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2020年的Internet未來典範會是什麼?/施典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技術的進步,不斷拉近資料與人的距離,同時也促成Internet的改朝換代。本文將簡單回顧過去近30年整個網路的發展過程,試著找出下一個網路典範的方向。

這些年來,我經常幫學員上社群行銷課。課堂上經常有人問到:「為什麼社群網站這麼紅?」、「為什麼社群行銷這麼紅?」
這其實是個很有趣的問題,但如果要完整回答這個問題,往往必須回顧整個 Internet 的發展歷史,分析其變化的原因,找出推動變化的動力。
我打算回顧整個 Internet 的發展過程,來回答這個問題。
思考這個問題時,我借用了美國科學史哲學家托馬斯・孔恩(Thomas Kuhn)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提出的「典範轉移」概念,來看 Internet 的整個發展。
「典範」可以說是在某一個時間主宰某種思考方式的思想,很適合用來說明這三十年來 Internet 商業化發展後發生的事,也能夠解釋為什麼社群會變成近年來 Internet 上最重要的一個典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先看看孔恩這本重要的著作。

推動典範轉移的重要力量:拉近資訊與人距離的新技術出現

從 1990 年代開始,Internet 商業化後至今的近三十年,一共出現過三個重要的典範:入口、搜尋和社群,一個典範差不多維持十年;然後發生了典範轉移,進入下一個典範。
這三十年來,每一次 Internet 發生典範轉移,都是因為出現更新的技術,進一步拉近了人和資訊之間的距離;資訊變得愈來愈能為人善用,也因而導致還留在舊時代、舊技術的公司衰亡,善用新技術的公司崛起。
在第三個典範又快要過了十年的今天,我們也可以用同樣的切入點,來看看未來十年的新技術,將會如何更進一步,拉近人和資料的距離,讓資料更能為人所用。
我們更能藉以預測:什麼樣的新技術會帶來新典範、哪些擁有這些技術的公司,會在下個十年內,成為當紅炸子雞,我們的生活,又會受到什麼影響和衝擊。

1990年:入口網站時代

當 Internet 商業化後,在第一批 .com 浪潮中迅速取得主流地位的,是入口網站。下面是一些當時紅透半邊天的入口網站的歷史畫面(取材自 Internet Wayback Machine)。
上面這幾個入口網站,都有個共同特點:在網頁中間佔地最大的區域,是一塊分類架構,把網站中的資料分門別類呈現出現。
這種分類架構的邏輯,就像二十年前的圖書館。圖書館中的書,都依據分類放在不同的書架上;你進入圖書館後,得先從分類卡片櫃找到特定的書架編號與位置,然後再走到書架,才能找到你要的書。

分類架構的先天問題

這樣的資訊架構,有個先天的問題:想要找到任何資訊,得先從分類架構入手;搞不清楚某個資訊如何分類,很可能就找不到這項資訊。
這就有點像不知道該上哪一科掛號,即使到了醫院,也無法找到醫生幫你看診一樣,會造成很多困擾。
另外,全新的知識、全新的事物不斷出現,分類架構卻通常是死的;新知識、新事物如果放不進舊框架中,就會導致取用資訊的困難。
很多聰明的人想解決這個困境。誰說找到知識非得透過分類架構不可?能不能跳過這個框架,讓人以更直接的方式取用資訊?
當然,現在大家都會說:「用搜尋就好了!」,因為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但以當時的技術與計算機科學來說,要做到完美的搜尋並不容易。
不過,當時有一家叫做 Google 的小公司,專注在解決搜尋的問題上;不但大獲成功,把自己變成 Internet 有史以來最龐大也最偉大的企業之外,同時還推動了 Internet 發生第一次典範轉移:從入口網站時代,進入了下一個時代:搜尋時代。

