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5|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當《沙贊》撞見《小偷家族》,會執行正義嗎?

本文想告訴你什麼: 
曾在臺灣鬧得沸沸揚揚的「多元成家」,真的罪大惡極嗎?
這兩部電影以不同的方式讓我們思考「家」的功能與樣態。

序:這裡不是我的家

本文會談及兩部電影唷。(以下有雷)
DC的《沙贊》被稱為「最中二的英雄」:高大又穿著紅色緊身衣的他、卻不符外型地吹著口香糖泡泡——原來,沙贊的「真實身分」是14歲的比利・貝特森 (Billy Batson)。只要比利喊出「沙贊!(Shazam!)」,他就能變身為力量強大、且大人外表的模樣。
多年來,老巫師一直偷偷用七原罪來篩選、評定繼承者的資格;直到七原罪都被釋放仍不得結果,只得將力量託付給未經篩選、顯然也不夠正義的比利。有趣的是,那些賦予他力量的神來頭各不相同 :所羅門(Solomon)的智慧、海克力斯(Hercules)的力氣、阿特拉斯(Atlas)的耐力、宙斯( Zeus)的力量、阿基里斯(Achilles)的無畏、墨丘利(Mercury)的速度 ——祂們包含猶太教、希臘主神、甚至一名半神英雄。但或許,人們的「神性」正是需要多元才得以展現,正如最後繼承永恆之石魔力的並非比利一人,更是他的家庭手足。

理型的追尋與失落

你知道,我們其實不是兄妹。
總是抗拒寄養家庭的比利,一直在尋找他的媽媽(生母)。對他而言,親生母親就像一直在追尋的「聖杯」,是「完美家庭」的必要元素。殊不知,母親也有她的考量:「這從來就不是你的錯。他們比我更適合照顧你。」原來,在遊樂園走丟的那一天,他年僅20多歲的單親媽媽就決定將比利留在遊樂園,不再當「Ms. Batson」。
我以為找到(母親)就會好了,但不是這樣子的。
單親、未成年懷孕、遺棄。我們在《沙贊》裡看見了家庭的脆弱。

非典型家庭:小偷家族的答案

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亦描述了一個「脆弱」的家庭,並從「收養」開始說起。當「父親」治與「兒子」翔太將女孩由里帶回家中,漸漸地我們才發現:這家人不僅沒有血緣關係,在社會眼裡更可能是心懷鬼胎的一群人。初枝奶奶過世時,為了要繼續領取年金選擇把她偷偷埋在家中;兩個撿/偷來的小朋友點滿了「偷竊技能」、逃家的大女兒在風俗店工作;「父親」還因為婚外情犯過殺人罪。
「偽裝成她家人的那些人究竟為了什麼目的住在這裡?」這樣的家庭想必會被社會輿論、與相關權責機關解散;因為它不典型。
就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家庭是以婚姻及婚姻契約為基礎的一種「社會安排」;被歸類為「初級團體」的家庭,相對次級團體更具親密性、全面性與獨特性。這樣的親密往往由血緣來聯繫,然而無論在是枝裕和的視角、《沙贊》比利的家人、到許多真實社會新聞,我們都可以發現「血並不總是濃於水」;被預期發揮的經濟、教育、保護照顧等功能,更需要準備好的人與人,一同建立溫暖羈絆。

結語:一個英雄家族的誕生

《小偷家族》與《沙贊》的兩個家庭或許都不是因為愛而相聚,在各有缺憾的生命裡,他們可能是因為法規、甚至是利益而選擇靠近,但維繫、並保護彼此的心卻無比真實。
Family, is where you call home.
那麼,下篇評論見囉。
附上萌萌小Billy的IG: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讓你「有收穫」,請為這篇文章按下愛心,讓我為你寫出更多這樣的文章。
★如果你希望穩定收看我的後續作品,請追蹤我!
★若有希望老師評論的影視作品、或是娛樂體驗,歡迎留言或與我聯繫委託。
★歡迎申請加入社團「老師的放映後討論室」一起討論電影喔。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