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島上美國夢的揚起與破滅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1945年,二戰甫結束,當台灣人本以為可以脫離日本統治決定自己命運時,隨後便經歷228事件,緊接著還要面對蔣中正所率領的國民政府大舉來台,以中華民國的憲法與體制,在這個島上建立起政權。說是悲傷也好,憂愁也罷,那憂喜參半、心有不甘的複雜處境,或許可視作台灣人七十年來的心情縮影,我們自此成為中華民國人,
「美國不是萬靈丹,跟結婚一樣。只是短暫的希望,讓你以為一切可以重新開始的一種幻覺。」
1985年在《青梅竹馬》中,楊德昌以年輕人的視角,前瞻未來,如預言般的直指當代病徵,帶出了年輕人面對未知的焦慮以及迷惘。事過境遷,當年的年輕人已步入中老年,取而代之的是一群生於時代夾縫的青壯年。當年的預言完全應驗。年輕人迷惘依舊,該改變的絲毫未變。只是對比從前,容易的事,似乎也不再簡單了。面對如此,導演宋欣穎選擇不再前瞻,反以回望的方式,細數這些年來中華民國人在台灣島上所經歷的總總。
《幸福路上》是一部關於面對失落然後找到自我的電影。它以青少女成長路上對獨立、自由、自主的追求,對照台灣島上美國夢的揚起與破滅。兩者處境相似,也同樣的載浮載沉。就像小時候天真以為長大後所有事便會迎刃而解般,台灣人也天真盼望任何事情到了美國、有了美國便會有所答案。戰後我們靠美援開啟經濟奇蹟,我們靠美國抵抗中共的日益強大。我們以為台灣長大了,就有機會、有能力做自己的主人,成為一個國家。我們一次次準備奮起,卻又一次次重重摔落,「長大」與「美國夢」究竟在哪裡呢?我們不知道。因此真正有機會長大的時候,我們迷惘了。發現現實與想像相去甚遠,一味欣羨成長的結果,到最後開始對過往的生命方式產生困惑。原來美國並不是萬靈丹,長大也不是。他們只是短暫的希望,讓人以為一切可以重新開始的一種幻覺。
政治強人的死,通常代表著民主國家的新生。這樣看來,宋欣穎《幸福路上》選擇以1975 年 4 月 5 日作為故事的起點,顯得別具意義。那天不僅是電影中林淑琪的生日,同時也是蔣中正去世的日子。四十四年是林淑琪的一生,同時也是這個島嶼在政治強人離開後努力從中華民國變成台灣的過程。以此為節點,之前從1949年國民黨撤退來台起,等了二十六年等到蔣中正離世,這之後再二十五年才盼來政黨輪替,又盼了十六載等到國民黨全面潰敗,我們一直在盼望,卻一直遲遲等不到島嶼天光的那天到來。我們還要等多久呢?
台灣人的「美國夢」從一開始就存在,也未曾消失。只是這場「夢」小至如阿隆對混沌人未來一廂情願的盼望,大至整島國以為美國有一天會來拯救我們脫離中華民國體系的牽制,都在在都顯示台灣人對於「美國夢」入戲有多深。它就像一塊浮木,在困頓的時候給了一絲希望,讓我們不至於絕望;同時也是一劑毒品,讓我們漸漸失去記憶,忘記原先該有的樣子。私以為最終「美國夢」會是台灣在凝聚社會共識路上最大的絆腳石,因為它不像中共一般是個顯而易見的威脅,更像溫水煮青蛙般一點一滴侵蝕我們的主體性,最後剝奪我們身為一個獨立國家的自尊。
身處強權的夾縫中,像強權靠攏或是最簡便的方式。但我們還是必須意識到,不管如何討好,如何心向任何一邊,台灣到頭來都只是大國權力遊戲中的一只棋子。台灣要在國際上獲得尊重,贏得一席之地,那就勢必要先從「美國夢」的幸福泡泡中醒來,正視自己的身分,知道自己是誰,從何而來,才能從中華民國的禁錮中解放,成為一個真正獨立自主的國家,也才有機會觸碰到真實的幸福。
雖然「幸福路上」暗示著我們尚未達到幸福,但相對的,它也代表著關於幸福,儘管風風雨雨,我們一直在路上。
總有一天會幸福的吧?