2000年:搜尋時代

Internet 從入口網站時代的典範轉移到搜尋時代,這中間發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也是許多商業書籍探討的熱門題材。
很多上一世代的入口網站,像是 AltaVista、Lycos 等等,沒有趕上這波典範轉移,於是像恐龍一樣,在一夕之間就被網友拋棄而滅絕。
我不打算在這邊講古,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找到很多閱讀材料。這裡的重點還是放在「資料和人的關係」上,因為這是驅動 Internet 前進的最大動力。
進入搜尋時代後,大家要在網路上找資料,中間少了分類架構這個障礙,當然方便得多。這個時代,電腦的計算與儲存能力,已經強大到可以直接爬梳網路上的巨量資料,並且依照用戶的查詢,算出最符合用戶需求的搜尋結果。
Google 就因為成功整合了更進步的硬體與軟體演算法,因而一躍成為世界上最成功的網路企業。

搜尋也不完美

但是,搜尋就能完美地連結起資料,以及人對資訊的需求了嗎?顯然還沒有。原因在於,搜尋引擎只能針對一般需求提供一般性的資訊,無法滿足個人的特別需求。
舉個例子解釋。每個人對美食的偏好都不一樣,有人喜歡台式料理,有人偏愛美式食物;但在搜尋引擎中輸入「美食」,搜尋引擎並不知道你的偏好,除非你多輸入一些關鍵字,不然 Google 往往只能吐給你一般性、綜合性的結果。
為什麼搜尋引擎無法針對你的個人偏好,給你最符合個人需求的資訊?因為它不夠認識你。
Google盡量收集更多關於你的資訊,不然沒辦法提供個人化的資訊和廣告。
大多數人搜尋資料時並不需要登入,也不會主動告訴搜尋引擎你的個人喜好;搜尋引擎當然會想盡辦法分析你的搜尋關鍵字和瀏覽行為,但如果只看搜尋紀錄,也只能得到一些片斷的訊息,當然也就無法完美地針對你的需求,量身打造提供給你的資訊了。
這也就是 Google 為什麼要做一大堆其他服務的核心原因,從郵件、地圖、手機作業系統等,幾乎什麼都做;因為 Google 需要透過各種手段,多方面盡量收集更多關於你的資訊,不然就沒辦法提供個人化的資訊和廣告。
既然取得愈多個人偏好資訊,就能讓資訊更加符合每個人的不同需求,那麼,誰能掌握最多的個人資訊,誰就是下一個時代的領導者。
社群網站正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好答案。

2010年至今:社群時代

社群網站的出現,讓資訊和人之間的關係更加貼近,社群平台對每個人的理解,甚至遠遠超過我們自己。
大家會驚歎於社群平台如此了解我們,原因就在於我們自己的使用行為:你在社群網站上每一次的近況更新、每一張上傳的相片、每次打卡、每次按讚,甚至每次對不感與趣的內容視而不見、直接跳過,都是一次又一次主動告知伺服器你對某些訊息的愛惡。
因此,社群網站直接掌握了每個人的喜好,可以透過這些你主動告知的訊息,過濾並推送你最需要、最想看的資訊(包括廣告)給你。
比起上個世代的搜尋,資料與人的距離又更近了一步。
這也就是 Facebook 之所以令搜尋巨人 Google 坐立難安,甚至傾全公司之力也要打造 Google+ 與之力拚的原因,因為 Google 也太想要這些個人資料了。
當然,Google 這家公司完全缺少社群 DNA,所以我們也看到,在這十年之間,Google 做什麼社群產品,幾乎都失敗;唯一的成功案例只有 YouTube。
當然,社群時代為我們帶來許多便利,但也帶來各種衝擊。例如社群平台對個資的掌握,對個人隱私權造成重大的侵害;社群平台上的各種假新聞、仇恨言論、覇凌等問題,也對傳統的政治運作、民主政體和社會安全造成重大的影響。
科技和時代的前進,當然不會停滯下來。你也許會問:在社群時代之後,下一個典範會是什麼?我們已經看到全新的技術,再次把資料和人之間的距離拉得更近,以致於產生接下來十年的新典範:基於機器學習而產生的人工智慧。

