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8/09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從《喜福會》看「家庭系統排列」(深雷慎入)

第一次看這部電影,已是二十多年前了。第二次是在2017年三月初,在第四屆「生命工作/華人行動」培訓過程中看的。
片頭就是一個傳說故事,或者說,是一個家傳的傳家故事,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夠瞭解自己的故鄉、生命的源頭。
故事開始在 June 媽媽 Suyuan 過世的四個月後,原本是四位來自中國女人的定期聚會,即便原召集發起人 Suyuan 過世了,還是希望 June 可以「女代母職」地繼續下去。Suyuan 在教會認識了同樣來自中國的 An-Mei、Lindo、Ying-Ying,於是發起每周聚會,打打麻將、分享彼此生活中的喜怒哀樂,也已經三十多年了。
由於 June 是惟一會彈鋼琴的女兒,於是,畫面從聚會的場景,拉回到她九歲時練琴的畫面了。當然,雖然四個女人每周聚會,期待著喜樂、幸運,但彼此競爭的心態,還是有的。男人們會互相比較誰擁有高級名車、誰擁有豪宅、誰擁有成功的事業,女人們很自然就比一比,誰的女兒比較優秀,於是June 的琴藝就得和 Lindo 阿姨的棋賽冠軍女兒 Waverly 來一爭高下了。
然而,即便琴藝表演失敗了,June 和媽媽有了爭執,June 竟然說出希望自己死了,就像是當年在中國時被媽媽弄死的那對雙胞胎姐妹一樣,於是,場景切回到更早的時間,June 的媽媽逃難時的畫面。
等畫面又切回現代,三位阿姨告訴 June,在 Suyuan 過世之後,她們完成了她的遺願,找到那對雙胞胎姐妹了。而就在 An-Mei 和 Ying-Ying 責怪 Lindo 沒對 June 完全說出實情之後,Lindo 說她不理解 Suyuan 當年怎能遺棄她的雙胞胎女兒,其實是她自己無法理解:自己的媽媽,在她四歲時怎麼就能決定了,等她長大到十五歲時,把她送到別人家去了。
在她到了夫家,發現丈夫只是個孩子時,她暗自下了個決定,不再讓恐懼主宰自己的人生,而是由她自己來決定。於是她使了個計,讓婆婆得到了一直想要抱的孫子,也結束了 Lindo 她這段荒謬的婚姻。
Lindo 的女兒 Waverly 原本對西洋棋有著極大的天賦,總是可以窺破敵手的心意。但在Waverly 終於受不了媽媽總是拿她跟旁人炫耀,她是如何如何教導出一位棋賽冠軍女兒,徬佛所有的功勞、榮耀、光環是在她身上,而不是在女兒身上。但年幼的 Waverly 雖然也曾以拒賽來抗爭,但終究敵不過強勢的母親,而再回到棋賽現場時,Waverly 的天賦、自信卻從此消失,不僅無法再猜度敵手的心意,甚至滿眼都是自己的錯誤、弱點。
原來,Lindo 在送往夫家之前,媽媽一直叮囑她:要會聽別人的話、要有自己的主心骨,難怪她會自己拿主意,結束自己第一段荒謬的婚姻,難怪她的強勢,總是壓得自己的女兒沒有了自己。還好,婚宴之前,母女一起去髮廊時終於和解了。
這部電影,會讓我這麼有感觸,一方面是因為年紀大我60歲的爸爸,1949年才帶著大我30歲的大哥從江蘇省寶應縣輾轉到台灣,另一方面,大我35歲、在日本殖民統治台灣那個時代長大的媽媽,也就像劇中的Lindo一樣,總是讓我有著羞愧感。
因為和父母年紀差距很大,從小到大,我總是和父母都不親,我還會嫌棄爸爸總是像個老太爺似的,不但要全家人都只能講普通話而不能講他聽不懂的閩南語,三餐也都得吃像豆腐、茄子這類軟的食物,牙齒不好的他才有辦法嚼食。我也嫌棄從小沒讀書的媽媽,總是不懂裝懂,讓我在同學面前感到非常不好意思。
2018年在陳榮榮老師的「個人生命成長課堂」中,我分享了自己的三代家庭圖,感謝日據時代戶籍工作做得很好,當我看到我年幼時的戶籍謄本,那時家中「寄居」了十幾二十人,我這才瞭解到:當年土地改革時,身為地主的我爸是會被批鬥的,都已年近五十的他,還得帶著一大家子的男人、男孩逃到台灣。要讓十幾二十人都能安好地生存下來,老爸其實是犧牲、付出很多的。
而從小就被送作童養媳的我媽,從小就得為一大家子燒飯洗衣、還得煮大鍋飯餵飽長工們,她是等同於沒有童年、沒有青春期的,甚至她得帶著我二哥這樣的拖油瓶,嫁給又是年長她二十多歲的我爸。在我媽的生命里,也總是要讓一大家子人安好地生存下來,也總是犧牲、付出很多。
由於我從未見過祖父母,所以即便現在想對爸爸、對故鄉有多一些的瞭解,都因為爸爸、大哥都相繼過世了,而無從得知更多的訊息。雖然大我兩歲的姐姐是知道很多的,但這兩年跟我姐因故鬧翻而老死不相往來之後,也不想從她那兒去得知。
而就在某次和榮榮老師個談之後,讓我對父母都有了更深的體會。尤其已身為人母的榮榮老師,站在同為女人的立場,去設身處地的想像:我母親年幼時是如何被送養、得嫁給大她二十歲的丈夫;丈夫過世之後,又得帶著兒子嫁給一位又是大她二十多歲的外省人,這些都會讓我更瞭解我母親、更理解我母親,而終能和我母親達成和解。
奇妙的是:個談結束之後,我使用了四五年、前幾天「死當」無法開機的iPad竟然可以開機、恢復正常了,我就不需要多花七八千人民幣買新的iPad或MacBook Air了。更奇妙的是:我遠在美國的侄子,主動透過網路跟我聯繫上了。從出生就生長在美國的他,上周才因公務到台灣開會,他還正發愁一直沒法和祖母、叔叔、姑姑取得聯繫。而我也得知,大嫂雖然罹癌了,但和她近百歲的老母都在美國安居。
接下來,或許我會透過我侄子,聽我大嫂轉述之前她和我大哥到美國留學前,在台灣的生活;也或許,不久的將來,我去一趟美國,和大嫂及更多親人們相聚一下。
我的三代家庭圖,從2017年三月開始到2018年四月,雖然才分享了三次,但透過一次次的分享,有更多家族成員不再被我遺忘、忽略,有更多的往事讓我瞭解了,有更多長輩過往的處境、心情,讓我體會、意識到了,我徬佛也更加瞭解我自己、而感覺自己的生命更加完整,人也更加平和、更有生命力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