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遠了,回到正題Review paper 推薦的《雙面誘惑》,其描述一個表現差強人意的戲劇系女孩約瑟芬,有一個身心障礙、需要照顧的妹妹,也因為這樣母親都把注意力放在妹妹身上,忽略了約瑟芬其實也要被照顧、被在乎。約瑟芬透過傷害自己讓母親在乎,透過在現實生活中去扮演浪蕩女「卡蜜兒」來獲得導演對他的青睞、勾搭上一位隧道工程師。其實,那些她對愛的渴求、對於被關注的期待、為了戲的犧牲與改變,都是因為她想要被看見、被珍惜。
有時候你將一個人推開,是因為你無法接受或相信他對你的好是『真的』
「發瘋並不是一時失常,或是嚥下一個黑暗的秘密,而是你我的人格鮮明化。」──蘇珊娜《女生向前走》
Review paper 推薦的《女生向前走》,主角蘇珊娜因為自傷、大量吞安眠藥、和朋友的父親發生關係被診斷出邊緣性人格疾患(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送進精神病院,試圖逃跑、目睹病友Daisy自殺、被病友背叛等等的過程。出院的那些病友不見得真正好了,留在病院裡面的也不見得比外面的人糟糕,就像是長期住院、語言刻薄的Lisa所說的:「我有說錯什麼嗎?我只是比外面的人誠實而已,不像他們一樣虛偽!」蘇珊娜反擊,對她來說,她寧可選擇虛偽但是情緒起伏較少的院外生活,也不願意真實與殘酷地與Lisa一起度過餘生。
總結: 在客體、自體心理學或是新精神分析理論裡,探究其演化的過程,都脫不了Sigmund Freud 與 Melanie Klein 的 theory,這些大師探究了人為何會有那些行為或是解釋給予一個合理化以方便對症下藥,這些問題,其實或多或少每個人皆會有,僅是其嚴重程度究竟有多重。在上一篇文末提到, 嘗試去做不一樣的事,打破過去經驗的一切作法 歸納一下,說穿了就是咱的至理名言...
逐夢築夢每日一點一滴不斷推進。 (1999 - 2011 by Joker)
在打破的過程中,抑或是治療這些心理問題,最根本的問題就是,人是害怕改變的動物,但其實不用害怕改變,改變是可以一步一步來的,具體上其第一步就是... 「你想要什麼?」(Want) 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像力是科學研究的實在因素。— Albert Einstein
羅納德·費爾貝恩(William Ronald Dodds Fairbairn,1889年-1964年)英國心理學家,1889年出生在蘇格蘭愛丁堡。費爾貝恩就讀於愛丁堡大學,攻讀了3年神學和希臘文。在巴勒斯坦戰役中服務於Allenby將軍,回國後接受醫學訓練。他還教心理學和實踐分析。由於他的著作,他成為英國心理分析學會會員。費爾貝恩一直都留在愛丁堡,雖然有點與世隔離,但是對於英國客體關係學派還是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費爾貝恩是中間團體(現在稱為獨立團體)心理分析學的理論構建者之一。獨立團體包括那些既不認同梅蘭妮·克萊因也不認同安娜·弗洛伊德的分析家。他們更關心人際關係,而不是個體內部的「驅力」。費爾貝恩的作品包括:《人格的心理分析研究》(1952)、《從本能到自我:羅納德·費爾貝恩研究論文選集》(1994)。還有一本關於他的傳記:《費爾貝恩的Journey into the Interior》(約翰·薩瑟蘭,1989),對其作品的研究:《費爾貝恩和客體關係的起源》(James Grotstein、R. B. Rinsley,1994),和編輯研究,《費爾貝恩 Then and Now》(Neil J. Skolnik,David E. Scharff,1998).羅納德·費爾貝恩是英國政治家御用大律師尼古拉斯·費爾貝恩(1933年12月24日– 1995年2月19日)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