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走在幸福路上……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2018.3.19


近年來台灣電影蓬勃發展,其中《 血觀音 》、《 大佛普拉斯 The Great Buddha+ 》和《 幸福路上 On Happiness Road 》談的都是台灣,只是站在不同位置,所以看到的風景也不同。


如果《血觀音》是二戰後滯台中國上流社會與地方派系權謀之間的遊戲,《大佛普拉斯》是像苔蘚下小蟲般卑微生命跟政商酒池肉林之間的雲泥之別(他們唯一交集的地方就只有在警衛室),那麼《幸福路上》就是不上不下勞工階級市井小民的生活。







如果《血觀音》談的是生態系裡的掠食者生態,《大佛普拉斯》是掠食者和微生物之間的交集,那麼《幸福路上》談的就是草食動物生態,只要掠食者隱身於草食動物之後,草食動物就可以繼續安心的吃草喝水過著平凡的生活。



因為是如此的平凡,所以幾乎能引起大部分人的共鳴,這三部片我都是進電影院看的,但只有《幸福路上》是大廳播放而且全場爆滿,也多了很多小孩觀眾。也正因為如此平凡,所以一切的波瀾幾乎……幾乎就只成了林淑琪一家電視上所播的「新聞內容」(無論是當選落選,甚或是美國的911事件),偶而好不容易稍微進入林淑琪的生活(高中大學時開始參與一些街頭運動),沒多久之後卻又馬上變成他生活的背景聲音(電視新聞),甚至是吃飯的傢伙(新聞報社工作),看似在關注社會國家的脈動,但其實關心是為了混一口飯吃。


女主角林淑琪

女主角林淑琪是1975年4月5日出生,那天剛好也是蔣介石從地球上滾蛋的日子,按某篇影評所說,強人死的那日象徵了台灣的新生(無論是不是過度詮釋,都是我喜歡的詮釋)。


除了「禁說方言」和「禁書」是我出生前的事,以及剛解嚴之後街頭民主運動日益蓬勃時,正好是我在國民小學看蔣介石逆流而上故事的時候之外,林淑琪基本上跟我的年代大致重疊。


我一直以來都不斷在想一個問題:我這個人到底是怎麼長大的?到底原生家庭本身和這個國家土地發生了什麼,讓我長成現在這個樣子,所以我在看這部片時幾乎處於放空狀態,讓自己藉由林淑琪在這土地上重新再長大一次。


語言可說是這部片的亮點……之一。林淑琪的父母都講台語,阿嬤(外婆)是花蓮阿美族,可能因為老公是台語人,所以也會講一些台語。林淑琪進入國民小學之後就要開始學「狗語」,有彈簧的那種椅子不再是 phòng-í,而是沙發(同樣,諷刺的是,按影評所說,沙發其實也是英文sofa 來的,導演還真的很幽默阿),班上一個金髮碧眼的小女孩講的也是台語,但林淑琪旁邊的政二代小胖子講的卻是標準的「狗語」。


「狗語」聽起來也沒什麼,但如果狗語變成「正確的語言」,它背後的一切觀念也都變成正確的,還可以透過小孩回頭來「教育」家裡的大人,所以林淑琪從學校回來後才會糾正爸爸的「沙花」,所以她跟同學講完話之後才會問阿嬤是不是有砍過人頭的「番仔」(吳鳳神話)。漸漸的林淑琪不再講台語,也莫名覺得豬哥亮很低級(雖然我個人也這麼覺得,但不是因為台語的關係)。


語言似乎也暗示了在台灣的階層現象,說狗語的政二代長大後繼續佔著上一代的棲位(niche),而小時接觸的台語文化,不過是選舉的其中一項工具。說台語的許聖恩小時家裡養鴿,小時候的夢想是當大老闆,最後是普通的機車行小老闆,天災(or/and人禍?)時也是罹難的那一個。貝蒂這個在台灣土生土長卻有張外國人臉的女孩,這個兩難的身份和外表讓他一直只能活在社會的邊緣(工作、感情?),相較於他們兩個,林淑琪應該算是比較「有出息的」那一個,但當大家都讚賞的稱他是「美國回來的」,他卻一直在想,「我到底是誰?哪裡是我的家?」


