士都會說,人脈大於一切,社交是為了人脈。 曾經有段時間,還是學生
Thumbnail
剛剛看到一篇文章在講,這些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因為採計分制的改變,而從分分必較,改成等級制,讓家長與孩子不要這麼分分必較。透過這種模糊化的策略,讓第二三志願學校也可能收到第一志願的學生,打破「志願取向」的升學考試,也試圖改變每一分都那麼重要的想法。 . 這個好,還是不好呢?真的很難說啊。 .
Thumbnail
滿滿獎學金等你來取、隨便考進大學任何一個學科,都可以印在校門橫額上光宗耀祖⋯ ⋯最近,有香港的學生在Threads討論要不要為了獎學金而轉到成績較差的學校。 如果在一般學校只是成績平平,轉去tier較低的學校,真的有著數嗎?
「老師,明天學測放榜,我要把SIM卡拔掉!!!」成績出來前,忐忑、坐立難安、焦慮甚至是失眠的狀況將會不斷循環往復。從知道分數的那刻開始,到是否能通過第一階段篩選,接著面試,最後第二階段放榜,都是一關關「打怪」的過程。然分數早「木已成舟」,我們能做的,只有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審查資料、面試以及落點分析
Thumbnail
學生不會想知道你們在他看不見的地方多努力,就結果而言這和放養沒區別。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以下是香港港姐冠軍兼會考10A狀元麥明詩在經濟一週採訪的回答,值得借鑑參考。 讀書是一個篩選,一個遊戲規則,由社會設計的。 社會用考試去篩選具備毅力,堅持到最後,以及用最多的努力去做這件事的人。 當然,讀書不是唯一篩選人們的方法,即便沒有走讀書考試的路,在社會上也會被不同方式篩選。競爭是人類社
Thumbnail
考試制度 考試制度的目的是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能力,但有時候我們可能過分強調分數和排名,忽視了學生真正的成長和學習。這種制度往往促使學生只為了取得好成績而去背誦和應付考試,而忽略了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和運用。 用處 現行的考試制度有時候更像是一個工廠生產線,將學生按照固定的模式塑造成符合社會需求的
眨眼一年,又是放榜時候。   為求安慰考生,人們常說:「文憑試不能定義你的人生。」我同意。可是,文憑試是一把尺,嘗試衡量一個人的能力——既然如此,文憑試本來就是「嘗試定義」一個人。   這把尺如何不公,社會早有公論,小弟不再重複。即便大學如何政治正確,說「我們收生會考慮其他因素」……
Thumbnail
問題階段就見底的選項不要去選,差不多就是你能與平凡人拉開距離的關鍵。
也許是從小到大的教育體制,把我們丟在競爭的環境,總覺得要爭取第一、要贏過別人,要努力往上,這些觀念在我小的時候一直制約著我,或許我無法成為第一,但想透過贏過別人來證明自己的想法,深深植入腦袋。 或許是因為脫離校園體制,已經出社會好一段時間,也或許是隔絕社群軟體好長一段時間(久到已經忘記多久😂
Thumbnail
筆記一:社交是好玩?拓展人脈?戴面具? 曾經有段時間,我覺得讀書太無聊,成績只是滿足優越感而已,和同學打球、和朋友打遊戲才有趣,社交是因為好玩。 曾經有段時間,我認為成功就是有錢,因為想在社會立足,錢越多選擇越多。幾乎所有的有錢人士都會說,人脈大於一切,社交是為了人脈。 曾經有段時間,還是學生
Thumbnail
剛剛看到一篇文章在講,這些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因為採計分制的改變,而從分分必較,改成等級制,讓家長與孩子不要這麼分分必較。透過這種模糊化的策略,讓第二三志願學校也可能收到第一志願的學生,打破「志願取向」的升學考試,也試圖改變每一分都那麼重要的想法。 . 這個好,還是不好呢?真的很難說啊。 .
Thumbnail
滿滿獎學金等你來取、隨便考進大學任何一個學科,都可以印在校門橫額上光宗耀祖⋯ ⋯最近,有香港的學生在Threads討論要不要為了獎學金而轉到成績較差的學校。 如果在一般學校只是成績平平,轉去tier較低的學校,真的有著數嗎?
「老師,明天學測放榜,我要把SIM卡拔掉!!!」成績出來前,忐忑、坐立難安、焦慮甚至是失眠的狀況將會不斷循環往復。從知道分數的那刻開始,到是否能通過第一階段篩選,接著面試,最後第二階段放榜,都是一關關「打怪」的過程。然分數早「木已成舟」,我們能做的,只有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審查資料、面試以及落點分析
Thumbnail
學生不會想知道你們在他看不見的地方多努力,就結果而言這和放養沒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