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9/11/1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玻璃心碎滿地之後,政治正確真的正確嗎?

圖/The Freedom Articles
圖/The Freedom Articles
你有沒有在網路上發文不小心漏了幾個字就被網友罵到玻璃心碎滿地?或是不小心發了「不太適當」、「沒有足夠教育」的推特就被某個國家瘋狂譴責的經驗呢?怎麼感覺只要稍微有點政治不正確,就會在網路上被判死刑,那倒底政治正確是什麼樣的東西呢?
近年來「政治正確」這個概念已經廣為人知,但是許多在政治領域中掀起波瀾的人,他們所發表的言論卻不一定都在政治上正確,像是台北市長「柯文哲」以及美國總統候選人「川普」、甚至是總統候選人「韓國瑜」都是具代表性的例子,如此的現象是不是代表著「政治正確」已經不正確了呢?名為正確的名詞又是怎麼沾染上負面意義的呢?
想要了解這個現象背後的原因,就必須從了解何謂「政治正確」開始。政治正確的英文為Politic Correctness,簡稱「PC」,這個名詞起源自80年代美國的語言使用正統化的運動,目的在於去除語言中因傳統或約定俗成所產生的偏見,希望創造出一個中性、無歧視的溝通環境並且將爭議性降低,而這個運動主要改革對象有三種:約定俗成但含有偏見的用語、含有刻板印象的用詞(如指稱女性較男性沒有工作能力)、歧視性的嘲諷(如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的亞洲人玩笑)。如今美國新聞界與學界深受這個運動影響,自此之後「黑鬼(Nigger)」便不曾在公開場合上直接使用,只有黑人彼此互稱才可使用。
也就是說,原本的政治正確運動,是打算從語言的基礎上消彌各種源自於種族、宗教、階級等等的歧視。或許沒辦法讓歧視從社會中消失,至少可以透過言語讓社會上的所有人知道「歧視的界線」到底在哪裡。
政治正確的語言使用正統化運動的理論是根據Edward Sapir和Benjamin Whorf的科學研究,他們認為人們所使用語言的方式會間接影響到人的思維,也就是說太常使用歧視性用語的話,對他人的歧視也會越來越嚴重;反之,如果減少不平等用語的使用,是有助於社會弭平不公的發展。雖然這個結論仍有些爭議,但是他們的支持者們認為,「政治正確」的發言確實有助於改善社會爭議,像是將美國黑人的官方稱呼改成「非裔美國人」、台灣與中國關係的官方稱呼為「兩岸關係」,都是可以讓雙方接受且盡量不挑起爭端的中性用法。
一言以蔽之,「政治正確」可以說是一種使用中性語詞彙以避免爭端的行為。
然而現在「政治正確」這個詞彙已經帶有一些嘲諷意味,但正如前面所說他卻是立意良善,這又是為什麼?答案是因為「政治正確」已經被過度濫用,從言語的中性化逐漸上綱到意識形態與道德的審視。如George Carlin所說:「政治正確是種偽裝成禮貌的法西斯主義。」或許如此說法有些過激,但是正義魔人 (PC crowd) 的形成確實讓人感到恐懼,對他們而言不論原因為何,任何違反最高道德標準或自身價值觀的言論與行為都是錯誤的,且會利用公眾權力以及網路力量將其公審,如此行為無疑是一種控制言論、箝制自由思想的「現代白色恐怖」。
其實到了近年,也已經有很多電影在探討相關的議題,像是為人所熟知的「BBS鄉民的正義」、「白雪公主殺人事件」等等,還有族繁不及備載的社會事件,真的要說講一整個月都舉不完。
在此概念下,「政治正確」無疑是一個來自人民的暴力,而且也因為正義魔人們用高道德標準審視他人價值觀,使人們難以辯解自己的行為,難以推翻正義魔人對他們的指控,因此逐漸讓人們在發表言論時過分小心翼翼,無法自由地闡述自己的思想,使得輿論逐漸分化成不同的小圈圈,這正是我們說的「同溫層」。
而那些能夠突破言論箝制枷鎖又具有群眾魅力的人,自然而然變成一種新自由的象徵而被長期受壓迫的大眾歡迎,且那些「政治正確」的語言攻擊越用力,「政治不正確」的人基本上會越受到歡迎,同時讓他們的支持者向心力更強,群體凝聚力更高,像是現在「鋼鐵韓粉」超乎各界想像的凝聚力,從這面向解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但這樣的狀況其實就是直接的激化社會對立,也可以算是讓原本被「政治正確」壓抑住的歧視苗頭重新路出水面。這麼看來,似乎從語言改變歧視心理的理論是不是治標不治本呢?
「政治正確」原先只是一種避免爭議的手段,但「什麼是正確?」的定義大多數時候卻非常模糊,像是核四議題、長照問題、移工問題等等,這些需要高度專業的社會問題究竟什麼是政治上最正確的,不管是普羅大眾、學者還是政府館員都很難給一個定論。
但我並不是說「政治正確」不重要,讓歧視從社會中消失是實踐平等權的並經之路。然而,我們一直拿著尺去丈量他人的言行,不斷用激烈的言語或手段去攻擊,或是用揶揄嘲諷的方式羞辱說錯話的人,那「政治正確」最終也只會淪於對教條主義的嘲諷。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