現在回想電影內容,我才更深刻感覺到林淑琪真的是為了「逃跑」去到美國的,他以為自己是為了逃離原生家庭,但其實更深來說,他是為了逃避去想自己認同和歸屬問題,異鄉人很寂寞,但也很安全,因為沒有「關係」(attachment),所以也沒有危險。


台灣是個豐富的地方,有許多不同的語言文化種族和歷史政治因素在那裡冰冰蹦蹦,但也是因為這些冰冰蹦蹦,讓我們很難看清楚自己到底是誰,又屬於哪裡。


「幸福」幾乎是每一個人想要追求的目標,但幸福到底是什麼?


最後附上導演專訪和兩篇各自很長,加起來更加落落長的影評,左右翼和反美帝我還不是很確定,但基本上他整理出的一些面向都蠻有幫助,對於看電影和看自己人生部份……


Web only /解嚴前是乖乖牌 導演:轉變劇烈到會身心分離

《幸福路上》是一部政治電影(上):一個女性的、多族群的、左獨路線的台灣故事

《幸福路上》是一部政治電影(下):在「政治不正確」的反美帝觀點下,探看台灣的未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黃懿翎 light and breeze
111會員
407內容數
除了翻譯之外,這裡也是抒發烘焙、時事、戲劇、書、自然環境、信仰等想法的天地。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你也曾經是個遊子嗎? 在異鄉的時刻,你都是怎麼度過的呢? 是什麼支撐你走完那段孤單的時光呢? 我的天堂城市,故事主軸以「異鄉」為核心,分別講述三個人各自的故事。
Thumbnail
你也曾經是個遊子嗎? 在異鄉的時刻,你都是怎麼度過的呢? 是什麼支撐你走完那段孤單的時光呢? 我的天堂城市,故事主軸以「異鄉」為核心,分別講述三個人各自的故事。
Thumbnail
——吳念真的多桑‧宋欣穎的幸福路上 為了尋找新北電影創作場景,本刊特別邀請固定在《放映週報》撰寫電影主題文章的彭湘,精選兩位在新北成長創作者的首部長片作品:吳念真筆下與鏡頭下的瑞芳小鎮,以及宋欣穎動畫世界裡的新莊都會,見證兩種新北面貌。 撰稿=彭湘 圖片提供=幸福路上映畫社 本文作者介紹:彭湘
Thumbnail
——吳念真的多桑‧宋欣穎的幸福路上 為了尋找新北電影創作場景,本刊特別邀請固定在《放映週報》撰寫電影主題文章的彭湘,精選兩位在新北成長創作者的首部長片作品:吳念真筆下與鏡頭下的瑞芳小鎮,以及宋欣穎動畫世界裡的新莊都會,見證兩種新北面貌。 撰稿=彭湘 圖片提供=幸福路上映畫社 本文作者介紹:彭湘
Thumbnail
一段台灣女性最深層的生命經驗——《美國女孩》中莉莉所展現的是女性心中、最想擺脫,卻早已與一生糾纏不清的傳統壓抑。
Thumbnail
一段台灣女性最深層的生命經驗——《美國女孩》中莉莉所展現的是女性心中、最想擺脫,卻早已與一生糾纏不清的傳統壓抑。
Thumbnail
不管是什麼世代,什麼族群,幸福都是大家心底共同的追求,每個人都在尋找幸福的路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是人生的常態,每個世代都有他的難處與課題,會感到困惑,也再正常不過;林淑琪每次陷入迷惑痛苦時,阿嬤或爸媽就會告訴她,來,先吃飯吧!是啊,想不通的時候,心裡過不去的時候,痛苦的時候,就先好好吃頓飯吧!
Thumbnail
