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9|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離開Apple的Jonathan Ive,讓我們重新審視「工業設計」的意義/JLG

1992年就加入Apple的設計長Jonathan Ive日前宣佈離開該公司,自己成立工作室。過去二十多年來,他為Apple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甚至成為業界標竿的設計;但即使如此,他仍決定接下來要追求自己的人生。而他離開之後的Apple工業設計,又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有些人認為,Ive離開之後的Apple設計將會邁入「黑暗期」,因為掌管公司的最高層都是「不懂設計的人」;而對Apple這樣一家產品銷量數以億計的公司而言,這樣的結果將會是一場惡夢。
就在Ive宣布離職的同時,筆者正在義大利的米蘭參觀一場名為「義大利設計40年」的展覽。其中的展品包括了許多經典,像是Olivetti公司出品、Marco Nizzoli設計的Lettera 22打字機與Mario Bellini設計的Lettera 35打字機、Marco ZanusoRichard Sapper設計的Brion Vega電視機與音響等等。
在這些設計師中,Mario Bellini還設計過典雅的Olivetti Divisumma計算機、以及堪稱現代個人電腦元祖之一的Programma 101;同時,Marco Zanuso與Richard Sapper共同創作的Tizio檯燈幾十年來更是獨領風騷。
Programma 101
我一邊看著展覽,一邊想起Ive過去令人印象深刻、在電腦業界作為經典也當之無愧的作品,例如第一代藍色iMac,機械搖臂構造精巧、被暱稱為「檯燈」的iMac G4,以及鈦金屬外殼Powerbook筆記型電腦、Macbook Air、iPod、iPhone……。
iMac G4
在過去二十幾年之中,Ive的設計定義了Apple的風格、也將Apple的工業設計藝術成就推上了頂峰。如果沒有了他的設計,Apple未來的產品會是什麼樣子?會往哪個方向前行?
對於Ive的離開,外界當然有很多不同的反應;有些人拒絕接受這個事實、有些人傷心欲絕,但跟過去發生重大事件的時候一樣,也少不了「Apple完蛋了」的評論。
過去幾年以來,有些用戶對於Apple的設計已經開始失望。例如2013年的「骨灰罈」Mac Pro,大家花了整整六年才盼到後ˋ繼機種上市;過去三年以來,MacBook的鍵盤也並不討人喜歡(好消息是,明年就會改設計了)。
對於Ive的離職,專欄作家「The Macalope」在他的Twitter帳號上寫下了這樣的結論:
既然鄉民們都覺得他(Ive)設計的東西這麼爛,那又何必在他要走的時候呼天搶地、說Apple的設計從此完蛋?
也有人從比較正經的方向,去思考Apple的管理階層會因此有什麼樣的動盪;因為在Ive離開之後,該公司的設計部門將不再直屬於執行長(CEO),而是向營運長(COO)報告。於是知名評論部落格「Daring Fireball」的站長John Gruber如此寫道:
在Jobs當政的時候,所有的Apple設計都會經過有藝術品味的人認可;這品味雖不完美,但算是相當高尚。而Jobs之所以是個偉大的領導者,有一部分原因是他遲早都能找出錯誤決策、並且迅速修正。
Gruber並不是個會唱衰Apple的人,他甚至指出Ive的離職對Apple而言「或許是件好事」。但有些人就不這麼想了:
一位前Apple主管指出:「(Apple的)創意團隊成員都是一時之選,但以後他們會碰到的是從前沒有的官僚體系高牆。……他們害怕創新。」
筆者個人並不同意這種容易造成誤導的說法。因為,傳統的個人藝術創作與品味(例如欣賞古美術),跟現今科技公司奉為圭臬的「工業設計」是不一樣的兩回事。
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工業設計是:
……一種對產品進行設計的過程,而這些產品則會透過工業技術來大量製造。
(編按:中英文版維基百科在此處略有差異;此處以英文版為準,由編輯自行翻譯。)
好的工業設計,不僅如傳統定義一般,是在造型與功能之間找到最佳平衡,更應該確保諸如汽車、打字機、行動電話等各種產品在能夠大量生產之餘,也符合成本和可靠度方面的要求。
在這裡,筆者提供一個個人經驗來作為參考。
當我在1980年代負責Apple產品時,我們想找的人才是「設計師」;但因為不知道該去哪裡找,所以我們將眼光投向知名高手輩出的汽車業。這些包括Battista “Pinin” FarinaGiovanni BertoneRaymond LoewyRobert OpronBruno Sacco的設計師們,有許多至今已經成為傳奇人物,
我們第一個見面的對象是Giorgetto Giugiaro,地點在他位於義大利杜林的工作室。在工作室中,到處都是未來可能成為各廠牌汽車的原型設計,有些甚至為了保密理由,必須用布簾圍得密不透風。
因為他設計過許多在市場上屹立不搖的車款,例如Volkswagen Golf,所以我先入為主的認為他就是位設計師。
不過一開始談,他就先直接講了一個故事:法國車廠Renault要求他快速設計出一款汽車,來填補當時產品線中的漏洞;於是他在掃視了雷諾的零件庫存之後,不僅設計出了新車Renault 19,甚至還設計出用於大量生產這款車的機器設備。
Giugiaro更進一步強調的是,他的公司不僅幫Renault建立了生產線,還訓練了後者的相關人員;而對他來說:
「這才是工業設計」。
順道一提:維基百科對這件事情的記載是錯的,上面寫道「Giugiaro只設計了Renault 19的外觀」。
至於Ive,我認為他值得應有的讚譽。往正面看,他已經如同Jobs說的「在世上留下了痕跡」;往反面看,他確實也有失手之作。但要記得的是,沒有棒球選手的打擊率是100%的。
Ive可以說是新世代工業設計界的代表人物,是藝術家、也是工程師。因為,他知道除了設計產品本身的外觀和使用體驗之外,還必須顧慮到生產製造方面的因素,讓產品能及時、可靠、經濟的以極大數量生產,然後送到消費者的手上。
現在,沒有了Apple的層層節制和宮廷鬥爭,或許才正是Ive一展長才的時候。
(編譯/傅瑞德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為您送上頂尖作者的最新管理與科技產業思維。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