(原文刊載於《宿舍199x dorm》創刊號》
avatar-img
5會員
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既視感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願意相信賈樟柯還是那個賈樟柯,但只可惜時代早已不是那個時代,江湖也已經不再江湖。
「我覺得攻擊對方去確立自己可能是一個比較簡便的方式吧」 經過幾十年的威權統治,或回歸後的二十年來,港臺兩地的政治走向了不同的景況,卻又類似的環境之中。人們在急於證明自己的同時,卻又同時已打到異己為
怒祭戰友魂(1987) 如果要對近現代日本做個簡單的斷代,1945年永遠是個舉足輕重的分界點。那年日本軍國主義戰敗、二次大戰結束、國內百廢待舉,同時也是日本國內正式邁向實質現代自由民主化國家的
法國新銳導演札維耶勒葛洪初試聲啼便一鳴驚人。《家戰》說的是在平常不過的家庭糾紛,米蘭與安東的婚姻已走到盡頭,但卻為小兒子朱利安的監護權問題爭執不休,不僅在法庭上惡言相對,激動的安東甚至在生活上處處進逼米蘭。衝突及怒火一觸即發
The Truman Show (1998) - 前陣子史蒂芬史匹柏的《一級玩家》甫上映便在國際間造成一陣旋風。人們喜歡《一級玩家》、喜歡綠洲、喜歡遊戲,不外乎是因為在那裡他們可以暫時逃離「現實」,
我願意相信賈樟柯還是那個賈樟柯,但只可惜時代早已不是那個時代,江湖也已經不再江湖。
「我覺得攻擊對方去確立自己可能是一個比較簡便的方式吧」 經過幾十年的威權統治,或回歸後的二十年來,港臺兩地的政治走向了不同的景況,卻又類似的環境之中。人們在急於證明自己的同時,卻又同時已打到異己為
怒祭戰友魂(1987) 如果要對近現代日本做個簡單的斷代,1945年永遠是個舉足輕重的分界點。那年日本軍國主義戰敗、二次大戰結束、國內百廢待舉,同時也是日本國內正式邁向實質現代自由民主化國家的
法國新銳導演札維耶勒葛洪初試聲啼便一鳴驚人。《家戰》說的是在平常不過的家庭糾紛,米蘭與安東的婚姻已走到盡頭,但卻為小兒子朱利安的監護權問題爭執不休,不僅在法庭上惡言相對,激動的安東甚至在生活上處處進逼米蘭。衝突及怒火一觸即發
The Truman Show (1998) - 前陣子史蒂芬史匹柏的《一級玩家》甫上映便在國際間造成一陣旋風。人們喜歡《一級玩家》、喜歡綠洲、喜歡遊戲,不外乎是因為在那裡他們可以暫時逃離「現實」,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幸福的鬼島》一書深入探討臺灣的歷史,作者透過自身及家族的經歷,反思了二戰後臺灣社會的身份認同與記憶。書中揭示了歷史的複雜性,以及個人在家庭和國家歷史中的角色。透過作者的故事讓人反思自家的上一輩又是如何經驗這段歷史,這不僅是對個人過去的探索,更是對整個臺灣民族故事的追尋。
臺灣民主國 甲午戰爭後,大清國欽差大臣李鴻章代表清廷割讓臺灣給大日本帝國。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許多臺灣住民中引起不滿,時稱「紳民奔走相告,聚哭於市」,希望清政府改變態度。1895年5月25日,臺灣人民宣佈脫離大清國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原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Thumbnail
第二次國共內戰發生於1945年至1950年間,是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為爭奪中國的統治權而爆發的內戰,內戰直接導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及兩岸分治的現狀。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前後,國共間的衝突一直持續。
Thumbnail
回顧近期國家斷交的事件,分析斷交對國家主權的影響,以及與外界交往的變化。40年前,斷交引發憤慨,而今反應平靜;針對在輝哥任內與我們斷交的國家,進行深入分析。此外,文章還回顧了李登輝時期及戰後國民黨政府的外交政策,並對不同時期斷交的原因進行觀察。
