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之謎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這是一個有關漢字文化遠古傳說中的造字者「倉頡」的神秘之處:
金文「倉」似「AB口」的組合,可能有「AB-note」、「AB-symbol」或「AB-origin」(Alphabet-origin -- 言語拼合字母符記體系的原來起因) 之寓意,甚至有「Alphabet 拼音文字與方塊圖形文字」的涵意;金文「頡」則爲「士口頁」的組合,可能有「誌號啟頭」或「sign-origin-start (begin)」之寓意。也就是說,「倉頡」二字不但可能寓意著漢字的創作之頭,也可能同時寓意著拼音文字的創作之啟。
【附圖:「倉、頡」的金文字體】
不過這只是看圖說文式的想像假說,實際情況還是有待考古學家的証實!

English 有一字 transcribe 包含了「轉寫」、「轉錄」、「傳述寫錄以文」(此處 be 約略形聲台閩語「文」的發音 buém)、「傳述寫錄以銘」(此處 be 約略形聲台閩語「銘」的發音 bïéng) 等含意,似乎也和「倉頡」二字在文字的文化中所帶有的意義和性質相似。如果 transcribe 的 tran 和「倉頡」的「倉」字發音相關,那麼 transcribe 的 scribe 又是否和「倉頡」的「頡」字有關呢?
tran:約略形聲漢語「倉」,同時帶有「傳」、「轉」、「繫連」甚至「通聯」之意。
scribe:s 約略形聲漢語「士」、c 發音 k 而形聲漢語「口」的起音、ri 約略形聲漢語「連」、b 約略形聲漢語「貝」、e 約略形聲漢語「ㄧ」,scribe 合爲轉換漢字符號「士口連貝ㄧ」的組合而代表漢字「頡」。也可以說,此處 scribe 可能通過 sc 約略形聲漢語「士口」和 ribe 約略形聲漢語「連貝ㄧ」而轉換「吉」和「頁」二文,再由「吉」和「頁」組合轉換漢字「頡」。
tran + scribe = 倉 + 士口連貝一 = 倉 + 吉頁 = 倉 + 頡 = 倉頡 = transcribe
當然,作為傳說中創造文字的鼻祖之代名詞,「倉頡」之「倉」字也可能有「創」的意思,因此「倉頡」二字也就可能等同於「創 scribe」之意,而「創 scribe」也就是帶有「創寫刻錄以文」或「創寫刻錄以銘」亦即「以文字來寫刻轉錄銘記事物的創作」之含意。

P.S. 「倉頡」二字在秦帝國和漢帝國時期又寫爲「蒼頡」(據說秦帝國的丞相李斯著有字書《蒼頡篇》,但後世失傳) ,可能是用「艸」字頭符號的發音作為當時「倉」字的發聲音符,所以此時「蒼」字的意思和「倉」字應是ㄧ樣的,後世以至於現代中文則多寫爲「倉頡」。

後記:


既然「倉頡」二字的象徵意義可能是「造字和傳述」這方面的概念,所以「倉頡」在遠古時期也可能只是一種工作或職務的名稱而不是某個人的名字,並且「倉頡」不一定只有一個人,也可能是一群人。而且,神話傳說中說「倉頡」是「黃帝」的史官,也就是類似現代的 secretary、書記官或秘書之類的職務,但「倉頡」的職務內容可能更偏向文字符號的創寫刻錄。
神話傳說對「倉頡」形像的描述「倉頡四眼」也可能暗喻著其實「倉頡」不只是一個人,至少有兩人共同合作,畢竟文字造出來是用來記錄事物之用,如果還要用來通訊傳訊甚至作爲傳播媒體,至少要有另一個人也能看懂纔可以吧!另一個可能是「四眼」其實代表「兩套文字系統」,一是圖像文字、一是拼音文字,只是後世拼音文字的系統在漢字文化中失傳了,卻在西方文化中發揚光大。
此外,講到「黃帝」就更有意思,因爲「黃」是古代延續到現代 Olympic Game 的射箭競技項目的標準靶標中心的顏色,也就是古人所說的「中色」(此時華語發音可能應是 zhòngsè 纔對,因爲和「射中」的概念相關),並且傳說中「黃帝」又是個發明家,包括指示方向之用的「指南車」都是「黃帝」發明,所以神話中的「黃帝」一詞可能象徵著「目標極其明顯的導向」纔會和古天文亮星等級術語有關的「帝」字扯上關係。(P.S. 參考〈yellow 與漢字「黃」或「寅黃」的轉換密碼〉-- https://vocus.cc/@shenger/5de13071fd89780001d1fc9f)

補記:


