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31|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紡織業發展智慧衣,產業前景腹背受敵

原載於風傳媒(2019.03.28)
穿戴產品絕對是個趨勢,這個毋庸置疑,穿戴產品走入健康醫療領域也絕對是個趨勢,然主要的限制問題是,這些穿戴產品很多是新創公司,克服技術問題後還得歷經漫長的產品驗證之後還能存活,恐怕才是這些公司的惡夢。
這些穿戴產品於使用者而言有兩大問題,最大的使用限制是電池耗電與電池壽命,對於消費者而言,一項產品若無法挺過兩、三年,就因為電池耗損必須丟棄與換新,就現在的循環經濟發展趨勢來說,對環境絕對不友善,對消費者也不划算;其次,這些穿戴產品的量測數據,是否具備參考價值,如果不具參考價值,則所謂的生理量測不就只是產品的「花招」?
穿戴產品是全天候使用,能否在使用者在運動或移動的動態(Motion)精準量測,這個問題,才是諸多廠商要克服技術門檻,甚至,還無法有效克服。
智慧衣也是穿戴產品之一,也面臨同樣的問題,不僅要解決動態偵測的問題,還得解決產品應用限制的雙重問題。
智慧衣一開始發展時,主要的市場區隔是運動市場,因訴諸感測器可以即時量測使用者的多重生理訊號,而這些生理訊號對使用者(尤其是運動員)具備參考價值,例如說呼吸、心率、心率變異、血壓與血氧。智慧衣需要克服的是耐受性(如洗滌次數)與易用性(如穿戴舒服),智慧衣結合接觸式或非接觸式元件感測元件,讓傳統紡織業有機會跨入智慧產品的領域。但感測元件的研發卻往往不是紡織業者的強項,甚至是弱項,只能夠過爭取技術授權與技術移轉這兩種方式取得感測技術,這受制於他方,且須投入研發環境與人員,潛在與新進的進入者更多擅長於軟體與硬體的開發,紡織業者想透過智慧衣產生品牌的曝光度,著實弱於這些資訊與電子業者。
智慧衣產業目前的發展限制,法人研究團體也許認為是商業模式的發展與突破,也就是說產品上市後,業者如何「Making Money」,但這是後段的事。然目前臺灣的智慧衣業者從動態的運動穿戴的市場,「轉進」靜態的醫療照護市場,想必不是商業模式的大發現,而是事實上技術面發展,遲遲在動態感測技術上無法獲得有效的進展與量產,只好權變式的轉進醫療照護市場。
舉個例子,消費者也許相信手上的運動手錶(手環),在每次運動時所得到的量測距離與運動步數,但卻無法確認,當在激烈運動時,量測得到的生理數據,例如心率、呼吸與血壓,是否有參考價值。
這個道理很簡單,但在技術上不容易克服。不管使用者使用的是接觸與非接觸產品,使用者在位移時所產生的雜訊(如位移與肌電)的動態信號能量,往往高於真實的生理訊號,穿戴產品的感測元件所收錄的訊號也就包括了真實的生理訊號與偽裝的雜訊,而這些雜訊的特徵頻率(低頻)又往往與生理資訊相近。於是乎,必須有更高階的演算法或增加其它的輔助感測元件(又會造成感測雜訊),更複雜的硬體與軟體就必須有較大的電池容量,這簡直對穿戴產品而言是個大罩門。
同樣的,智慧衣也面臨這個技術門檻,要馬兒肥,又要馬兒不吃草,談何容易?所以,智慧衣產業權變式的轉往醫療照護領域,算是一種策略轉進,既然動態偵測有困難,轉往有把握的靜態偵測,不也就突破門檻了?
然事實上一點也不。
醫療產業是個極端封閉的市場,能夠提供照護與醫療的智慧醫療產品,在醫療器材分類上一般都在第二等級,必須經過臨床實驗取得驗證結果,很多甚至還未有分類,須要新增或調整分類。即使,精準掌握量測數據,要能夠將感測訊號送進醫療資訊系統,則又是個大難題。以致於,智慧衣業者的策略轉進醫療照護領域,要到量產階段,恐怕亦非一、兩年內可以辦到。且智慧衣是大多是接觸式感測,感測元件必須要與使用者的皮膚緊密貼合,舒適性與限制性則又限制了智慧衣的醫療照護應用領域。然而,若退往非醫療領域,則又和一般穿戴產品或其它智慧產品短兵相接。
基本上智慧衣現階段的發展,真的是腹背受敵!從Michael Poter的五力競爭分析模式(Five Forces Model)來觀之,紡織業跨入智慧衣產業的競爭程度,恐怕壓力不小。
紡織業者能否有機會背水一戰?現階段的發展盲點在於智慧衣,因為產品的形式是「衣著」,使用方法當然是「穿戴」,感測方式多半是「接觸」,就限制的發展方案。轉個彎說,如果只是「智慧紡織物」,使用方法當然就不限於穿戴,感測方式也就不再侷限是「接觸」而是「非接觸」,也就擺脫使用限制了。
產品的發展想在功能上以加法式的「全拿」(Take It All),就無法找出使用利基點,如果是減法式的「權衡」(Trade Off),就有機會找到「亮點」(Highlight)。舉例來說,電動車與無人車的發展趨勢已經加速,現階段汽車產業必須在汽車內植入更多的感測元件,才能在得知駕駛疲勞的時候,順利移轉駕駛工作給電腦負責。如福特汽車幾年前開發出「智能帽」(帽子就是紡織物),讓長途卡車駕駛在疲勞時給予提醒,降低事故。而汽車座椅有很多材質是紡織物,國外就有研究機構針對此項進行駕駛疲勞警示應用的產品開發,看來不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一種應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巷子口經濟學》是我在2008年出版的臺灣第一本通俗與科普的經濟學,同時,在過去也是一個以通俗經濟角度寫作的垂直自媒體,以臥底的角度探討社會經濟問題與現象,曾發行過繁、簡與韓三個版本,這個出版專題會持續收錄書上沒有內容、新的觀察現象以及文章的後續更新,並開放訂閱。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