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甲骨文中「星星」(star) 的代表符號是「口」或 「〇」或代表「日」的古文符號,而「口」或「〇」的符號也可以代表某個領域或範圍 (又可能寫為較大的「囗」),例如:邑 (maybe just like city or public-court)、埕 (maybe just like zone)、區 (district、-ch)、國 (maybe just like court)、country、county、company、continent、construction area、community、communicational district......。
古代的國,如周代、漢代,也指帝王分封給諸侯的城池或地邑,也就是封國或封地 (建國用地、邦地),現代 English 翻譯為 state (地點;州;國)。其實國的範圍剛始比州還小,只是一個和中央區政府有連鎖關係的地方自治城,後來逐漸擴大發展纔形成疆界較大的地方自治區。(P.S.《周禮》記載「大曰邦。小曰國。」,《說文解字注》記載「......周禮注曰。大曰邦。小曰國。邦之所居亦曰國。析言之也。从囗。从或。戈部曰。或、邦也。古或國同用。邦封同用。......」)
「台灣」是島嶼,是地理上天然的環海疆域,island 就是以 is 和 land 表達出「島嶼就是天然形成的地域而非人為劃分的地域」的概念 -- island is land。也就是說,island 不是用圍欄、阻攔、界樁、圍牆或其它任何人爲工事纔形成的 land,island 本來就是自然天成的 land、島嶼本來就是ㄧ個 land。
「中華民國」其實本來是基於人為的政治理念形成的國家概念,不是地域或 land 的觀念,實質上應該是「中華民慖」。
「中華民慖」可以到處跑,那麼「台灣」是否只可能是「台灣」呢?...... 這個問題就好像在說:歷史上的「羅馬」是否只能是「羅馬」,不可能變成「羅馬王國」、「羅馬共和國」再演變成統壹歐洲的「羅馬帝國」?...... 這是對歷史的無知,國家的大小其實不是在名稱的層次上玩文字遊戲,而是看它的德政是否能讓更多的地區接受,否則若只是到處陷害侵伐掠奪破壞就和土匪 (terror、terrorist) 没兩樣,也不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帝國 (自由人權民主的締約帝國 -- Signatory States of Freedom with Liberty and Human Rights with Democracy )。
現代中文總是喜歡把 Roma 音譯為「羅馬」,但是它也可能有「人民地」的意思,也就是 Empire Roma 或 Roman Empire 也可能有「人民帝國」的意思,更正確的意思可能應該是「人民帝之辱邑」,其中「辱」字和 English 的 rule 意思相通,表示履律、禮律、律禮、禮法、律法、法規、尺規之類,本意是「農辰寸法」即「農耕時序的尺規寸法」,但後世中文卻搞錯了意思。(P.S. 參考《橋接文字 -- Bridge Words》之〈rule 與「辱」的轉換密碼〉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