按 Wikipedia 的資料,《蒼頡篇》從公元 20 世紀初開始已經陸續有考古發現其斷簡殘篇,而且不是像《說文解字》那樣的解字書,除非是那只是一個在漢代與其它著作合編在一起而被編入的僅存的李斯原作之序言。(P.S. 參考 Wikipedia:蒼頡篇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B%8D%E9%A2%89%E7%AF%87?wprov=sfti1)
但是,個人閱讀那裡面記載的不完整文本,發現裡面有「漢兼天下」一語就覺得有點奇怪,因爲《蒼頡篇》傳說是秦代李斯的著作,他怎麼會知道後世漢朝兼併天下呢?難道他是預言家?還是這根本是漢代以後的書,不是李斯著作的那一本?......若是漢代朝廷有重新編纂而私自將原作的「秦兼天下」擅改為「漢兼天下」也是有可能,不過大家都知道《蒼頡篇》原來是李斯的著作,這樣子改意義也不大。
李斯雖是秦王政的丞相,但本是黔首階層實幹出身又是荀子的學生,對於經濟政策制定應有一定水平。秦王重用荀子學生,必然是統壹六國之後的大量開銷使帝國經濟面臨危機,所以當時若有「統一文字」的政策,可能主要也是經濟因素,但政策一出就失算了,因爲必然招致六國原國民出於保衞母語文的反抗。
怪就怪在秦代其實只有統一文字政策,卻沒有真的成功,是漢代以後纔逐漸變得比較統一,但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解的字是以「篆文」為主,而「篆文」之「小篆」又是秦帝國制定的文字,所以後世大家都以為是秦始皇統一了文字。
漢代實施郡國制,文字反而日趨統一,可能因爲國際貿易需要契約簽定,所以自然會磨合出比較統一的文字。如果沒事而突發奇想的要去統一文字,必定會失敗 (lost combination)。(P.S. 漢朝據說是「郡縣」、「封國」雙行之一朝雙制,合稱「郡國制」,郡縣制沿襲秦帝國,就像直轄國的概念,多設於邊疆或新開拓的地點,而封國則是類似周代的封建制或聯邦制,大多在當時的中原地區。秦帝國的郡縣制則是六國的中國都被廢,只有秦帝國的朝廷一個中國,與漢朝還是有點不一樣。)
漢字早期的文字中有許多計量文字分化的很細緻,但在後世都被簡化,可知造字的目的原本有一大部份是用於經濟或商務活動,經濟商務爲了往來方便,就會使用更清楚明白的文字符號,而那種文字符號自然也會變成國際間的主流。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LS. Salon / Rooms: 1.文字的堂奧與空間 Subtle Space of Texts 2.夢的原理 The Elements of Dream 3.易的故事 The Story of I.E. 4.橋接文字 Bridge Words 5.一籮筐詩詞 ALOPAL 6.爾爾藝廊 22Gallery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也許有人認為西方的拼音文字與漢字文化的方塊字是分開獨立發展的語言文字,兩者ㄧ開始是没有關係的,而且拼音文字也不像漢字具有象形的系統。以下所述,請大家斟酌參考,因爲經過仔細的深入分析,顯然不足以那麼單純的去下定論。......
也許有人認為西方的拼音文字與漢字文化的方塊字是分開獨立發展的語言文字,兩者ㄧ開始是没有關係的,而且拼音文字也不像漢字具有象形的系統。以下所述,請大家斟酌參考,因爲經過仔細的深入分析,顯然不足以那麼單純的去下定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三 管錫華留意到清代古籍有兩大特點 [管錫華 2002a: 12] ﹕一是用號書籍的總量大大增加,但這個特點不體現在官刻,而體現在坊刻。二是官家纂書使用標點符號的倒退。 明《永樂大典》三億多字
Thumbnail
棨搯為擺脫抄襲臭名,大力推廣「自創詩詞」扳回顏面。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1 若干問題的澄清 2.2 虛字 三 現在回到朱自清的序文。 詞 (非《詞源》中說的作為文學體裁的詞) 就是虛字,又稱「助字」,詞例就是虛字的用法。難得的是,他竟然有「虛字一方面是語句的結構成份,一方面是表示情貌﹑語氣﹑關係的成份」的觀察。顯然,朱自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1 若干問題的澄清 2.2 虛字 一 北宋錢塘僧人文瑩撰寫了一部筆記體野史《湘山野錄》,凡三卷,記載了一段不知真假的趙匡胤和趙普的對話﹕ 太祖皇帝將展外城,幸朱雀門,親自規畫,獨趙韓王普時從幸。上指門額問普曰:「何不只書『朱雀門』,須著『之』字安用?
Thumbnail
整理一下漢字注音和白話字的筆記。畢竟是筆記,有些可能對相關科系是常識,有些說得很簡單,有些可能沒連貫的邏輯。
Thumbnail