2020年起的下一個典範:機器學習、人工智慧

前面三個世代的技術,都是把資料與人之間的距離盡可能的拉近;但人工智慧造成的結果,很可能會是讓資料走在人的前面。
「資料走在人的前面」是什麼意思呢?我的意思是,透過人工智慧強大的機器學習能力,未來的電腦可以直接把結果推給使用者,甚至代替人類進行決策。
從此,人不需要決策,機器幫你就好。
以自動駕駛為例,在 Level 5 最終階段的自動駕駛汽車,是不需要任何人類操控介面的,也就是可以沒有方向盤、油門、煞車踏板;汽車會自動收集當下的路況、自動與其他車輛或道路資訊裝置溝通,自動決定當下最好的運動方式。
這整個流程,就是代替人進行開車的決策,直接讓用戶享受結果;畢竟我們多半是為了抵達某個目的地才開車,不是為開車而開車。如果能不開車也可以抵達目的地,為什麼一定要自己開?
機器學習、人工智慧的應用,目前看起來還很分散,或是相當底層,一般人無感;而且還只能解決某些特定的應用場域問題,例如下圍棋、自動駕駛、語音助理、推薦內容、影像辨識等,大家還不太能感受到人工智慧的直接應用。
但我們可以預見,這些垂直應用,未來一定可以用某種水平方式很好地整合起來,成為讓用戶有感、更方便的殺手應用。
目前幾家科技大廠努力發展的語音助理,其實就具有這樣的潛力:以自動化、聰明的語音辨識,深入理解用戶的需求,然後回頭整合各種不同的人工智慧垂直服務,再以各種方式回饋給用戶,讓用戶感受到無比的便利。
能先做到這一點,並且把它做到極致的公司,就會在未來的十年內,成為下一個呼風喚雨的科技巨人,甚至決定人類的命運。

人類的價值與存在的意義

當人再也不必決策,愈來愈多的決策工作,被做得更快更好的機器取代之後,可以預見帶來的衝擊,將不只是我們已經預見的。愈來愈多的工作被取代;更根本的問題可能會是,我們能不能找出新的,人類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我們還有一些時間找出答案,但時間似乎已經不多了。