不管是什麼世代,什麼族群,幸福都是大家心底共同的追求,每個人都在尋找幸福的路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是人生的常態,每個世代都有他的難處與課題,會感到困惑,也再正常不過;林淑琪每次陷入迷惑痛苦時,阿嬤或爸媽就會告訴她,來,先吃飯吧!是啊,想不通的時候,心裡過不去的時候,痛苦的時候,就先好好吃頓飯吧!
Thumbnail
過去的自己和未來的自己相遇,沒想到未來來得這麼快,站在現在的自己的面前。
Thumbnail
過去的自己和未來的自己相遇,沒想到未來來得這麼快,站在現在的自己的面前。
Thumbnail
《幸福路上》是一部獻給台灣的電影。這個說法並不全面,既無法向人解釋作品的分類,也無法指明作品的核心關懷所言何在,然而,或許內心就該有這麼一個模糊卻深刻的所在,用來安放此刻的感受,安放這個屬於台灣的電影。
Thumbnail
《幸福路上》是一部獻給台灣的電影。這個說法並不全面,既無法向人解釋作品的分類,也無法指明作品的核心關懷所言何在,然而,或許內心就該有這麼一個模糊卻深刻的所在,用來安放此刻的感受,安放這個屬於台灣的電影。
Thumbnail
《俗女養成記》大概就是女版的《花甲男孩轉大人》吧!一樣是從南部去台北,一樣從台北回到南部,一樣被問著婚姻、未來,一樣有著許許多多其實就是日常的家族親友間往來的故事,但《俗女養成記》多了從女性的角度,從小比男性社會化的社交往來、察顏觀色,依循卻不完全遵守著應有的規矩,在其中掙扎、反抗、辨證中有了陳嘉玲
Thumbnail
《俗女養成記》大概就是女版的《花甲男孩轉大人》吧!一樣是從南部去台北,一樣從台北回到南部,一樣被問著婚姻、未來,一樣有著許許多多其實就是日常的家族親友間往來的故事,但《俗女養成記》多了從女性的角度,從小比男性社會化的社交往來、察顏觀色,依循卻不完全遵守著應有的規矩,在其中掙扎、反抗、辨證中有了陳嘉玲
Thumbnail
不知道你是否曾經有過這種感受? 小時候的你總是可以無憂無慮的玩耍,在田野中的小溪追逐著隨風落下的小葉,然而隨著時間一點一滴地長大,你慢慢了解到這個社會和他人喜歡的模樣是長什麼樣子,你開始期望自己可以符合那樣的標準,你認為只要擁有那些標準,你也可以擁有幸福的人生,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Thumbnail
不知道你是否曾經有過這種感受? 小時候的你總是可以無憂無慮的玩耍,在田野中的小溪追逐著隨風落下的小葉,然而隨著時間一點一滴地長大,你慢慢了解到這個社會和他人喜歡的模樣是長什麼樣子,你開始期望自己可以符合那樣的標準,你認為只要擁有那些標準,你也可以擁有幸福的人生,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Thumbnail
1945年,二戰甫結束,當台灣人本以為可以脫離日本統治決定自己命運時,隨後便經歷228事件,緊接著還要面對蔣中正所率領的國民政府大舉來台,以中華民國的憲法與體制,在這個島上建立起政權。說是悲傷也好,憂愁也罷,那憂喜參半、心有不甘的複雜處境,或許可視作台灣人七十年來的心情縮影,我們自此成為中華民國人
Thumbnail
1945年,二戰甫結束,當台灣人本以為可以脫離日本統治決定自己命運時,隨後便經歷228事件,緊接著還要面對蔣中正所率領的國民政府大舉來台,以中華民國的憲法與體制,在這個島上建立起政權。說是悲傷也好,憂愁也罷,那憂喜參半、心有不甘的複雜處境,或許可視作台灣人七十年來的心情縮影,我們自此成為中華民國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