承上篇,「讀」是指什麼?古人是這麼說的。 18世紀的清代學者段玉裁(1735-1815)說:「秦製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遂絕,壁中古文尟能識者,安國獨能以今字寫定古文」。 意思是秦國人用的隸書是走向了簡化、化約的書寫系統,而後六國的古文被淘汰掉,是沒人用了、很難找到識得這種字的dead langu
Thumbnail
劉建仁先生大作: 刣 thai5 𢦏《說文》:傷也。从戈。才聲。 《說文解字繫傳》走該反, tsai 音,傷也。從戈才聲。 [臣鍇曰:「哉、烖(災)、裁、載、栽之類字從此。」] 劉興隆《新編甲骨文字典》認為它的本義應該是“殺”甲金文字形到了西周時候,兩字形變為一個字形,如下: 此
在漢字圈的歷史初期,還沒有所謂「寫字」的時代,有什麼跟現代人的寫字或作文意涵比較類似的用法?《尚書》裡面,有「作冊」或「作書」這樣的用法。  「作」、「冊」、「書」這些字,很早就有了,「作」、「冊」是殷商的甲骨文,「書」是西周早期或中期的金文。甲骨文跟金文的寫法如下: 現在當然很難知道當時的「冊
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其次是金文。就文字而言,周取代商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呈現像是「黑盒子」的狀態。 像《尚書》和《詩經》這兩套公認時間最早的上古傳世文獻,後世認為最早的內容整理者是西元前6世紀的孔子,這時跟周人最後使用甲骨文的時間,相隔已500年;雖說當中的內容在西周勢力範圍內的流傳時間應當早於孔
Thumbnail
天衣無縫的創作緣由,靈感都是神來一筆...人物介紹-甲木薩-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三 管錫華留意到清代古籍有兩大特點 [管錫華 2002a: 12] ﹕一是用號書籍的總量大大增加,但這個特點不體現在官刻,而體現在坊刻。二是官家纂書使用標點符號的倒退。 明《永樂大典》三億多字
Thumbnail
棨搯為擺脫抄襲臭名,大力推廣「自創詩詞」扳回顏面。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1 若干問題的澄清 2.2 虛字 三 現在回到朱自清的序文。 詞 (非《詞源》中說的作為文學體裁的詞) 就是虛字,又稱「助字」,詞例就是虛字的用法。難得的是,他竟然有「虛字一方面是語句的結構成份,一方面是表示情貌﹑語氣﹑關係的成份」的觀察。顯然,朱自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1 若干問題的澄清 2.2 虛字 一 北宋錢塘僧人文瑩撰寫了一部筆記體野史《湘山野錄》,凡三卷,記載了一段不知真假的趙匡胤和趙普的對話﹕ 太祖皇帝將展外城,幸朱雀門,親自規畫,獨趙韓王普時從幸。上指門額問普曰:「何不只書『朱雀門』,須著『之』字安用?
Thumbnail
整理一下漢字注音和白話字的筆記。畢竟是筆記,有些可能對相關科系是常識,有些說得很簡單,有些可能沒連貫的邏輯。
Thumbnail
承上篇,「讀」是指什麼?古人是這麼說的。 18世紀的清代學者段玉裁(1735-1815)說:「秦製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遂絕,壁中古文尟能識者,安國獨能以今字寫定古文」。 意思是秦國人用的隸書是走向了簡化、化約的書寫系統,而後六國的古文被淘汰掉,是沒人用了、很難找到識得這種字的dead langu
Thumbnail
劉建仁先生大作: 刣 thai5 𢦏《說文》:傷也。从戈。才聲。 《說文解字繫傳》走該反, tsai 音,傷也。從戈才聲。 [臣鍇曰:「哉、烖(災)、裁、載、栽之類字從此。」] 劉興隆《新編甲骨文字典》認為它的本義應該是“殺”甲金文字形到了西周時候,兩字形變為一個字形,如下: 此
在漢字圈的歷史初期,還沒有所謂「寫字」的時代,有什麼跟現代人的寫字或作文意涵比較類似的用法?《尚書》裡面,有「作冊」或「作書」這樣的用法。  「作」、「冊」、「書」這些字,很早就有了,「作」、「冊」是殷商的甲骨文,「書」是西周早期或中期的金文。甲骨文跟金文的寫法如下: 現在當然很難知道當時的「冊
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其次是金文。就文字而言,周取代商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呈現像是「黑盒子」的狀態。 像《尚書》和《詩經》這兩套公認時間最早的上古傳世文獻,後世認為最早的內容整理者是西元前6世紀的孔子,這時跟周人最後使用甲骨文的時間,相隔已500年;雖說當中的內容在西周勢力範圍內的流傳時間應當早於孔
Thumbnail
天衣無縫的創作緣由,靈感都是神來一筆...人物介紹-甲木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