本文有聲版

本文與先前幾個討論題目都有podcast可供收聽,歡迎讀者參考: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K會員
2.0K內容數
為您送上頂尖作者的最新管理與科技產業思維。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科技進步加上網路普及,使得許多開發中國家在基礎建設上得以「彎道超車」;而這種進步的速度,也迫使已開發國家的企業必須提早進行全球化的貿易與佈局。這裡面存在著許多商機,你能掌握嗎?
近來台灣軟體產業的話題不斷,其中一項頗有影響的事情,就是Google、AWS、微軟等國際大廠陸續來台設立研發中心,規模也都不小,許多人對這個改變都抱有高度期望。然而,這些研發中心為什麼會在台灣?企業的決策標準又是什麼?
日前華為公布2019年第三季營收,累積數字6,108億人民幣、年增成長24.4%的新聞,讓筆者感到很有興趣。華為在美國發布禁令的情況之下,為何還能有所成長?以一家年營收超過新台幣2兆的公司來說,華為的成長非常驚人;這是來自產業本身的成長嗎?或者來自何處?
不久前的一場搭機經驗,讓本文作者提醒企業經營除了要消滅「不拉馬的兵」,是否也要檢視「會拉馬的兵」是否還在。如果還在的話,是否還在拉馬、還是只在放馬吃草?
最近在各個不同的社群圈子裡,都有人分享一個叫做「一支穿雲箭」的選舉app,於是引發了筆者的好奇心;試用之後才發現,早有許多高手發表了專業開箱文。所以技術面在這裡不多贅述,讓筆者試著從「政治社群行銷」的角度,來觀察一下這款產品。
商業開發是一個持續變動的過程;透過策略合作、產品開發、以及業務開發等方式,提升公司價值、追求成長;從客戶及市場中辨識機會,與合作夥伴共同創造價值。本文將會分析是商業開發職務的要點、以及與產品經理和行銷人員之間的不同。
科技進步加上網路普及,使得許多開發中國家在基礎建設上得以「彎道超車」;而這種進步的速度,也迫使已開發國家的企業必須提早進行全球化的貿易與佈局。這裡面存在著許多商機,你能掌握嗎?
近來台灣軟體產業的話題不斷,其中一項頗有影響的事情,就是Google、AWS、微軟等國際大廠陸續來台設立研發中心,規模也都不小,許多人對這個改變都抱有高度期望。然而,這些研發中心為什麼會在台灣?企業的決策標準又是什麼?
日前華為公布2019年第三季營收,累積數字6,108億人民幣、年增成長24.4%的新聞,讓筆者感到很有興趣。華為在美國發布禁令的情況之下,為何還能有所成長?以一家年營收超過新台幣2兆的公司來說,華為的成長非常驚人;這是來自產業本身的成長嗎?或者來自何處?
不久前的一場搭機經驗,讓本文作者提醒企業經營除了要消滅「不拉馬的兵」,是否也要檢視「會拉馬的兵」是否還在。如果還在的話,是否還在拉馬、還是只在放馬吃草?
最近在各個不同的社群圈子裡,都有人分享一個叫做「一支穿雲箭」的選舉app,於是引發了筆者的好奇心;試用之後才發現,早有許多高手發表了專業開箱文。所以技術面在這裡不多贅述,讓筆者試著從「政治社群行銷」的角度,來觀察一下這款產品。
商業開發是一個持續變動的過程;透過策略合作、產品開發、以及業務開發等方式,提升公司價值、追求成長;從客戶及市場中辨識機會,與合作夥伴共同創造價值。本文將會分析是商業開發職務的要點、以及與產品經理和行銷人員之間的不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有網際網路以後,的確任何的資訊都可以在網路上搜尋到, 但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資訊是破碎的」。 這也就造成有些人的工作, 就是專門收集網路上的訊息,整理出系統,制訂框架, 寫出一篇篇充滿資源連結的文章, 作為導覽讀者遨遊網路的領路人。 而現在AI 出現,這些領路人,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好!
Thumbnail
今天我們用電腦上網,用智慧手機上網,用ipad上網,似乎是很尋常的事,連小學生都會上網。 可是在30年前,這是不可思議的事。   記得民國80年左右,我用2400bps數據機撥接網路,速度很慢。那時候台灣剛有網路,是台灣學術網路。   當時沒有全球資訊網,沒有任何網站。
Webの進化は止まることを知りません。Web1.0からWeb2.0へと移行した後、現在注目を集めているのがWeb3.0です。この記事では、Web3.0の時代について詳しく探求してみましょう。 Web3.0の定義 Web3.0は、インターネットの分散型化を推進する新しい時代を指します。中央集権的な
インターネットの進化は止まることを知らず、Web1.0からWeb2.0へと移行することで、インタラクティブなウェブ体験が一般的となりました。この記事では、Web2.0の時代について詳しく探求してみましょう。 Web2.0の定義 Web2.0は、2000年代初頭から中頃にかけてのインターネットの進
