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9/08/1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今天開始,閱讀調頻 / 韓筠青專欄

©韓筠青
©韓筠青
最近朋友傳來一則臉書文給我,說:「這不跟你一樣嗎!」
點開之後,是一位 Youtuber 在粉專寫下他一天如流水帳般的行程,起因是大部分人都誤會,以為自由工作者真的很自由,而且都是在家完成工作。邊看他列出的一天行程清單,我邊點頭,心想:真的跟我一樣耶!我也來清點一下「我的普通一天」通常是如何進行的:
  • 處理工作訊息、回覆郵件(文書/會計雜事百百種)
  • 處理工作室專案(每天三到四個專案同時跟進)
  • 回覆臨時的邀約、臨時的會議、臨時的狀況、臨時該見的人
  • 通勤於新店與天母兩地、與幫手線上會議
  • 剩下擠出15%的時間給自己 (想新創作、看新書、背韓文單字、熟悉新領域)
什麼叫圖文相符?請看下面這張照片,由於廠商突如其來的訊息與工作室突發狀況,當時在國外渡假的我馬上與同行者說:「等我半小時,我要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寄一封重要的信。」
©韓筠青
掃興嗎?有一點點。但只要知道自己為何而忙,就會忙得有目的、有價值,信寄完再回去店裡把剛剛試穿的衣服打包回家。
一天中剩下 的 15% 私人時間,即使零碎、但非常重要,這決定了我是不是真正開心地活著、有目標地工作著。
#三時段閱讀法 - 替自己設定閱讀頻率
我在零碎的時段裡,花了一段時間找出自己看書的方法。因為每次逛書店,想帶回家的書都好多好多... 。 有些朋友因為看到 IG 限動一直發新書,以為我看書看很快,no no no,我是在非常狀況下找到了我的閱讀頻率。
每次結帳前,我會決定好這些書應該「塞在哪些時段閱讀」,每個時段只能一本,看完才能買新書。經過了反覆實驗與調整之後(因為不可能馬上知道自己的生理時鐘何時適合閱讀),我從一天 24 小時當中選出了三個會想看書的時段以及搭配的種類:
  • 起床後、出門工作前(每天 1 小時+) - 需要動腦的內容,例如科普、文化研究、藝術總論類
  • 搭捷運時(每天約 2 小時+) - 經營管理、邏輯思考類
  • 睡前 (每天 20 分鐘)- 雜誌或章節分類較多的書皆可,例如每隔 3~5 頁一個 chapter,睡前閱讀起來較無壓力
也因為多重身份的關係,面對不同的工作對象,需要隨時切換腦袋思考,而手邊同時有三本書,對我來說是個很好的切換練習;只要習慣了,就不會常常因為腦筋轉不過來而燒焦。
#三時段閱讀法 - 我的五月書單
photo from books.com.tw
這本是繼約翰.伯格《觀看的方式》之後,另一本具份量的視覺研究經典。這本我選擇在搭捷運時,每篇大概 3~4 頁一個主題,像是〈如何看埃及聖甲蟲〉、〈如何看指紋〉這種非常吸引我但不長篇大論的內容,看完一篇剛好捷運換線轉乘。
photo from books.com.tw
因為是每天睡前看一點點,所以這兩本要花一段時間才能看完。這本在探討亞里斯多德與美國政治家使用的修辭學,其實更接近我們中文講的「雄辯術」。作品套用他與家人講話的例子,所以書內文本身不艱澀,睡前看一點點剛好(每篇約 5~7 頁)。
最近越看越覺得有趣,尤其運用於生活當中時,充分感受到「會使用修辭的人,等於擁有主控權。」
photo from 世安美學
右邊這本小藍書選了六篇探討影像的得獎論文,光看目錄就忍不住帶在身邊有空就翻一翻。裡面談到的都是我認識的藝術家,但從未從筆者提出的論點去思考過,當時由於太想與人一起討論,還因此組了讀書會!
不用怕看書看得慢,真正想閱讀就會開始執行,但也不用強迫自己每一本書都要從第一頁完整看到最後。先從調整頻率開始,相信你會慢慢上手的!

讀書會 - 老派之必需
如果你對實體讀書會有興趣,可以考慮工作室舉辦的下一場活動;大家一起討論一本書,總是會有意想不到的新點子:

日常動態都在 Instagram -
活動、演講訊息放粉專 -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