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1|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廢棄教科書專題] 廢棄教科書是大自然殺手? 教科書背後的產業(三)

解嚴後(民國78年)為了因應自由民主的風氣-教科書開放民營化。從1992年全面開放國中小教科書全面開放至2002年政府全面退出編輯教科書的行業。各個出版社如雨後新筍般開始競爭全台灣國中小至高中的教科書使用權,而國立編譯館逐漸退出大眾視線。
教科書似乎從教學工具變成出版社的謀生必需品,除了課本,講義還要考卷和題庫,各樣商品不知是為了提升學子知識還是增加利潤,大批的印刷品年年推陳出新,舊的被捨棄;畢業的學生將教科書看作無用的「垃圾」從各樓層丟下去或成批的搬到回收廠......為什麼課本明明只加了一頁甚至只有一行字還要改版呢?
那麼辛苦的砍伐樹木製成多套的範本書籍,再大量銷給用完一年就回收的學生們,是為了偉大的教育理念嗎?其實教科書背後是無限商機,原本為了多元學習將國立編譯館解散的動機變成了幾大書商的利益來源。
一開始各個書商爭先競爭學校的市場以跟國編館同樣的價格售出書本,教科書市場產值年年上升,出版社也不惜用送教具和免費試教的手段來搶佔市場,爭奪豐厚的利潤。2002年教育部決定聯合議價,使許多業者聯合抵制這個政策,然而後續幾年許多書商因此不支倒地,在大書商砸重金換取客戶時,沒有足夠資金的業者也退出市場,現今只剩五家出版社,翰林、南一、康軒、龍騰和康熙,其中南一跟康軒只做國中小產業,龍騰只做高中市場。但儘管如此,康軒仍擁有高達四成的市佔率,且2017年度有高達69憶的營收
康軒是如何將教科書產業變成一個能媲美金融業和飲食產業的企業呢?全台四十萬人的國中小學生每學期書本費可高達兩千塊,為什麼台灣的學校不像歐美重複利用各年級的教科書?這豐厚的利益是其中的理由,加上注重考試的亞洲國家若學子沒有自己一套書很難準備大考,大部分的學生甚至會為了考試再買一套參考書,想著堆積如山的教科書和背後書商的利益就令人驚悚。
要增加書本的回收量,我們可以將大家的舊書集中起來然後給偏鄉學校或需要的學生,不用第一時間就將它們倒入資源回收。我們也應該問書商們它們除了捐錢做公益,對於每年被遺棄的書本有何看法、怎麼做才能達到循環經濟,是大家該著手一起思考的問題。當我們熱衷於減塑時,可別忘了最基本的紙張浪費。
責任編輯:張安時 核稿編輯:吳宇翔
閱讀更多: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