現代のデジタルに繋がった世界で、インターネットは私たちの日常生活において欠かせない役割を果たしています。この驚異的な現代技術がどのようにして生まれたのか、その魅力的な歴史と進化を探る旅に出かけましょう。 デジタル時代の誕生:ARPANET インターネットの物語は、1960年代にARPANET
Thumbnail
筆記-美投君-24.03.24-網路泡沫 對應目前的AI發展 *延續上周提到的1995年網路興起歷史。 1995年,市場開始找尋跟網路相關的投資機會。當時市場情緒很理性,投資人對網路發展是質疑大於興奮。 *1996-97年網路發展大爆發,大量網路應用公司出現,例如亞馬遜、YAHOO, N
許多人常說電腦手機發展,使人與人之間的彼此的感情變得冷漠,但事實上人們從網路千禧年爆發以來,就有不少熱門的社群軟體,主軸仍然是社交。例如:PTT、奇摩即時通、台灣論壇、無名小站等,直到現在大家熟知的FB、IG、推特,甚至最新的抖音和小紅書短影片為首的社群。這些經過好幾十年,仍然是3C發展不可或缺的一
Thumbnail
常常覺得現在這世代開直播的人自然而然的做直播這件事,從一開始不明白的這東西誰看,到現在自己只看人開直播,我分析了我這時間的轉變
Thumbnail
PC時代 造就1995~2000年網路的高潮,當時的選擇比較少所以估值是比較誇張的 iPhone 造就習慣改變的手機時代,產業都是輪流高潮的2008~2018 黃金10年的過程就讓80%的散戶被市場恐懼吞噬明明知道是習慣科技的產業,但一樣量化經驗不足想在過程當股神就是要付出代價 AI的時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有網際網路以後,的確任何的資訊都可以在網路上搜尋到, 但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資訊是破碎的」。 這也就造成有些人的工作, 就是專門收集網路上的訊息,整理出系統,制訂框架, 寫出一篇篇充滿資源連結的文章, 作為導覽讀者遨遊網路的領路人。 而現在AI 出現,這些領路人,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好!
Thumbnail
今天我們用電腦上網,用智慧手機上網,用ipad上網,似乎是很尋常的事,連小學生都會上網。 可是在30年前,這是不可思議的事。   記得民國80年左右,我用2400bps數據機撥接網路,速度很慢。那時候台灣剛有網路,是台灣學術網路。   當時沒有全球資訊網,沒有任何網站。
Webの進化は止まることを知りません。Web1.0からWeb2.0へと移行した後、現在注目を集めているのがWeb3.0です。この記事では、Web3.0の時代について詳しく探求してみましょう。 Web3.0の定義 Web3.0は、インターネットの分散型化を推進する新しい時代を指します。中央集権的な
インターネットの進化は止まることを知らず、Web1.0からWeb2.0へと移行することで、インタラクティブなウェブ体験が一般的となりました。この記事では、Web2.0の時代について詳しく探求してみましょう。 Web2.0の定義 Web2.0は、2000年代初頭から中頃にかけてのインターネットの進
現代のデジタルに繋がった世界で、インターネットは私たちの日常生活において欠かせない役割を果たしています。この驚異的な現代技術がどのようにして生まれたのか、その魅力的な歴史と進化を探る旅に出かけましょう。 デジタル時代の誕生:ARPANET インターネットの物語は、1960年代にARPANET
Thumbnail
筆記-美投君-24.03.24-網路泡沫 對應目前的AI發展 *延續上周提到的1995年網路興起歷史。 1995年,市場開始找尋跟網路相關的投資機會。當時市場情緒很理性,投資人對網路發展是質疑大於興奮。 *1996-97年網路發展大爆發,大量網路應用公司出現,例如亞馬遜、YAHOO, N
許多人常說電腦手機發展,使人與人之間的彼此的感情變得冷漠,但事實上人們從網路千禧年爆發以來,就有不少熱門的社群軟體,主軸仍然是社交。例如:PTT、奇摩即時通、台灣論壇、無名小站等,直到現在大家熟知的FB、IG、推特,甚至最新的抖音和小紅書短影片為首的社群。這些經過好幾十年,仍然是3C發展不可或缺的一
Thumbnail
常常覺得現在這世代開直播的人自然而然的做直播這件事,從一開始不明白的這東西誰看,到現在自己只看人開直播,我分析了我這時間的轉變
Thumbnail
PC時代 造就1995~2000年網路的高潮,當時的選擇比較少所以估值是比較誇張的 iPhone 造就習慣改變的手機時代,產業都是輪流高潮的2008~2018 黃金10年的過程就讓80%的散戶被市場恐懼吞噬明明知道是習慣科技的產業,但一樣量化經驗不足想在過程當股神就是要付出代價 AI的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