中華民國解除戒嚴。一九九六之後發生了什麼事? 當有心人成了天成的眷屬! 並非天成。是自己願成或不願而已。
Thumbnail
戰爭真的要發生在已承平七、八十年的台灣嗎?這實在太不可思議,想都不敢想。大多數台灣人都選擇平心靜氣,逃避這個問題,至於內心是否焦急?也可能因為對兩岸局勢的認知不同,以致顯現於外的態度也不同。沒人有把握不打仗,也沒人敢斷言一定會打仗…
Thumbnail
這本書講述的是台灣二戰之後到邁向民主化的過程,總共分成三部份,第一部份是國共內戰到韓戰爆發這段時間的歷史,第二部份是蔣介石政權,第三部份是蔣經國繼位以後台灣的政治變化。第一部份我最不熟悉,然而這段時期的國際形勢非常暗潮洶湧,台灣的命運也因此經歷了好幾回的變化。 韓戰改變了台灣的命運 1949
一言蔽之,蔣介石是「戰後台灣」、蔣經國是「現代台灣」或(轉型台灣) 1950年起的「中華民國」(GRC),其根本問題:缺乏國際法人條件的「國家」。那是源於「軍事佔領」與「政權流亡」的雙重糾葛。 作為國際法人,國家state的四項資格:恆常人口、固定疆域、政府/統治、與他國交往的能力。
Thumbnail
《幸福的鬼島》一書深入探討臺灣的歷史,作者透過自身及家族的經歷,反思了二戰後臺灣社會的身份認同與記憶。書中揭示了歷史的複雜性,以及個人在家庭和國家歷史中的角色。透過作者的故事讓人反思自家的上一輩又是如何經驗這段歷史,這不僅是對個人過去的探索,更是對整個臺灣民族故事的追尋。
臺灣民主國 甲午戰爭後,大清國欽差大臣李鴻章代表清廷割讓臺灣給大日本帝國。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許多臺灣住民中引起不滿,時稱「紳民奔走相告,聚哭於市」,希望清政府改變態度。1895年5月25日,臺灣人民宣佈脫離大清國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原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Thumbnail
第二次國共內戰發生於1945年至1950年間,是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為爭奪中國的統治權而爆發的內戰,內戰直接導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及兩岸分治的現狀。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前後,國共間的衝突一直持續。
Thumbnail
回顧近期國家斷交的事件,分析斷交對國家主權的影響,以及與外界交往的變化。40年前,斷交引發憤慨,而今反應平靜;針對在輝哥任內與我們斷交的國家,進行深入分析。此外,文章還回顧了李登輝時期及戰後國民黨政府的外交政策,並對不同時期斷交的原因進行觀察。
中華民國解除戒嚴。一九九六之後發生了什麼事? 當有心人成了天成的眷屬! 並非天成。是自己願成或不願而已。
Thumbnail
戰爭真的要發生在已承平七、八十年的台灣嗎?這實在太不可思議,想都不敢想。大多數台灣人都選擇平心靜氣,逃避這個問題,至於內心是否焦急?也可能因為對兩岸局勢的認知不同,以致顯現於外的態度也不同。沒人有把握不打仗,也沒人敢斷言一定會打仗…
Thumbnail
這本書講述的是台灣二戰之後到邁向民主化的過程,總共分成三部份,第一部份是國共內戰到韓戰爆發這段時間的歷史,第二部份是蔣介石政權,第三部份是蔣經國繼位以後台灣的政治變化。第一部份我最不熟悉,然而這段時期的國際形勢非常暗潮洶湧,台灣的命運也因此經歷了好幾回的變化。 韓戰改變了台灣的命運 1949
一言蔽之,蔣介石是「戰後台灣」、蔣經國是「現代台灣」或(轉型台灣) 1950年起的「中華民國」(GRC),其根本問題:缺乏國際法人條件的「國家」。那是源於「軍事佔領」與「政權流亡」的雙重糾葛。 作為國際法人,國家state的四項資格:恆常人口、固定疆域、政府/統治、與他國交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